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Chen, Hsiao Chun"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台灣藝術品市場的發展與實務──以羲之堂營運為例(2008) 陳筱君; Chen, Hsiao Chun台灣的藝術商業機制始於60年代,畫廊在整個藝術生態中扮演著橋樑的角色,一方面是藝術家與收藏家的中介者,另一方面是美術教育的先鋒,尤其是在台灣進入「美術館時代」 之前更是如此。 藝術的興衰與經濟的消長是一體的兩面,8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商業畫廊如雨後春筍般相繼成立,至90年代更達到顛峰,尤其兩大國際拍賣公司蘇富比與佳士得的進駐,帶動了台灣藝術產業成倍數的成長,國際化的潮流沸沸揚揚,台灣的美術一時之間似乎能見度大增。這個階段不論拍賣公司或畫廊的業績一直很耀眼,堪稱藝術產業的「黃金時代」,台灣的藝術產業可說睥睨亞洲。 然而蘇富比及佳士得千禧年後選擇撤出台灣市場,有其全球策略運用與營運成本上的考量,尤其是在台灣經濟實力退卻之後,實已撐不起國際性的拍賣市場。短短不到十年的時間,驚濤拍岸見證了台灣的藝術市場歷經了發展成形期、鼎盛期、衰退重整期,至今業者等待藝術品市場回春的心情是殷切的。 台灣有優秀的藝術家,也有實力雄厚的收藏家,藝術產業本不該如此沉寂。檢視這一段歷程,不難看出台灣藝術品市場之所以衰退的真正原因,是台灣藝術生態環境經不起投機客的摧殘,從根底腐壞。盼望藉由書寫釐清包括藝術家、畫廊、拍賣公司、收藏家、媒體、博物(美術)館…等藝術生態中,發揮各自的角色功能,回歸於本然的運作軌道,建構一個有願景的、健康的環境。 台灣藝術市場受整個亞洲市場盤勢的影響,已無法自外於這波銳不可擋的潮流趨勢。藝術市場的榮枯,除了第一、第二市場的健全分工外,國內外新興的藝術品交易平台-藝術博覽會也是重要的一環。藝術產業經營者應提昇專業知能,才能爭取參與具有公信力的藝術交易平台,創造出更穩固的商機及形塑公司的形象。 本論文藉由回顧台灣藝術品市場的發展軌跡及檢討得失、探討大陸藝術品市場的現況,及羲之堂經營策略的轉型等等,與人分享,共同尋思各種的可能。事實上,藝術產業的經營雖有其職業上的倫理,卻無單一模式可供遵循,因各自的條件、理念迥異,業者需要以新的視角加以洞察,才有永續發展的前景。 此外,羲之堂最珍貴的有形無形的資產就是籌辦策展【張大千的世界】、【李可染藝術世紀大展】、【齊白石大展】、【傅抱石百年大展】四個中國近現代名家書畫大展,並出版學術性的圖錄專書,不但建立羲之堂在台灣書畫界的口碑,更達到推廣美育彰顯社會核心價值,值得將籌劃的經驗傳遞給後來者。 藝術產業占各國GDP的比重越來越大時,政府無不傾全力將此列為重要文化政策加以推展,中國大陸、韓國、新加坡、印度等,政策性扶植的用心往往令人驚嘆。台灣的藝術產業看不到有效的政策,全由民間自生自滅,一時無法擺脫弱勢文化的宿命,此時,業者更應借鑑他山之石團結一致,對內參與建言,給政府壓力,對外「跨出去」開創直接參與區域藝術市場的管道,讓台灣優秀的藝術家能在藝術舞台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