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Hsu, Yi-Hsuan"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成年初顯期經歷同儕死亡者之哀悼經驗:敘事研究(2016) 徐伊萱; Hsu, Yi-Hsuan本研究採用質性的敘事研究法,透過生命故事的呈現,以瞭解成年初顯期經歷同儕死亡者之哀悼經驗與影響、因應方式,以及其需求。研究者以立意取樣邀請三位願意分享於成年初顯期經歷同儕死亡哀悼經驗的研究參與者,研究參與者初次訪談年齡在26-29歲間。本研究運用半結構式訪談大綱進行深度訪談;將研究參與者的訪談內容謄寫為逐字稿後,研究者為呈現研究參與者的角度,以第一人稱撰寫其生命故事,再以敘事分析法中的「整體-內容」形式進行分析。 研究發現研究參與者於成年初顯期面對同儕死亡碰撞時,個體經歷失去生命掌控感的焦慮。在葬禮中哀悼者面對死亡事實,但哀悼者認為當下只是行禮如宜的參加者。與他人的互動經驗裡,哀悼者得到的支持少於其需求,同時由於文化對於同儕角色的社會期待,使得同儕死亡哀悼者的悲傷難以與逝者家庭交流。 本研究顯示同儕哀悼者受到成年初顯期發展特性的影響,經歷同儕死亡後哀悼者重新檢視與他人的關係,在追尋夢想的過程產生擺動。死亡相關禮俗中,同儕關係在社會中不被重視,哀悼者的悲傷表達在社會影響下轉為被動,因此哀悼者的悲傷不容易被他人辨識與理解,使得哀悼過程孤獨。 綜合研究發現哀悼者因應不同的哀悼經驗,採取不同的方式協助自己,包含哀悼者嘗試理解或重新詮釋哀悼經驗,藉由行動協助自己適應沒有逝者的世界,運用內在對話與逝者產生永恆連結,並且重新建構死亡對於自己的意義。 本研究指出哀悼者在哀悼經驗的影響下,其哀悼需求如下: (1)由於他人不了解同儕死亡帶給哀悼者的經驗與影響,使個體表達悲傷、尋求社會支持上產生困難,因此哀悼者需要來自他人主動的理解與認可。 (2)因成年初顯期經歷同儕死亡的衝擊,使哀悼者產生困惑與痛苦,在快速、短暫的幫助下,哀悼者並未得到適切的抒發,哀悼者需要適時的引導與教育。 (3)同儕哀悼者們需要個別化哀悼協助自己與逝者告別,同時也需要集體哀悼共同談論逝者、表達悲傷,促進團體與逝者的連結。 (4)由於社會對同儕死亡哀悼者在哀悼療癒空間與時間的不友善,因此需創造屬於哀悼者的哀悼空間與時間,讓他們能夠全心、安心地感受自己在面對失落的痛苦。 最後,研究者根據上述研究結果與發現,分別對於專業心理工作人員、哀悼者、陪伴者,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Item 探討醣化反應對胰島類澱粉蛋白聚集的影響(2018) 許以萱; Hsu, Yi-Hsuan蛋白質醣化反應是指環境中醣分子的羰基與蛋白質的胺基進行反應,使胺基酸側鏈醣基化的過程,這種非酵素轉譯後修飾的反應可能會造成蛋白質結構上與穩定性的改變。近年來許多研究指出蛋白質醣化反應在許多疾病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例如: 糖尿病併發症、骨骼相關疾病和神經退行性疾病(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這些疾病有一共通點即是類澱粉蛋白形成不可溶物堆積在器官周圍或者隨著血液流至身體各部位。在過去幾年中,有許多在體內發現的醣化最終產物其結構已慢慢被檢測與鑑定出來。儘管如此,醣化反應對於蛋白質聚集的影響仍尚未明瞭。目前已有研究指出在超過95%第二型糖尿病患的體內發現了胰島類澱粉蛋白不正常的聚集進而影響胰島功能,使胰島素分泌下降。在本研究中,我們想了解醣化過程對蛋白質聚集的影響及其醣化後的胰島類澱粉蛋白對正常的胰島類澱粉蛋白聚集的影響。因此,藉由胜肽合成儀將醣化修飾後的胺基酸合成到蛋白質序列中,透過這個方式模擬胺基酸在高濃度的血糖中可能發生的改變。研究顯示出醣化後的胰島類澱粉蛋白形成類澱粉蛋白纖維的速度較胰島類澱粉蛋白快速,並生成較高分子量的聚集物。接著透過圓偏光二色性圖譜發現醣化後的胰島類澱粉蛋白的結構從原先不定型結構轉換成摺疊纖維結構的速度也較胰島類澱粉蛋白來的快速。此外,也發現醣化後的胰島類澱粉蛋白可以誘導胰島類澱粉蛋白的聚集,並且透過核誘發實驗推測醣化後的胰島類澱粉蛋白的核種可以做為一個模板促進胰島類澱粉蛋白快速聚集。透過染料滲漏試驗發現醣化後的胰島類澱粉蛋白與胰島類澱粉蛋白皆可與合成的脂囊泡作用推測其亦具有破壞細胞膜的能力。由以上的研究結果我們可以得知醣化的修飾對於胰島類澱粉蛋白有加速形成類澱粉蛋白纖維的能力,並且可能對於第二型糖尿病的進展有很大的影響。Item 數學閱讀理解融入七年級數學課程教師所面臨的挑戰(2015) 許倚瑄; Hsu, Yi-Hsuan本研究是一位國中教師利用行動研究進行數學閱讀理解融入七年級數學課程教學的歷程,主要研究目的在探討教師可能面臨的問題與挑戰,並試圖尋找可行的因應策略。研究對象為北部地區某公立國中的一個班級,研究進行時間為一學年國七的數學課程,本研究總共歷經四次的行動過程,每次的教學方案會依據前一個行動循環的反思來研擬,並依序加入行動者將數學閱讀理解融入教學時的四個數學閱讀教學目標:1.提供學生親近數學課本的機會。2.加強提問與摘要的能力,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並養成習慣。3.融入預測、澄清、反思等閱讀理解策略。4.提供多樣性的文本,利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引起學生學習動機。 綜合四個行動循環,研究者發現的挑戰如下:1.初步嘗試數學閱讀理解教學時,發展學生閱讀時的自我提問與利用筆記本進行統整摘要是困難的。2.不易取得與國中數學課程相關的多樣性文本,且結合數學閱讀理解與遊戲、唱歌、看動畫等的教學活動設計不易。3.數學閱讀理解教學需要佔用較多的課堂時間,教學活動的取捨與改變會為教師帶來不安。4.學生與家長難接受不熟悉的教學方法。5.不易培養學生主動、積極的閱讀習慣。為了解決數學閱讀教學中所面臨的挑戰,研究者認為在執行數學閱讀教學前,教師需多瞭解數學閱讀理解的相關知識,且需注重班級經營與管理,充分地對教學方式進行溝通。另外,在國中階段,從國七開始融入數學閱讀教學,有助於培養學生透過閱讀理解的方法學習數學。數學閱讀理解教學的重要策略有:給予學生充足的閱讀時間及機會、引導學生閱讀理解課本各小節內的結構、多給予學生「閱讀」前、中與後參與討論及發表的機會、當學生閱讀動機下降時再提供多樣性的文本或結合多元的教學活動;最後再輔以分組學習及善用軟式磁性的討論紀錄小白板的一般性教學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