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Goodwin, Mary A."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媒體、科技、感知:分心理論與電影聲音實踐
    (2017) 王念英; Wang, Nien-ying
    分心(distraction)是由二十世紀初德國理論家克拉考爾(Siegfried Kracauer)思考現代性與大眾文化的重要概念,他樂觀地看待現代社會的新興視聽媒體與科技感知。同時期的批評家對於複製傳播媒體感到憂心,貶抑因此興起的大眾文化,與其受資本主義邏輯改變的感知經驗。克拉考爾卻認為,在電影院受到各種聲光刺激而產生的分心模式,媒介的觸動重新結構感知經驗,賦予大眾重新看待世界的可能,分化中產階級亟欲鞏固的高尚藝術品味,瓦解極權體制規訓下理性進步的中心思想。克拉考爾懷抱著對新興媒體科技的社會理想,相信其有能力激發感知革命,重新賦予大眾動能,以大量複製、散播、流傳對抗專制政權的集體動員與監控。本論文受此概念啟發,進一步發掘分心的潛力,探索電影如何展現新興媒體重塑感知經驗的能力,特別是聽覺感受。比起影像來說,聲音更接近分心具有散播的介入與滲透性的特質,借由聲音轉向反思視覺為尊的感知歷史。 本論文從克拉考爾對現代性問題的思考,試圖理論化分心概念,並從電影院的銀幕外體驗延伸探索銀幕內的音像關係,並擷取聽覺與聲響文化研究,立定新的研究路徑,透過電影中運用的媒體科技,論述個體與社會的辯證關係,一方面現代性發展歷程的資本主義邏輯無可避免地改變群體經驗,另一方面在改變過程中,就是分心發生的所在,得以短暫脫離現實,進入某個時空斷點,連結個體記憶,創造新的感知模式,賦予重新拼湊的可能,進而觸動另一種世界觀。 分心有超越既有美學理論框架的潛能,賦予藝術新的社會使命與寫實理想,不僅實踐在1920年代的新興大眾文化與電影,更延續到1960年世界湧現鼓吹電影新浪潮推動的寫實運動,也將種子散播出去,對戰後世界各地的電影美學形式均有巨大影響,如1980年代的台灣新電影,以及1990年的中國獨立電影運動。本文將以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與賈樟柯的《小武》為例,試圖重新詮釋分心感知,分別探討音畫不協調、錯位,進一步發現看不見,卻無所不在的聲音與影像之間的複雜關係,與其構成的音像環境,如何產生看似不關聯、將時間片斷化的過程中,透現社會與個人的關係。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