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HUANG, JYUN-CHANG"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日治時期臺灣的農事改良政策與農村社會
    (2014) 黃俊昌; HUANG, JYUN-CHANG
    本論文探討日治時期臺灣的農村如何導入近代農業技術的過程,並觀察此過程中,殖民政府如何使用自身和臺灣本地社會的資源,以及本地社會如何因應自己的需要,接受殖民政府的需求。 臺灣「農事改良政策」的出現,是作為殖民地統治的一部分,由殖民政府引進的。「農事改良政策」的體系以農事試驗場和農會制度為主,前者作為農學研究機構,負責調查殖民地的農業環境並分享農業知識,後者則是作為農村統治機關而存在。這兩個制度是在兒玉源太郎總督任內規劃,直到1908年下一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任內完成制度化。 作為日本第一個殖民地,臺灣被賦與糧食或者是工業原料生產基地,以輔助日本正在發展的工業部門。臺灣總督府積極找尋具有商品價值的工藝作物的發展可能性,甘蔗的重要性被凸顯出來,然而日俄戰爭前後所產生的日本國內糧食缺口,讓殖民地的稻米的重要性提升,改良稻米的生產成為臺灣總督府內部農業發展的一個路線。因此,自1910年代開始,臺灣總督府積極進行臺灣在來米品種汰選以及日本品種稻米的試植,一方面也透過農談會或品評會等方式,積極推行日本「精耕、多肥」的耕作理念。 直到1920年後期以後,由於蓬萊米品種技術的突破造成種植的風潮,本文試圖以屏東平原的萬丹地區作為例子,探討在水利設施不足的萬丹地區,如何透過農村人物力量的匯集,向臺灣總督府請願建造萬丹水圳,並且這些人物又是如何在自身利益的考量下反饋農事改良的理念,並且這些「看不見」的體系,仍然在戰後臺灣影響著農村的運作。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