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Gin-Chang Liu"
Now showing 1 - 5 of 5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2008亞洲青年女子排球錦標賽不同時機攻擊分析與探討(2009) 鄭強; Chiang Cheng本研究以2008亞洲青年女子排球錦標賽前四強優秀隊伍為研究對象,透過現場錄影方式進行數據統計分析,目的在瞭解本屆亞青女子前四強優秀隊伍不同時機攻擊運用及表現情況,經結果發現:(1)由各戰術型態在不同波次得分變異數分析得知各項戰術型態在不同時機得分表現有顯著差異。(2)由各進攻位置在不同波次得分變異數分析得知二號、三號、四號位置在不同時機得分表現有顯著差異。(3)由各扣球型態在不同波次得分變異數分析得知在二段、A式快、B式快、C式快、D式快、平拉開、修正及團隊時間差扣球於不同時機得分表現有顯著差異。 綜合以上結果,本研究結論為前三波段進攻是爭取得分重要時機,另第一波與第二波防守反擊得分能力是影響競賽致勝關鍵,而防守接球品質,則會影響防守反擊組織進攻得分成效。Item The application of range of motion (ROM) and coordination on volleyball spike(2008-07-18) 黃長福; Li-Fang Liu; Gin-Chang Liu; Chiao-Wen Sue; Chen-fu HuangItem 國小學童垂直跳與立定跳遠下肢關節動力學參數信度研究(2003) 雲春萍; Chung-Pyng Yun大部分的研究,總受限於時間、金錢、設備等因素,選擇較少的實驗施作次數,使得實驗缺乏一定的信度及效度。然而透過實驗所得到的數據資料如果缺乏了信度與效度,所得的結果與結論,即使在統計上達到顯著性,也將不具意義。本研究目的為:(一)分別找出垂直跳與立定跳遠,下肢髖、膝、踝關節運動學參數和動力學參的變異係數。(二)分別找出獲得垂直跳與立定跳遠,下肢髖、膝、踝關節的最大力矩和最大功率的穩定值,所需的最少實驗施作次數。本研究受試者為國小學童30名,隨機分成兩組(垂直跳14 名:年齡12.1±0.8歲,身高153.1±6.9公分,體重50.9±12.4公斤;立定跳遠16名:年齡11.4±0.5歲,身高143.7±11.9公分,體重37.4±12.6公斤)。以一部JVC數位攝影機(60Hz)與Kistler測力板(600Hz),同步紀錄受試者在垂直跳與立定跳遠項目,矢狀面的運動學、動力學參數。透過動力學逆過程的方法,獲得其下肢關節最大力矩與功率。以序列分析的方法推估國小學童在立定跳遠與垂直跳實驗中,所需的最少實驗施作次數。本研究結論:(一) 垂直跳項目受試者內的動力學參數其變異係數普遍大於運動學參數(離地瞬間的水平速度除外)的變異係數,其中又以髖關節功率的變異係數較大。(二) 立定跳遠項目受試者內的動力學參數其變異係數普遍大於運動學參數的變異係數,其中又以膝關節功率的變異係數較大。(三) 以序列分析推估最佳的實驗施作次數,垂直跳項目為13次,而立定跳遠項目則為14次。本研究結果建議,未來在研究上為了得到動力學參數平均數的穩定值,較多的實驗施作次數是被建議採用的。Item 大專女子排球不同攻擊位置之攻擊效益(2024) 童琦芳; Tung, Chi-Fang緒論:排球運動中攻擊是影響比賽勝負相關性最高的動作,本研究以大專女子排球為研究對象,歸納文獻所提出的攻擊效益分級與方法,探討大專女子排球不同攻擊位置之攻擊效益。方法:以112 年大專排球聯賽公開女子組第一級決賽之隊伍之決賽的比賽數據(共計6 場,22 局,906 分,1582 次攻擊動作)進行不同攻擊位置的攻擊效益分析,以出現次數、百分比及攻擊效益係數等描述性統計和卡方 (Chi- Square) 百分比適合度檢定分析5 項攻擊效益(攻擊得分、對方無攻擊回球、受限攻擊效果、無攻擊效果、攻擊失分)分別在不同攻擊手位置與不同排名隊伍之間的差異,卡方檢定顯著性水平定為p< 0.05。結果:1.不同位置的攻擊手所表現出來的整體攻擊效益的比例 是相似的(2 = 1.48, df=8, p =0.99 > 0.05, φ =0.03),2. 從不同排名隊伍的所有位置攻擊 效益達顯著差異(2 = 39.99, df=20, p < 0.05, φ =0.15)以及各隊伍之間對不同位置攻擊手 的使用達顯著差異(2 = 128.67, df=10, p <0 .05, φ =0.29), 3. 不同攻擊位置在排名領先 攻擊手的攻擊效益皆未達顯著差異。結論:這5 項攻擊效益的分級是評估攻擊手貢獻 度的有效評量方法,球隊倚重的主攻與副攻位置有所不同,但快攻在一個球隊中貢獻 度很高的位置。從攻擊效益的角度來看大會所公布的最佳選手評定的結果也些微落 差。建議未來對不同層級賽事將攻擊效益做進一步分析,適當地納入攻擊效益係數做 為攻擊表現的評量參考指標。 關鍵詞:運動表現分析、攻擊、效益、不同位置Item 老年人背向行走之生物力學分析(2005) 侯捷仁; Chieh-Jen Hou過去研究證實背向行走對於下肢肌肉的訓練及復健有顯著的功效,但卻未對老年人在背向行走下肢肌肉的作用方式進行研究 (Cipriani, 1995;Grasso, 1998;Van Deursen, 1998),本研究以9位老年人為實驗組(平均年齡72.78±3.36歲),9位年輕人為對照組(平均年齡21.1±1.6歲)進行前進行走與背向行走之生物力學分析,受試者在兩種步行方式各進行3次測試,擷取每次測試當中一個完整的步態週期(Gait cycle),將此一步態週期資料經由KWON3D 3.01影像分析軟體及Dazy Lab 6.0肌電圖分析軟體進行處理,而得到步態參數及肌電圖資料,以統計軟體SPSS10.0軟體進行混和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統計顯著水準定為α=.05;本研究主要研究目的在比較老年人與年輕人在背向行走與前進行走之間的步態參數差異以及下肢肌電訊號差異。 本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1.老年人背向行走之步行速度與跨步長皆較年輕人背向行走小。 2.背向行走的步行速度、跨步長、步頻與前進行走相較皆較小,且步態週期時間也小於前進行走。 3.老年人背向行走的雙支撐期占步態週期百分比大於前進行走,表示老年人背向行走可增加下肢肌肉的穩定性。 4.脛骨前肌在老年人背向行走支撐期的作用順序較優先,顯示背向行走與前進行走徵召肌肉作用順序不同,對脛骨前肌的肌力有所幫助 5.股直肌在背向行走支撐期,其平均肌電振幅較前進行走增加,顯示股直肌在背向行走得到更多的激發及訓練,股直肌主要作用在穩定膝關節,背向行走能訓練股直肌力量,提供膝關節更佳的穩定性,建議老年人及受傷欲進行復健者可進行背向行走訓練,以增強股直肌的肌肉力量。 關鍵詞:背向行走、運動生物力學、肌電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