Browsing by Author "Huang, Li"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以交尾器抱器幾何形態、幼生期戴爾法則與分子證據探討小眉眼蝶族群間之分化(2019) 黃黎; Huang, Li眉眼蝶亞族(Subtribe Mycalesina)為鱗翅目(Lepidoptera)蛺蝶科(Nymphalidae)眼蝶亞科(Satyrinae)下被認為是蝴蝶中適應輻射最可觀的一群,也是舊熱帶區分布最廣最多樣的一群蝴蝶。其中眉眼蝶屬(Mycalesis)共90種,主要分布於東洋區與澳洲區,少部分物種分布至古北區,是該亞族的大屬,其中小眉眼蝶(Mycalesis mineus (Linnaeus, 1758))所屬的小眉眼蝶種群(mineus-group)就佔了19種。除了曲斑眉眼蝶(Mycalesis perseus (Fabricius, 1775))與小眉眼蝶外,都是分布相對侷限的的種類。本種群中許多種的分布重疊且外觀相似,加上其成蟲多樣的季節型翅紋變化,導致難以正確辨識,其幼生期形態則在終齡以前不易分辨。此外,雄蝶的交尾器抱器形態也多變異,同種的雄蟲的抱器形狀在個體間常有出入。在觀察研究室累積多年的樣本後,發現臺灣本島產與金門島上產的小眉眼蝶(相當於臺灣島與大陸地區的族群)在交尾器抱器形態上有可見的差異。本研究將以小眉眼蝶為主要研究對象,收集幼生期基本數據以及計算其戴爾常數、測量臺灣本島、大陸地區以及其他亞洲國家產的小眉眼蝶雄蟲交尾器抱器的幾何形態,並進行分析,再輔以粒線體DNA的cox1基因序列的遺傳差異檢測並建立親緣關係樹,以探討小眉眼蝶臺灣本島族群跟大陸地區與其他東洋區國家的族群間是否在這些方面出現顯著差異,並探討小眉眼蝶各地族群交尾器抱器形態的分化。結果顯示,幼生期基本資料中的卵徑、以及使用頭殼寬計算出的戴爾常數在不同大地點間有顯著差異,而交尾器抱器幾何形態則沒有出現明顯分群。在cox1基因遺傳變異度分析部分,發現泰國產的樣本分別與與臺灣跟金門的樣本都有4%的差距,臺灣與金門的個樣本之間的變異度則只有0~1%的差距,最大或然法(ML)建立的親緣關係樹也支持這一結果。因此臺灣跟金門的小眉眼蝶族群仍視為同物種,而泰國產的族群建議在未來進一步研究後,將其視為異於小眉眼蝶的物種,並提升至種級階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