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Chuang, Chia-Yin"
Now showing 1 - 12 of 1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中國創造・臺灣變造:注音符號的接合與實踐斷裂(2019) 陳輔軒; Chen, Fu-Syuan本研究試圖探究中華民國發明的傳統——注音符號,用以作國民教育工具及中國傳統文化組件,在當代臺灣網路社會作為臺灣人身份識別的轉變歷程。戰後,中華民國/國民黨的國家機器將注音符號強加於臺灣社會,又有各界人士發表論述協作,包含教育界、政治界和媒體界,生產以注音符號為國語文/華語文教學的標準拼音系統之論述,接合產生國語/華語、注音符號的文化霸權。但隨著中華民國解嚴、臺灣公民社會的成熟、消費文化的興起以及網路科技的普及,注音符號轉為網路用語的遊戲,進一步標舉臺灣和其他國家華語文書寫差異。注音符號成為臺灣人在網路社會的身分標誌,更重要的是作為非中國認同的語言特徵。 本研究援引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被發明的傳統》(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的分析架構為研究取徑,考察注音符號從國家傳統到流行文化、從民族精神到戲謔遊戲、從中國代表到臺灣日常的變化軌跡。首先,本研究認為中華民國以注音符號作為現代國民教育工具,同時將其視為傳統漢文化的構件。本研究藉由研討國家創制注音符號的進程,釐清其被發明的歷史意義。其次,本研究分析戰後中華民國在臺灣推行國語運動的相關論述,探究社會與政策互動的接合實踐,呈現以注音符號學習國語文/華語文的論述形構及組織文化霸權的經過。最後,隨著政治解嚴、臺灣公民社會的成熟、消費文化的興起及網路應用的普及,臺灣網路用語出現直以注音符號代替文字的表達形式,而成為在網路社會中區辨臺灣與他國華語使用者的書寫特色。因此,本研究希冀展現注音符號從中國傳統文化的締構組件,轉折成為當代臺灣人在網路身分識別的憑證之歷程。Item 台灣中部各地白沙屯媽祖聯誼會之調查研究(2015) 吳家銓; Wu, Chia-Chuan拱天宮建於清同治二年(1863)為白沙屯地區主要信仰,每年白沙屯媽祖前往北港進香,沿途經過苗栗縣、台中縣、彰化縣、雲林縣,在此四縣市中,許多民眾自願籌組白沙屯媽祖聯誼會,得以在白沙屯媽祖往北港進香時,服務沿途隨香的香燈腳為其組織目的。 本論文以台灣中部地區白沙屯媽祖聯誼會作為研究對象,藉由實地深入訪談的方式,探究此一類組織的組成原因、組織架構、年中行事等事情。筆者將該組織區分為「任務型組織團體」與「常態型組織團體」,此二者最大差別在於「分靈媽祖與否」。「任務型組織團體」以白沙屯媽祖進香時,服務隨香的香燈腳作為該組織主要目的;「常態型組織團體」除了在白沙屯媽祖進香時,服務隨香的香燈腳以外,並舉辦許多關於會內媽祖的活動,例如:聯誼會內部進香、會慶、擲爐主、恭祝媽祖聖誕等。 筆者藉由調查台灣中部地區白沙屯媽祖聯誼會組織,試圖分析白沙屯媽祖信仰傳播的方式。其中「白沙屯媽祖」進香路線不定,時常停駕、駐駕於民宅、店家、甚至工廠,無形間拉近與民眾的距離。民眾也以自身所能付出的方式回饋,「媽祖」與「信徒」二者間相互影響,使得參與人數增加,白沙屯媽祖信仰也藉由此種方式在台灣中部地方逐漸擴散。Item 台灣女性參政角色之侷限與突破:從陳玉珍、王婉諭、高嘉瑜為例(2022) 李怡佳; Lee, Yi-Chia在社群媒體成為政治行銷新興管道的現在,強調連結性的社群網絡使政治人物經營自身形象的互動成為直接反映社會對於候選人想像與認同的空間。而在以陽剛為主流的選舉文化中,女性政治人物在其中的行銷戰略即反映了陽剛價值觀對於女性的基本想像。本文旨在嘗試透過三位在媒體再現上被標誌為不同風格的女性政治人物-陳玉珍、王婉諭、高嘉瑜,是如何形塑個人形象以應對選民對於女性政治人物的需求與想像,並以此揭示在女性意識抬頭與父權政治的運作中,女性政治人物的形象塑造如何象徵了女性政治人物所身處的交織性困境與新的抵抗可能,以及女性這一複雜的議題,其內涵在因應政治商品化後的消費需求,所產生的矛盾與突破。Item 國小特教班自閉症學生應用數位遊戲在自我照顧分類能力的學習效果之研究(2018) 莊佳穎; Chuang, Chia-Yin近年來,資訊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帶來生活上相當多的便利,其中平板電腦也被大量運用於教學現場,使學生能藉由操作平板電腦中的數位遊戲來學習,並期冀透過有別於傳統學習方式找到新的模式。 本研究以3位由新北市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及就學輔導會鑑定為國小特教班自閉症學生為研究對象,身心障礙程度分別為中度二位、重度一位,採用單一受試研究法之跨受試多探試實驗的研究方法,藉由自我照顧分類遊戲的介入,透過遊戲操作秒數的數據變化量進行視覺分析與資料處理,並使用自編的老師與家長問卷訪談蒐集並瞭解研究參與者的特教班導師與其家長對於數位遊戲介入自我照顧分類能力教學的滿意度及相關想法或建議;同時,在教學實驗結束後,請三位研究參與學生填寫學習興趣問卷,以瞭解研究參與學生對此實驗教學的興趣及態度。分析數位遊戲對於研究參與者分類能力學習效果的影響。企圖了解國小特教班自閉症學生的分類能力,以及數位遊戲對國小特教班自閉症學生學習分類能力的助益。 根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與問題,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應用數位遊戲進行自我照顧水果食用方式之分類能力教學,對三位國小特教班自閉症學生具有學習成效。 二、應用數位遊戲進行自我照顧依據場合選擇服裝之分類能力教學,對三位國小特教班自閉症學生具有學習成效。 三、三位研究參與者在教學實驗介入期結束,維持期階段,操作遊戲的秒數仍有持續減少的現象,顯示具有持續學習的情況。 四、老師及家長對本研究成效持正向態度,並支持鼓勵研究者可以多給予學生新的遊戲教學,甚至可以讓其他學生也一起參與。 五、用數位遊戲教學可以幫助自閉症學生在學習上提升專注力表現及在學習上具有學習動機及學習興趣。 綜合以上研究結果,提出對未來研究與國小自閉症學生應用數位遊戲教學之相關建議。 關鍵字:數位遊戲、自閉症、自我照顧、分類能力Item 在林百貨的懷舊觀光與消費實踐(2019) 江雅雯; Jiang, Ya-Wen本研究以座落台南的文化資產林百貨作為研究對象,從台灣文化資產保存的歷史考古、觀光景點的建構過程,探討「林百貨」觀光景點的形成以及其意涵,並以觀光客/消費者的角度進行省思。 研究結果指出雖然林百貨被包裝為源自日本時代、現代化的消費場所,林百貨並不盡然以重現昭和時期的百貨公司為目的,而是打造一處可供觀光客想像與漫遊的懷舊日本主題情境,然而為建構其現代化與美學等正面形象,也刻意隱匿或彰顯了某些歷史片段。此外,林百貨所舉辦的再開幕遊行與導覽其所欲彰顯的內涵,讓觀光客共享、回顧原屬於台南/台灣的歷史,使「林百貨」的符碼意涵展現形塑文化想像的意圖,並採訪曾到此的觀光客,探討在此進行懷舊觀光與消費經驗的看法。Item 小英的故事:以敘事批評分析蔡英文「非典型」風格(2013) 張廣祺; Chang, Kuang-Chi本研究採語藝觀點視故事性論述為「敘事」方式,具目的性方式對閱聽人進行說服(persuasion)的語藝行動。臺灣政治人物經常援引各類故事文本構築自我形象,化身不同故事「人物」與搭配不同「情節」,召喚支持者內心情感對故事的認同感,政黨/政治人物從中借故事形式隱射某種政治思維與理念,達成政治動員選民投票行為的訴求。於2012年臺灣總統大選如火如荼展開,本篇論文以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為研究個案,從「敘事批評」(narrative criticism)對其公開演說、媒體訪談、宣傳文案等資料進行分析,探討敘事者對「自我」角色的想像、故事傳遞的主旨與理念,以及此敘事是否具備言者說服聽者等研究課題,理解其個人領導特質與形象是如何形成且影響臺灣的政治社會。 研究結果發現,故事反映社會普遍存在「個人意識的台灣認同」、「社會族群和諧的國家」與「女性參與的廉能政府」的核心價值,回應民進黨支持者自前任總統陳水扁卸任至現任總統馬英九就職後的政治陰霾氛圍,說服支持者重拾信心與凝聚團結作為邁向再執政之政治策略。本研究從「敘事評估」分析「策略性故事演說」所隱含的價值觀念是否具合理性,認知民進黨選民的需求是如何被故事收編而引發認同與歸屬,明瞭台灣人接受政黨候選人的「理性」訴求,實踐政治選舉活動為回應其憧憬與冀望。 最後,縱使總統選舉的落幕,民進黨陣營的總統候選人敗選,事實上,選舉結果未如童話故事一般呈現「好的故事」必然「好的結局」,不過故事感染人心的效力是永不止息,它堅定民眾內心的理想價值與意義實踐,如同敗選感言提及:「有一天,我們會再回來,我們不會放棄」。故事與眾不同的特性,發揮政黨能以故事篇章不斷地鼓舞士氣、溫暖人心與凝聚信念。語藝學者費雪提出敘事典範(narrative paradigm)提供一套分析言者的推論工具,對後續從事語藝的研究學者而言,有助於詮釋當代臺灣政治文化脈絡下故事性論述的消費模式。至今為止,故事仍持續的述說傳遞。Item 從政治消費觀點看臺灣男性政治人物「姿本力」之建構與再現——以吳怡農為例(2022) 曾惟恩; TSENG, WEI-EN本文欲以政治消費為研究基底,在既有的政治消費觀點所建構的台灣國族認同上,增補「姿本力」的認同元素,勾勒出當代政治消費圖像的其他可能面貌。本研究以吳怡農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嘗試以男性政治人物的「姿本力」作為研究主軸,藉由梳理選舉過程中,由傳統媒體的報導、新興媒體上的個人展演及網路粉絲專頁中的留言及評論等,三者所構築的對話空間所共同折射出的人物形象,進而尋找台灣人在政治消費的運作邏輯下,如何在消費端消費「男性政治人物」,這樣的消費又具備哪些意義。本研究發現「姿本力」如同實體物品及文化符號,也能進入政治消費邏輯中成為消費的標的。吳怡農所擁有的姿本力,在政壇中顯得獨樹一格,因此選民藉由社群媒體的便利性,在各種貼文、新聞報導下,以「留言」如此日常且輕鬆的方式,不忌尺度的實踐想像、意淫其姿本力的消費,從吳怡農的外在形貌,一路消費到他的內在理念與價值觀。另一方面,作為立委選舉競爭對手,蔣萬安難以跳脫傳統的男性身體敘事,仍舊秉持「新好男人」作為個人招牌。吳怡農為首的政治消費,則代表部分選民厭棄舊有敘事,轉而消費而更具想像空間的候選人,這樣的消費實踐顯示出台灣社會中,「理想男性」的新典範正在悄悄成形。Item 「我們都是韓家軍」——以幻想主題分析方法閱讀韓流現象(2020) 林昀; Lin, Yun本研究是以語藝批評的觀點為研究取徑,探究韓國瑜與韓粉團體當中的說服力,以幻想主題批評方法作為分析工具,從韓國瑜的總統候選人政見發表會、選前之夜以及五位挺韓直播主的直播內容,進行質化的分析,探討出該語藝社群中反覆出現的論述。 藉由探討韓國瑜與韓粉之間的論述,試圖去理解他們在台灣的政治社會當中,究竟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又透過哪些語言、符號去表示他們的立場?在這過程中,展現出什麼樣的國家政治符號、自我認同?最後在這個框架中,如何建構出成員間的語藝視野或世界觀,以區分出我族和他者的界線? 經過數個幻想主題的登陸和歸類,整合出三個幻想類型與一個語藝視野。研究結果發現,幻想類型為:一、「我們都是韓家軍」;二、「告別菁英政治,庶民當家!」;三、「把中華魂找回來!」韓國瑜與韓粉的論述以二元對立的邏輯敘述,並以「支持韓國瑜與否」、「自我定位庶民身份」以及「對中華民國的國家認同」來劃分出敵我,藉此產生說服與召喚的作用。 最後,本研究歸納出韓國瑜與韓粉的語藝視野:「我們都是韓家軍」——韓粉們從韓國瑜的人格特質、政見發表等,建構出韓粉們對韓國瑜的想像,以「民進黨執政不佳」作為情境,「中華文化」、「關心庶民」作為基礎,召喚其他選民來支持韓國瑜。Item 穩定生活多美好?雙北清潔隊的污名、職業認同與家庭關係(2024) 洪若菱; Hung, Jo-Ling由於垃圾污名,負責環境保護的清潔隊經常面臨不善意的污名情況,然而他們的離職率卻相當低,似乎在工作中仍能建立職業認同。本文由筆者與雙北清潔隊的日常相處為始,運用訪談與實際田野經驗,試圖探索清潔隊在污名化的環境中如何能抵抗污名語藝,認同此職業並以它為衡量家人工作選擇、子女教養的依據。清潔隊所受污名來自大眾對完成商品消費過程的焦急,對廢棄物的不願直視則延伸至處理垃圾的人身上;在現代,不只工作者直接面對的羞辱,在社交平台、媒體報導等處都還能見到對清潔隊的不善意言論。藉著探討污名語藝敘事的合理性,盼大眾能對基層工作者保持尊重態度。從社會流動與否的角度觀察時,本文統整出清潔隊的代間流動以主動選擇不流動,以及向上流動兩項為主,這樣的選擇與清潔隊介於公務員於勞工之間的階級位置,及台灣社會追求穩定的同時卻望子女成龍鳳的觀念有所關聯。透過清潔隊成員對子女教育和工作選項的安排,本文繪製了台灣的社會空間分布狀態,以圖像展示個案在行動間展現的社會空間觀。Item 臺灣當代御宅族的公共議題實踐與文化商品中的「御宅戰術」(2022) 彭建森; PENG, Chien-Sen臺灣御宅族脫胎自近代日本的「オタク」概念,被普遍認知為消費動畫、漫畫及遊戲等虛擬事物並共享其美學傳統的社群。因臺灣特殊的政治與歷史背景,以及資訊技術的日漸發達,發祥自日本的御宅文化亦於跨境後演變出專屬臺灣的在地性與歧異性,並在不斷更迭的國際情勢下,產生出具備獨特自我論述及實踐模式的御宅族社群。本研究主張,近年臺灣以公共議題倡議為導向的御宅族文化商品,採取了靈活運用御宅文化要素的「御宅戰術」,使御宅文化慣用的美術風格、表現手法及媒介形式與公共議題產生互動並聯合共進,成為御宅族在臺灣當代消費社會參與公眾事務的模式之一。本研究將藉由分析使用了「御宅戰術」的文化商品實例,發現戰術的操作細節及其影響力;此外亦透過針對御宅族社群及文化商品創作者的訪談,來探討臺灣御宅族的公共議題涉入情形,以及「御宅戰術」的生產實踐與消費實踐可能性。經由對現象的觀察與闡述,本研究將凸顯臺灣當代御宅族所建立的集體身分,以及其有別於過往、由私領域走向公領域的行動特色,並試圖揭示「御宅戰術」的存在即是此刻臺灣社會兼容並蓄、文化多元的重要體現。Item 菜市仔的台日「台味」實踐與想像:以雙連朝市為例(2022) 謝懷瑩; Hsieh, Huai-Ying雙連朝市是日常消費場所,也是受到日本觀光客喜愛的觀光景點,本研究以雙連朝市為例,探討台灣傳統市場中的「台味」實踐,以及台日的「台味」如何形構、想像與再現。本研究以環境劇場比擬傳統市場的空間與人際交流,並以論述分析法,探究影像、旅遊書籍等傳播媒介,如何形構與再現雙連朝市的「台味」想像。透過觀察法與訪談法,探討傳統市場中多元族群的人際互動與日本觀光客在雙連朝市的「台味」體驗,並以都市地方純正性的理論為基礎,觀看雙連綠地與雙連朝市保留運動的過程中,草根力量的實踐。然而,歷經疫情時代的傳統市場,面對觀光客的抽離,以及人際互動模式的改變,本研究將思考「台味」想像與實踐如何延續與變遷。 「台味」並非純粹由台灣人形構而成,而是由多元族群的人際互動逐漸堆砌而成,並以傳媒媒介的再現形構「台味」想像。「台味」來自於不同族群之間的人際互動所產生的地方活力,也是每個人都有權利在這裡落地生根的道德權利。Item 迷研究視角下的ヘタリア國家擬人文本的臺灣意象(2017) 蔡佩真; Tsai, Pei-Chen漫畫是庶民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具有抵制的精神及批判的性質。 本研究以 APH 為研究對象,探究 APH 迷文本的內在認同構造。首先,探討日本漫畫的發展歷程和擬人化的表現傳統,以分析萌擬人化的構成條件。其次,定位 APH 分類系譜、解析本家版和商業版的差異,並加上國家和性別的概念、分析角色人物萌擬人化的標籤和識別,進而討論APH 的故事劇情及人物設定如何建立國家化身(national personification)的角色符號。接著,以 APH 迷為對象,討論迷的文本創作實踐。繼而,透過迷的視角詮釋並解讀迷的文本敘事策略分析迷文本的角色關係、文本劇情、迷擷取文本的符號,如何形成一個抵制真實世界意識形態的空間,並在這個空間建立迷的歷史敘事與認同情境。最後,在跨次元的移動之間,討論從迷文本延伸建立的 2.5 次元政治認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