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Doong, Shiow-Lan"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南島時報》原住民族文化公民權建構之批判論述分析(2016) 姚竹音; Yao, Chu-Yin《南島時報》作為全國第一份以「南島」為族群意識發聲的原住民族自辦報紙,自有其不可抹滅的歷史意義,除了彰顯原住民族自我掌握文化公民權的價值,更延續臺灣原住民族運動的精神,解構長期以來漢文化意識型態對於原住民族的霸權論述,重新建構自我族群的主體發言位置。 本研究係採Fairlough社會學取徑的批判論述分析方法,並納入後殖民批判理論觀點,輔以深度訪談,論證《南島時報》的歷史構成、社會關係、產製過程、主題脈絡、書寫抵抗、雙重意識等議題面向,以及《南島時報》如何建構原住民族群的文化樣貌,實踐原住民族文化公民權。經歸納《南島時報》的論述建構,包括「建構泛原住民族的族群認同觀點」、「走出悲情的原運」、「跳脫國家的神話」、「發揮2%關鍵少數的政治力量」、「土地與經濟是民族自治的物質基礎」、「建構以原住民族為主體的教育制度與傳播媒體」等六大主題,其中蘊含的文化公民權內涵,包括「解構文化霸權的多元族群權」、「奪回物質資源的自治權」以及「發揮關鍵少數力量的特殊代表權」等意涵。 此外,亦從後殖民視角,探析《南島時報》呈現20世紀末臺灣原住民族社會的多重殖民處境,同時探討該報如何以書寫作為文化抵抗,重構殖民者的知識權力、翻轉統治者的政治控制權力以及拆解主流媒體的論述權力。再者,藉由Freire提出壓迫者也有雙重意識,強調身為既得利益族群應解構自我(壓迫者)的文化霸權意識。換言之,原住民族文化公民權是一種互為主體的權利,不是侷限在詮釋原住民族基本權利,主流族群更有相對的責任,以一種新的世界觀共生共存。最後,本研究論證泛原住民族的族群認同論述實踐與國家政治的辯證關係、原住民族菁英觀點與霸權論述的辯證、以及論述雙重性如何轉化受壓迫者的雙重意識,並強調讓原運傳承在校園裡深耕,重申原住民族自主經營新聞報的意義。Item 高中公民與社會全球議題批判思考教學之行動研究(2015) 張晏豪; Chang, Yen-Hao本研究旨在探究高中公民課程教師在研發與設計全球議題之批判思考教學方案時,所遇到的困難與挑戰,進而如何修正與解決問題,並從中了解高中學生之批判思考能力。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途徑,結合「參與觀察法」、「訪談法」與「文件分析法」等方式,利用學生學習單、教師錄音紀錄與教學札記、觀課紀錄表、學生回饋單、訪談記錄等研究工具作為資料蒐集之依據。 本研究於103學年度第二學期正式實施,研究場域為研究者任教之臺北市某公立高中,研究者配合高中三年級公民選修課程內容,採取特別課程設計,以「烏克蘭危機總動員」與「你是全球大買家?」為主題,設計全球議題批判思考教學方案。研究者任教三個班級,研究對象共計約120人。研究者亦邀請校內教師擔任協同研究者,對研究者在批判思考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中給予建議,並進行觀課紀錄,做為研究者修正和反思教學方案的重要參考。 研究結果發現,全球議題批判思考教學方案可以提升學生對於公民課程的學習興趣與動機;小組討論與活動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並從中建構自我的知識歷程;多元評量方式能讓學生展現批判思考意識,進而反思自身價值與信念。最後研究者針對行動研究中,所遭遇的問題和困難提出修正策略與方法,並對未來教學實務操作給予建議,以利後續研究之參考。Item 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法律與人權議題」課程與教學轉化的個案研究(2015) 黃亮瑋; Huang, Liang-Wei兩公約在我國,於2009年正式生效,宣示我國重視人權的決心,我國為一民主法治國家,提升人民之法治與人權素養是公民教育的重要任務。近年來因為大學指定科目考試採計高中公民與社會科,公民與社會科的課程內容在經過新課綱的修訂有了新的樣貌,且仍肩負著學校教育中推動公民教育的任務;新版的課程綱要至今已推行多年,高中公民與社會科在「法律與人權議題」課程如何落實與轉化公民教育中法治教育、人權教育的理念,而教師透過哪些知覺以及運作形成教學現場的「法律與人權議題」課程,故本研究須透過對「法律與人權議題」的理念課程、正式課程以及教師的知覺課程、運作課程加以探討,以瞭解其中的課程與教學轉化情形。 基於上述背景與動機,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包括,探討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法律與人權議題」之正式課程的內涵、教師在「法律與人權議題」的知覺課程與運作課程,以及教師在「法律與人權議題」課程中知覺與運作實踐之間的轉化差異。 本研究採行質性研究方法,透過文本分析、教室觀察與訪談進行資料蒐集,藉由資料的蒐集與分析,探究「法律與人權議題」正式課程的內涵,以及教師在「法律與人權議題」的知覺課程、運作課程,及其知覺與運作實踐的轉化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