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Hao-Ren Ke"
Now showing 1 - 20 of 20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Access Control in XML Repositories Using a Role-Based Approach(2010-12-01) 柯皓仁; Shihn-Yuarn Chen; Hao-Ren Ke; Wen-Nung Tsai1; Wei-Pang YangNowadays, more and more Internet and Web applications store data in XML documents, which are more structured than unstructured plain text files. Administrators of an XML repository want to control the accessibility of both an XML file and an element within an XML file. However, traditional access control methods do not consult the semi-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XML documents. In view of this, this work proposes Integrated Role-based and XML document Access Control (IRXAC), which encompasses the Role Based Access Control phase and the XML Document Access Control phase, as a solution of access control on an XML repository. The former phase performs file-level access control and decides the accessibility of an XML file. The latter phase performs element-level access control and decides the accessibility of an element. Besides the details of IRXAC, the comparisons of IRXAC with other access control methods are shown.Item Design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mobile web services in libraries: A case study of the Orient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ibrary.(2012-02-01) 柯皓仁; Hao-Ren Ke; Chun‐Yi WangPurpose – This research aims to use the Orient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ibrary (the OIT Library) in Taiwan as a case to introduce some of the mobile web services which can be provided by a library, as well as to investigate and discuss the first two mobile web services offered by the OIT Library, the due‐day reminder and renewal‐request services, at length. Furthermore,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the two services is conducted. Design/methodology/approach – This research employs system logs and patron questionnaires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and patron satisfaction toward, the two services. Findings – Results of system log analysis show that the usage of the two services improves the average number of overdue occurrences, average amount of overdue fines, average amount of overdue fines per transaction, and average overdue rate; furthermore, the use of the services also indirectly increases the number of items borrowed by patrons, which corresponds with the questionnaire analysis as well. Results of questionnaire analysis show that 71.3 per cent and 87.5 per cent of the respondents are strongly satisfied with the due‐day reminder and renewal‐request services, respectively. Practical implications – As a case study, this research provides a direction on designing mobile web services for a library. In addition, it points out how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and patron satisfaction of mobile web services through system log analysis and patron questionnaire. Originality/value – This research increases the understanding of what mobile web services can be offered by a library. In addition, many previous studies only describe certain kinds of mobile web services without showing their efficacy; however, this research evaluates the efficacy of two mobile web services in the OIT Library by an unobtrusive system log analysis, which is then complemented by a patron questionnaire.Item FRBRoo-based approach to heterogeneous metadata integration.(2013-01-01) 柯皓仁; Ya-Ning Chen; Hao-Ren KeThis paper seeks to adopt FRBRoo as an ontological approach to integrate heterogeneous metadata, and transform human-understandable format into machine-understandable format for semantic query. Design/methodology/approach – Two cases of use with museum artefacts and literary works were exploited to illustrate how FRBRoo can be used to re-contextualize the semantics of elements and the semantic relationships embedded in those elements. The shared ontology was then RDFized and examples were explored to examin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proposed approach. Findings – FRBRoo can play a role as inter lingua aligning museum and library metadata to achieve heterogeneous metadata integration and semantic query without changing either of the original approaches to fit the other. Research limitations/implications – Exploration of more diverse use cases is required to further align the different approaches of museums and libraries using FRBRoo and make revisions. Practical implications – Solid evidence is provided for the use of FRBRoo in heterogeneous metadata integration and semantic query. Originality/value – This is the first study to elaborate how FRBRoo can play a role as a shared ontology to integrate the heterogeneous metadata generated by museums and libraries. This paper also shows how the proposed approach is distinct from the Dublin Core format crosswalk in re-contextualizing semantic meaning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and further provides four new sub-types for mapping description language.Item Plagiarism detection using Rouge and WordNet(2010-03-22) 柯皓仁; Chien-Ying Chen; Jen-Yuan Yeh; Hao-Ren KeItem A study on mental models of taggers and experts for article indexing based on analysis of keyword usage.(2014-08-01) 柯皓仁; Ya-Ning Chen; Hao-Ren Ke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mental models of article indexing of taggers and experts in keyword usage.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ntal models of taggers and experts and their usage gap may inspire better selection of appropriate keywords for organizing information resources. Using a data set of 3,972 tags from CiteULike and 6,708 descriptors from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Abstracts (LISA) from 1,489 scholarly articles of 13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journals,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nd frequent-pattern tree methods were used to capture and build up the mental models of article indexing of taggers and experts when using keywords, and to generalize their structures and patterns. When measured with respect to the terms used, a power-law distribution, a comparison of terms used as tags and descriptors,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including centrality, overall structure, and role equivalent) and frequent-pattern tree analysis, little similarity was found between the mental models of taggers and experts. Twenty-five patterns of path-based rules and 12 identical rules of frequent-pattern trees were shared by taggers and experts. Title- and topic-related keyword categories were the most popular keyword categories used in path-based rules of frequent-pattern trees, and also the most popular members of 25 patterns and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12 identical rules.Item 以知識本體和鏈結資料建置圖書資訊學領域學者的事業歷程網站系統-以王振鵠教授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2017-04-??) 符興智; 柯皓仁; Xing-Zhi Fu; Hao-Ren Ke王振鵠教授被認為是影響臺灣圖書館領域深遠的學者,其在任職國家圖書館館長期間建樹良多,同時也培養出許多傑出人才。本研究運用知識本體和鏈結資料技術,分析王教授的生平事蹟與學術貢獻,設計出一套總計26 個類別、29 項屬性、720 件實例與3,645 條三元組的知識本體,用來描述王教授的事業歷程,並據此建置描述臺灣圖書資訊學領域學者事業歷程的網站,除提供瀏覽、搜尋、關聯等功能之外,亦能透過取用或下載知識本體,使本網站成為鏈結資料的提供者。為了測試網站效率,本研究召募74 名圖書資訊學研究生與圖書館館員進行四項驗證知識本體關聯性的任務測試,測試結果顯示,在一般性任務的任務一與任務二當中,本研究網站明顯快於對照組的傳統網站;在搜尋語意經過自然語言特殊處理的任務三中則兩者無異;而需要使用者應用超連結的任務四則結果相反。研究結果顯示若要提升本研究知識本體網站的有用性,仍需在介面上有所改善。未來除針對介面加以改善外,還期望能擴展知識本體的收納範圍,建立領域研究者的知識本體。Item 以鏈結資料為基礎之電影資訊系統發展與評估(2015) 鄭智遠; Chih-Yuan Cheng綜觀自電影的長久發展,已累積了數以萬計部電影,而數位科技的蓬勃發展,使得民眾得以迅速且輕鬆的獲取電影資訊,但對於如此龐大資料來說,則衍生了資訊分散、重複性和不一致的問題。著眼於此,本研究藉由內容管理系統建構一套電影資料平台,並以鏈結資料技術,加入網上活躍且持續使用的知識本體,例如dbpedia-owl、音樂知識本體和書目知識本體,作為系統欄位的RDF標準,將資料轉換成鏈結資料,再透過SPARQL查詢語法,向網上開放的電影相關音樂資料集、電影相關書籍資料集請求資料,將開放鏈結資料整合並重複使用至電影資訊系統中,並將系統發布。最後藉由系統使用性量表來評估本研究所開發之鏈結資料電影資訊系統的使用性,了解使用者對本系統的接受度。 本研究主要達成建立一套以鏈結資料為基礎的電影資訊系統,使用鏈結的方式使電影內容更加豐富且提升鏈結資料的閱讀性,系統使用性量表達到標準,本系統的使用性對使用者而言是可被接受的。Item 以關鍵字使用分析探討社會標記者與索引專家的文獻標引心智模式(2013) 陳亞寧; Ya-Ning Chen隨著Web 2.0的廣泛應用,各式社會網路平台提供了社會標記的功能,讓社會標記者以自由形式的關鍵字組織各式資訊。在圖書資訊學界方面,資訊組織的權威控制與索引典控制係以一種控制詞彙的方式標引資訊的內容屬性。無論是社會標記者或是圖書資訊學界的索引專家皆將關鍵字視為一種觀念,且依其先備經驗與知識,經由關鍵字以表徵其對資訊內容所認知的理解與心智模式。現有的研究皆著重在以個別的關鍵字為研究對象,包括關鍵字的來源與使用情形,以及社會標記與控制詞彙間關鍵字的重複情形等,並未具體提出完整的文獻標引心智模式地圖,而是零散、片斷且沒有任何關聯關係的文獻標引心智模式。如果可以更瞭解社會標記者與索引專家的心智模式及其差異,即可選用更適當的關鍵字組織各項資訊資源,進而促成資源的發掘,導引使用者找到所需的資訊。 本研究旨在以關鍵字的使用分析,探討社會標記者與索引專家的文獻標引心智模式。在樣本資料方面,本研究選取13種圖資期刊中1,489篇文獻的社會標記與控制詞彙等關鍵字為樣本,包括CiteULike的3,972個社會標記(1,672個不重複標記)與LISA的6,708個控制詞彙(1,338個控制詞彙)。在研究方法則是計算關鍵字的使用情形外,還包括社會網路分析與頻繁樣式成長法(含頻繁樣式樹)等方法討論隱藏在關鍵字間的關聯關係結構與樣式。從關鍵字的使用情形、冪次定律分佈、社會標記與控制詞彙間的關鍵字比對、社會網路分析(包括:中心度、階層集叢、同等角色)及頻繁樣式成長等方面而言,結果顯示社會標記者與索引專家間的文獻標引心智模相似度並不高,主要的研究結果如下: 1.社會標記者的文獻標引心智模式比索引專家更為多元化。 2.社會標記者直接從文獻題名中選用關鍵字的傾向高於索引專家。 3.社會標記與控制詞彙間的相同程度不高且彼此互補。 4.社會標記者不經常單獨使用內容群組的關鍵字類別及其所擁有的關鍵字,卻經常與題名主題群組的關鍵字類別及其所擁有的關鍵字一起搭配使用。索引專家雖然不常單獨使用其他群組的關鍵字類別及其所擁有的關鍵字作為文獻標引之用,卻常與題名、主題與內容等群組及其所擁有的關鍵字一起搭配使用。 5.社會標記者傾向交替使用較多組的關鍵字類別及其擁有的關鍵字,而且每組幾乎是由兩種不同的關鍵字類別所組成。然而,索引專家則是傾向交替較少組的關鍵字類別及其擁有的關鍵字,且每組幾乎是由兩種以上不同的關鍵字類別所組成(即2、3與7種)。 6.社會標記者傾向使用較少的FP-tree規則且較少的關鍵字類別進行文獻標引,而索引專家則是傾向使用較多的FP-tree規則且較多的關鍵字類別,組織各式資訊資源。 基於前述的研究結果,本研究貢獻主要有五項:發展文獻標引的心智模式、分析文獻標引心智模式地圖及其結構與樣式、分析關鍵字的使用情形及其共同出現的關聯關係特質、從心智模式解釋社會標記與控制詞彙兩者互補現象的原因,及擴展標記類別模式(tag category model)的可行性驗證與應用解釋。研究結果亦可進一步應用在資訊系統的設計,包括關鍵字的推薦、使用者界面的設計及瀏覽分類架構的建立與運用。Item 兒童數位學習資料庫之空間圖示資訊搜尋介面設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2014-04-??) 吳可久; 林佳蓉; 陳泓均; 柯皓仁; Ko-Chiu Wu; Chia-Jung Lin; Hung-Chun Chen; Hao-Ren Ke國小學童資訊尋求行為、語文及圖像認知能力,均與成人有極大差異。然而網路科技快速發展,針對數位時代兒童,亟需發展客製化資訊搜尋介面來協助兒童利用數位資料庫學習。本研究針對兒童在虛擬空間電腦遊戲時會將其在實體世界中操作物件之生活經驗融入之現象,連結兒童之空間尋路及資訊搜尋行為之概念,設計並驗證一個空間圖示資訊搜尋介面。該介面利用電腦科技塑造3D 虛擬空間,並結合圖符(icon)與學習資料庫,將圖符安置於3D 虛擬空間,讓兒童探索及並搜尋資訊。研究並針對兒童操作不同的空間圖示資訊搜尋介面,如平面模式超連結、立體俯瞰、立體路徑之使用效率、有效性、操作次數,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檢定。發現兒童在各種介面中表現不同行為,使用效率以平面模式超連結介面較佳,有效性以立體俯瞰介面較佳,此二者均能協助兒童綜觀知識領域全局,因而有利於兒童建立知識地圖以輔助搜尋資訊。研究建議資訊視覺化、概念關聯可導入兒童資訊搜尋介面設計未來研究,並考量閱趣性,以提升介面之使用動機。Item 大學圖書館績效評估指標之研究(2011) 王怡璇; Yi-Syuan Wang大學圖書館在大學環境中扮演教學、研究以及學習的重要角色,同時也身負支援學術研究與教學的使命。因此,追求卓越的服務品質與效率是大學圖書館的重要營運目標之一。圖書館進行績效評估有助於了解其營運優劣,利於作為日後改進或提升營運效能的重要依據。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圖書館績效評估之指標,期望期望建構出一套適用於國內大學圖書館之績效評估指標,提供大學圖書館實施績效評估時之參考。 本研究首先針對國內外既有的大學圖書館績效評估相關國際標準與指標進行整理與歸納,研擬大學圖書館績效評估指標之初稿,並採用德菲法(Delphi method)實施三回合的問卷調查,藉以整合21位圖書館領域專家小組成員的意見,在多次文字訊息的交流後取得共識,達成指標一致性的意見。 研究結果顯示:基於目的、需求不同,大學圖書館實施績效評估所採用的評量工具與模式亦有所不同,又實施全面性營運績效評估對圖書館而言仍有其執行上的困難與限制;大學圖書館績效評估之重要參考評量構面為「資源與基礎建設」、「使用」、「效率」與「潛力與發展」等四大構面;研究結果歸納之27項重點指標可視為進行大學圖書館績效評估時的參考指標。 根據本研究之結論,研究者提出四項建議:落實大學圖書館績效評估之實施;彈性運用評量指標,視不同條件篩選或增列指標項目;採用最佳權重分配的評估模式運用績效評估指標;遵循一致性的指標規範與績效標準,建立長期、完整性的質量評鑑資料。後續研究建議則針對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內容與指標項目等四方面說明未來可行的研究方向。Item 大學圖書館績效評估指標可行性之研究(2013) 蔡欣如; Hsin-Ju Tsai圖書館承載著前人的智慧,幾世代的累積,隨著大環境的改變,圖書館所要面對的挑戰越趨增多,無論是資源、經費預算、服務類型等,為了使得圖書館能跟上科技的腳步,不斷地尋求自我提升的方法,此時,了解圖書館的服務就相當重要,圖書館可以利用績效評估,了解自身的業務、服務、資源的情況,調整資源的配置,服務及業務不足的補強,讓圖書館持續進步。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了解大學圖書館績效評估指標之可行性,研析出重要性及應用性較高之大學圖書館績效評估指標,並了解影響大學圖書館執行績效評估之阻礙因素,以供大學圖書館實踐績效評估的參考。本研究以全國大學圖書館為研究對象,利用王怡璇、劉宜臻、柯皓仁(2012)所歸納之大學圖書館績效評估指標,進行問卷調查,以了解大學圖書館績效評估指標理想重要性與實際執行度,共放發162份問卷,回收109份有效問卷,回收率達67%,問卷分析後進行個別訪談,深入了解理想重要性與實際執行度之差異。 本研究結果總結如下:(1)關於館藏資源可取性、資源使用率、經費預算收支等指標理想重要程度較高;(2)需花費較多人力及仰賴圖書館以外之單位收集資料、需計算人事與經費成本等計算方式較複雜或資料取得不易之指標實際執行度較低;(3)人力資源的不足為國內大學圖書館實踐績效評估的主要阻礙;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建議:(1) 加強推動大學圖書館績效評估;(2) 大學圖書館應將益於績效評估執行之輔助工具納入考量;(3) 提供績效評估研習與交流活動。Item 影響導遊人員於工作中使用平板電腦因素之研究(2012) 林文傑; Wen Chieh Lin隨著科技的進步,在導遊人員的工作中已出現使用平板電腦進行工作輔助的現象,除了與他人連絡外,導遊人員也將平板電腦使用於資訊的查找,有助於導遊人員在帶團的過程中,掌握即時資訊和解決突發問題。在科技接受度的探討中,以平板電腦為主的研究雖多,卻未出現針對導遊人員使用平板電腦的行為進行相關研究。故此,本研究乃探討導遊人員對於平板電腦的行為意圖,了解導遊人員使用平板電腦的意願,以及平板電腦是否會對導遊人員在工作中產生影響,希冀研究成果能作為提升導遊人員專業服務的參考依據。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及深度訪談法,以我國導遊人員為主要的研究對象並進行分析。本研究以整合科技接受模型為理論基礎,透過架構的建立發展研究假說與定義變項設計研究問卷,藉由問卷調查蒐集導遊人員對於平板電腦的使用情形以及接受程度,並以結構方程模式為分析方法,與訪談所得之資料對導遊人員於工作中使用平板電腦的意願及影響因素進行分析與探討。 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1. 使用平板電腦有助於導遊人員節省時間、增加專業度、安全感與經驗以提高工作績效; 2. 導遊人員重視社交,視平板電腦為社交工具之一; 3. 導遊人員在乎時間與人力成本,以低成本付出為輔助工具的選擇考量; 4. 導遊人員因平板電腦電源以及訊號不足產生焦慮; 5. 導遊人員重視平板電腦可執行的任務面向,積極開發用處; 6. 導遊人員因平板電腦節省不少時間與力氣,感恩、謙虛並謹慎的使用; 7. 導遊人員所擁有的平板電腦資源與知識,與使用意願成正比; 8. 男性導遊較重視績效提升,女性導遊較容易感受到焦慮; 9. 年齡高的導遊較重視績效提升、社會交際、付出時間與人力成本,也較容易感受焦慮; 10. 使用平板電腦經驗多的導遊較重視績效提升、社會交際、付出時間與人力成本,也較容易感受焦慮; 11. 多數導遊依賴平板電腦的使用,視平板電腦為帶團必需品; 12. 導遊人員通常使用平板電腦進行資訊查找、導航、社交以及解說輔助; 13. 導遊人員使用平板電腦以提高業績; 14. 導遊人員使用平板電腦以增加人身安全與安全感; 15. 導遊人員使用平板電腦以提高專業度與對外觀感; 16. 導遊人員藉由平板電腦增加社會間交流。 依據上述結論,本研究提出三點建議: 1. 建議帶團經驗不足的導遊可使用平板電腦輔助經驗彌補; 2. 帶團經驗豐富的導遊可使用平板電腦輔助解說導覽; 3. 所有導遊皆可使用平板電腦作為績效與專業度提升之輔助工具。Item 朱銘美術館數位典藏系統規劃與建置之行動研究(2015) 林安平; An-Ping Lin朱銘美術館長久累積了朱銘先生的許多創作、研究資料及相關藝術文獻等資料,因應數位典藏的趨勢,朱銘美術館乃思考建置數位典藏系統,將物件以數位化的形式典藏,並訂立符合其需求之詮釋資料格式,協助大量典藏資料的管理,使用於朱銘美術館的工作流程之中。 本研究中以朱銘美術館為個案,使用行動研究法探討美術館數位典藏系統的規劃與建置,利用內容管理系統Drupal進行開發,並且參考開放式典藏資訊系統之架構。研究結果如下:(1)朱銘美術館數位典藏系統的藏品資料類型共有七項,分別為作品、園區景觀、活動、書目資料、文獻文物、數位物件、人名權威;(2)朱銘美術館數位典藏系統的藏品詮釋資料分為共同欄位描述資料與資料特色典藏資料兩部分,人名權威詮釋資料分為基本資訊及聯絡資訊兩部分;(3)朱銘美術館數位典藏系統的物件引用關係分為關聯與群組,關聯可以引用不同資料集的物件,群組則是相同資料集物件的引用;(4)朱銘美術館數位典藏系統建置參考OAIS模式,攝入功能對應欄位模組以及內容匯入模組,典藏儲存庫對應本系統資料庫,資料管理對應文章管理模組,取用對應版面呈現模組,行政管理對應使用者權限模組;(5)朱銘美術館數位典藏系統在發展時遭遇之問題主要為物件關聯設置及雙方溝通。 後續發展建議可朝提升文化創意產值,以及推廣教育與學術研究方向進行。Item 社群資料對圖書搜尋系統效能之研究(2014) 陳恒毅; Heng-Yi Chen隨著Web 2.0的風潮,社群資料(Social Data)被廣泛應用於各類型的網站,其中網路書店、網路書櫃等書目社群網站迅速累積了大量由使用者產生的社群資料。而INEX (INitiative for the Evaluation of XML retrieval)自2011年開始自Amazon、LibraryThing搜集整理包含社群資料的書目資料,並做為圖書搜尋任務之測試資料集。 本研究利用實驗法以INEX 2013圖書與社群搜尋任務的測試資料集進行圖書搜尋實驗,並探究不同欄位對搜尋結果以及應用社群資料重新排序結果之影響。在實驗中分別以傳統書目資料、社群資料和兩者合併的資料製作索引,並以社群資料將搜尋結果重新排序。主要之研究結果如下: 1. 運用社群資料在機率模型的圖書搜尋,比目前圖書館使用的傳統書目資料,可以得到更好的檢索效能。 2. 社會評論資料(Review)在機率模型的檢索之中,可以得到最好的結果。 3. 社會標記(Tag)的資料在機率模型的檢索之中,與傳統書目資料並無明顯的差異,但是以被標記次數做為權重調整之後,其檢索效能提升270%,明顯高於未權重調整前之結果,僅次於社會評論資料索引。 4. 使用社會評論將圖書搜尋結果重新排序,可以得到本研究中最好的檢索結果,可以提升3.1%的nDCG分數。 5. 使用社會標記將圖書搜尋結果重新排序,其結果不如使用社會評論重新排序的結果,但是其對圖書搜尋效能可以最高提升25%的nDCG分數。 前述之研究結果可進一步應用於資訊系統的設計,包含圖書搜尋、推薦系統,期使讀者有更好的使用者經驗。Item 臺灣公共圖書館與國民小學合作服務之研究(2012) 温晏公共圖書館與國民小學的合作服務,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機構發揮彼此專業,整合資源,提供更完善多元的服務,讓學生有更豐富的學習資源,教師有更多元的教學資源。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公共圖書館與國民小學合作服務之情況,包含合作原因、合作方式、合作項目、合作成功與困難因素,以及合作所帶來的影響。 本研究首先探討美國與其他國家之公共圖書館與學校圖書館合作服務的實例;其次透過半結構式深度訪談進行資料蒐集,訪談24位受訪者,包含15位公共圖書館館員及9位小學教師。研究發現:(1)合作方式有配合申請政府推廣計畫及自行推行合作服務兩種情形;(2)合作項目以借閱證服務和閱讀推廣活動最多;(3)運作方式為公共圖書館主動提供服務給國民小學及國民小學主動向公共圖書館提出資源需求;(4)合作成功的主要因素為工作人員和相關人員的支持;(5)合作遇到的困難以中央政府推行計畫不延續、公共圖書館人力不足與不穩定為主;(6) 對公共圖書館及館員的主要影響為提升借閱率、提升圖書館形象及促成與教師共同規劃活動;(7)對國小教師及學生的主要影響為有助閱讀推廣及提升學生對公共圖書館 的認識。 根據研究發現,本研究分別針對中央政府、輔導機關、地方政府、公共圖書館及國民小學提出建議。在中央政府方面,建議推行長期專案計畫、增加公共圖書館正式編制人員、小學圖書館設置專任館員或圖書教師、成立小學圖書館館員協會及中小學圖書館輔導團;在輔導機關方面,建議建立推廣公共圖書館與國民小學合作服務之團隊、建立合作服務資訊分享平台、開設相關專業知能培訓課程;在地方政府方面,應投入更多資源於公共圖書館之經營;在公共圖書館方面,與地方政府和社區團體建立良好關係、由小規模至大規模合作、組成合作服務之團隊、加強媒體宣傳;在國民小學方面,主動爭取公共圖書館的資源、提供合作的聯絡窗口、共享資源給公共圖書館、提供教師教學及學生學習所需資源清單。Item 臺灣公共衛生系所文獻作者生產力與影響力之研究(2011) 邱信一; Shin-Yi Chiou本研究主要是探討臺灣公共衛生系所於2011年四月19日至25日時之文獻的生產力與影響力情形,以收錄於SCIE中之臺灣公共衛生系所教師著作作為研究樣本,共4082筆書目資料,使用書目計量分析方法,從文獻出版數量與引用情形進行探討。期望透過本研究,了解臺灣當前之公共衛生系所之文獻生產力與影響力。 研究結果顯示,臺灣公共衛生系所文獻數量逐年增長且近年成長迅速;作者所屬系所之生產力集中於少數系所,最多產之系所為臺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歷年來臺灣公共衛生系所文獻之主題成長有趨緩之勢,但主題分布相當集中,最常見的主題為「公共環境與職業衛生」;歷年投稿期刊之文獻分布較為分散,投稿次數最高之期刊為Epidemiology;歷年來絕大多數研究均為合作研究,最常見之型態為四人,最常進行合作之國家為美國;本研究之第一作者生產力與洛卡定律、普萊斯平方根定律、以及80/20則之估計不相同;洛卡定律之n 值為-1.875;c 值為0.5616;本研究不符合柯史檢定;臺灣公共衛生系所文獻被引次數最高之年分為2006年,共被引用達4089次;歷年來被引用次數最高之系所為臺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共被引用24863次;歷年來被引用次數最高之研究者為臺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的陳建仁;歷年來被引用次數最高之主題為公共環境與職業衛生;歷年來投稿被引用次數最多之期刊為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Item 臺灣地區大學圖書館特色館藏發展之研究(2013) 賴雅柔; Ya-Jou Lai發展特色館藏資源是大學圖書館建立館藏資源特色和亮點的一種方法,藉此 樹立自身館藏的獨特性,透過發展特色館藏能幫助圖書館從眾多資訊提供者中脫穎而出。本研究旨在於探討臺灣地區大學圖書館特色館藏發展,希望揭露國內大學圖書館已發展的特色館藏資訊,由擁有相關發展經驗的圖書館分享發展過程以及心得,包括特色館藏發展動機、建立過程、類別、影響發展的因素、可能產生的作用、典藏管理、利用方式和推廣行銷模式,提供擬規劃發展特色館藏的圖書館參考。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透過半結構式深度訪談與問卷進行資料蒐集,共 計有 28 所大學圖書館參加問卷填答,邀請 25 位服務於其中 16 所大學圖書館的圖書館館員為深度訪談的受訪者,研究結果發現:(1)促成國內大學圖書館發展特色館藏的三大緣由為:學校性質繼承原有資源、配合上級指示與計畫專案經費挹注。(2)多數圖書館的館藏發展政策會涵蓋特色館藏的發展方式,在選擇資訊來源上,接受專業推薦跟透過受贈的方式增加特色館藏資源的比例較高;(3)大學圖書館已發展的特色館藏類別以學科主題、資料形式和歷史時期為最常見的三種類別。(4)館舍空間、經費和人力是影響圖書館發展特色館藏的主要三大因素。(5)提升館藏的質與量,有助於滿足讀者深度的資訊需求是受訪者公認建立特色館藏的最佳誘因,但可能因而導致忽略一般館藏的發展。(6)國內大學圖書館對特色館藏的典藏管理在人員編制、展示陳列或索書號格式使用仍未有一致的作法,各館採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同一所圖書館也可能會有數種方式併行。常見的典藏管理方式是採行與一般館藏相同的模式、將特色館藏集中陳列與利用特藏號來標示特色館藏。(7)國內大學圖書館多數限制讀者僅能在館內使用特色館藏,且不因為使用者身份差異而提供差別的利用服務,但仍有一些特色館藏會因為使用者身份或資源特殊性而有不同的利用方式。(8)行銷特色館藏常見的管道是透過圖書館網站宣傳,為了讓推廣活動更具多樣性,也會配合舉辦動態活動。Item 表演藝術團體導入數位典藏作業程序之研究(2011) 林芳伶; Fang-Ling Lin表演藝術產業孕育豐富的文化資產,表演藝術團體運用有限的資源保存其作品,若表演藝術團體導入數位化,進行數位典藏,將能讓表演藝術此一豐富的文化資產得以長久保存。本研究旨在探究已實施數位典藏之表演藝術團體的經驗,包括導入動機、導入前後工作流程與組織之差異及面臨之困難問題、後續效益與加值應用;對於未實施數位典藏表演藝術團體,則瞭解其未導入的原因及導入意願,並期藉由已導入團體之經驗,做為未導入者之參考;對於曾與表演藝術團體合作數位典藏的學界或文化機構,則瞭解其與表演藝術團體合作數位典藏之模式。 本研究採用質化研究方法,以半結構式深度訪談進行資料蒐集,共訪問十位受訪者,其中包含七家表演藝術團體、兩家學術單位與一家文化機構,研究結果發現:(1)表演藝術團體主要受外在、內在因素影響與提升作品內容價值而導入數位典藏;(2)制定數位檔案規範有助於表演藝術團體之資料管理;在導入數位典藏時,表演藝術團體多採任務編組之方式進行;(3)著作權為數位典藏重要之課題;(4)表演藝術團體與學界跨領域合作,並建立團隊領導中心,以進行數位典藏;表演藝術團體從數位典藏實作當中獲得合作經驗;(5)數位典藏建置有益提升表演藝術團體曝光度;(6)數位典藏建置對加值應用之助益有待觀察評估;(7)經費不足為表演藝術團體未導入數位典藏之關鍵,產學合作提高表演藝術團體導入數位典藏之意願。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分別對表演藝術團體與政府單位提出建議,在表演藝術團體方面,建議以專案尋求與具備數位典藏經驗之學術單位或文化機關的合作機會;政府單位方面,期望政府能夠指定專責部會,如文建會,來輔導表演藝術團體導入數位典藏。未來研究建議則有:(1)採用問卷普查對更多表演藝術團體資料保存與數位典藏情形進行瞭解;(2)國內表演藝術團體是否可能發展如柏林愛樂之線上購票欣賞表演的機制;(3)針對數位典藏所產生之後續效益與應用成效進行探究。Item 醫學校院圖書館網站可用性之研究-以陽明大學圖書館為例(2011) 蔡佩珊; Pei-Shan Tsai醫學校院圖書館主要服務對象為該校之教職員工生,服務目標是以支援教學、研究及醫療等三大資訊需求為主,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大多數醫學校院師生取得資訊多以網路資源為主,所有的醫學資訊必須是可取得的、具權威性的、可靠的、正確的與及時的,因此醫學圖書館在網站的建置與資源服務的整合上更顯重要。本研究主要探討陽明大學圖書館網站之可用性,採用紀錄分析法產生可用性測試之任務後,實際進行可用性測試,輔以放聲思考法,並填寫系統可用性量表,藉由多種可用性評估方式取得質化與量化資料後加以分析,來瞭解陽明大學圖書館網站的利用情況與可用性問題,並提出具體的改善建議。 研究結果顯示,受測者對於陽明大學圖書館網站的整體滿意度約有六成,共有12項服務較為常用,包括:服務電話、圖書館使用須知、館藏查詢、學位論文、視聽資料、新書通報、資訊檢索講習課程、電子期刊、臺灣聯合大學、館際合作、各項服務設定說明、各系統帳號密碼等。 在陽明大學圖書館網站的可用性問題研究發現如下:1.標籤命名難以理解;2.項目分類難以辨認;3.頁面配置沒有按照優先順序組織;4.字體設計過小與顏色對比不夠明顯;5.標籤設計過於花俏;6.網頁連結重複與缺少連結。 根據研究結果另提出五點建議:1.網站的建置應配合課程設計進行規劃;2. 加強整體網站在頁面配置、標籤命名及字體設計的一致性;3.增加圖書館網站內部的搜尋引擎;4.推廣圖書館利用教育的重要性;5.持續進行網站之可用性評估。Item 電子化歷程檔案應用於專業發展之系統規劃與設計─以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網站為例(2015) 林孟毅; Meng-Yi Lin人們在各專業領域不斷地發展,過程中所留下的蛛絲馬跡與成果,都能幫助自我實踐與持續成長,拜科技進步與網路發展所賜,「電子化歷程檔案」能夠將這些證據數位化保存下來。近年來臺灣已有許多大專院校將電子化歷程檔案運用於學校教育,但鮮少以專業發展為取向之電子化歷程檔案供專業從業人員彙整、展示其於專業領域內的各項紀錄與成果。 有鑑於此,本研究乃建置符合專業發展之電子化歷程檔案系統,依循系統開發生命週期瀑布模式之系統規劃、系統分析、系統設計、系統建置、系統運行五階段,透過Drupal內容管理平台設計並建置屬於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之電子化歷程檔案系統,並將本系統之歷程檔案內容以資源描述框架格式轉換成為鏈結資料,藉此使用者能將分散於各處的歷程檔案加以連結、整合。 系統完成上線後,以網路問卷調查使用者對於本研究建置之電子化歷程檔案各項功能與整體滿意度,結果顯示本系統對多數使用者而言接受與滿意度頗高,認為本系統有助於記錄與呈現專業發展歷程,且對其在圖書資訊學專業領域發展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