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Chen, Chun-Yin"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20 of 25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The acquisition of complaint and complaint response strategies in a foreign language
    (2005/04/14-16) Chen, Chun-Yin; Chang, Miao-Hsia; Chen, Yuan-Shan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中文V掉結構之第一語言習得
    (2022) 黃正勛; Huang, Jheng-Syun
    本研究主要探討中文為母語孩童對於中文「掉」的語義與「V掉結構」字面義和非字面義的習得。所探討四個和V掉結構習得相關的議題,包含類型效應、隱喻效應、語境效應及年齡。研究對象為60名國小學生,分為3個組別:7歲、9歲和11歲。此外,成人組則由20名研究生組成。本研究方法採用兩個有無語境的真值判斷任務。在無語境的真值判斷任務,受試者只看到句子,然而有語境的真值判斷任務,提供受試者圖片及故事作為輔助。研究結果顯示,掉1 (往下掉落)對於孩童來說是最簡單的,其次為掉2 (物品移除),而最難的則是掉3 (事件完成)與掉4 (狀態改變)。至於隱喻效應,V掉結構的字面義對小孩來說比非字面義來得容易。再者,受試者在無語境下表現得比在有語境時候來得好。換言之,當沒有提供照片與故事,他們的表現較佳。最後,本研究中所有孩童皆能夠理解掉的四個語義以及V掉結構的字面義。至於V掉結構的非字面義,11歲孩童的表現優於7歲及9歲。然而,就「掉」的類型效應及V掉結構字面義與非字面義而言,這三組孩童仍皆未達成人般表現。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中文三語學習者的非謂形容詞位置習得:英語和羅曼語族人士之比較
    (2024) 楊名霖; Yang, Min-Lin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第三語言中,非謂形容詞 (attributive adjective) 位置的習得情況。所檢核的關鍵因素有三,涵蓋形容詞類別效應、教學效應、及句法啟動 (syntactic priming) 效應之影響。本研究共招募了45名受試者,分成3組,每組15人。其中兩組為語言背景呈現鏡像組別 (mirror-image groups) 的30名中文三語初學者,另外一組則為中文母語者。研究中的30名中文三語初學者的中文程度皆為A1或A2且就讀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中心。另外,依照中文三語初學者的語言背景,將他們分成一組以一語為英語,二語為西班牙語或法語,且三語為中文,及另外一組以一語為西班牙語或法語,二語為英語,且三語為中文的鏡像組別。測驗內容包括兩項口語產出任務,任務內容涉及中文新詞及已知詞。根據三個所檢核的關鍵因素,研究得出三個結果。第一,形容詞使用中未觀察到顯著的類別效應,顯示成年受試者對於四種類別的中文形容詞具有普遍的語意理解。第二,教學效應對所有中文三語受試者均有益,鏡像組別的三語受試者皆可藉此教學效應提高已知詞語境中形容詞位置的準確性。其中,英語母語受試者受益於其第一語言正遷移,在中文新詞及已知詞語境中,皆大量產出與中文形容詞句法結構一致,放置於名詞前位置的中文三語形容詞。相反地,西班牙語或法語母語受試者受到其第一語言負遷移的影響,在中文新詞語境中,傾向於將中文三語形容詞放置於名詞後位置。第三,在探討句法啟動效應時,受試者的語言背景和啟動順序之間有著顯著性的影響。儘管所有中文三語受試者都對啟動 (priming) 表現出某種程度的適應,但鏡像組別之間受到的影響程度有顯著的差異。特別是,英語母語受試者在不同的啟動條件下保持了一致的表現,顯示出其與中文形容詞句法結構相同的強烈第一語言影響。相比之下,西班牙語或法語母語受試者對啟動條件更為敏感,常常受到啟動順序的影響而調整其產出的中文形容詞句法結構,顯示出他們在克服第一語言句法傾向方面面臨更大的挑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中文中表人標記之第二語言習得:漢字圈與非漢字圈背景華語二語學習者之比較研究
    (2024) 黃韻安; Huang, Yun-An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第二語言之語言學習者對中文表人標記之習得,並比較不同語言背景的華語二語學習者在習得表現上的差異。主要研究議題有四:習得順序、顯著效應、錯誤分析及母語遷移。共有五十四位受試者參與實驗,並依其語言背景分為三組,每組各十八位:漢字圈背景的華語二語學習者、非漢字圈背景的華語二語學習者以及中文母語者。實驗設計包含兩項任務:無顯著語境線索任務與有顯著語境線索任務。在這兩項任務中,受試者需根據所看到的圖片與聽到的內容,從兩個選項中選出正確答案。然而,在有顯著語境線索任務中,受試者會聽到與目標表人標記直接相關之顯著語境線索,作為輔助提示。研究發現,中文表人標記中「人」與「員」最易習得,而「手」、「師」及「家」則相對較難。語意特徵的數量僅能解釋部分習得順序,而表人標記的詞頻與多義性則進一步影響其習得難度。在顯著效應方面,華語二語學習者在有顯著語境線索的任務中表現優於無顯著語境線索的任務,證實顯著語境線索有助於學習者理解中文表人標記之意義。錯誤分析顯示,漢字圈與非漢字圈的華語二語學習者在某些錯誤上具有共通性,例如:將「人」誤用為「手」、將「員」誤用為「人」,以及將「師」與「家」混用。此外,漢字圈學習者較常將「手」誤用為「員」,而非漢字圈學習者則傾向將「手」誤用為「師」。最後,結果顯示漢字圈背景的華語二語學習者表現優於非漢字圈學習者,證明與中文相近之第一語言背景有助於提升中文二語學習者的習得表現。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中文否定詞「不」與「沒」之第一語言習得
    (2018) 陳淑芬; Chen, Shu-Fen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之兒童對於否定詞「不」和「沒」詮釋的發展。本研究主要包含兩階段的詮釋測驗,兩個測驗皆為接受度測驗:第一階段測驗兒童對於「不」和「沒」在單一否定句及雙重否定句與不同動詞搭配時的接受程度之差異;第二階段觀察語境對於兒童詮釋「不」和「沒」在單一否定句及雙重否定句之影響。兩測驗皆探討年齡效應。研究對象包含實驗組的七十二位兒童,依其就讀年級分為四組:幼兒園大班、小學二年級、四年級、六年級,每組各十八位,以及對照組的成人十八位。 研究結果顯示,對於「不」和「沒」與動詞的搭配,以及否定及雙重否定之習得隨著年齡增長,接受度逐漸與成人趨向一致。在動詞搭配上,對於兒童而言,動作動詞與「不」和「沒」搭配的接受度最高。幼兒園及二年級兒童尚未具備成人母語者的動詞與否定詞搭配之能力,但四年級兒童已可正確搭配動詞與否定詞「不」和「沒」,與成人組相同,皆對於「不」與有界動詞和「沒」與無界動詞的搭配度有較高的接受度。關於單一否定句及雙重否定句,只有六年級兒童,因已進入形式運思期,與成人組相同,皆對於「不」於單一否定句及「沒」於雙重否定具有較高的接受度,較能進行邏輯及抽象思考。最後,語境效應本研究中呈現正面效應,受試者在提供語境的測驗時,對否定句子的接受度普遍皆有提高。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中文多義詞「還好」之第二語言習得研究
    (2024) 盧品聿; Lu, Pin-Yu
    本研究指在探討以中文為第二語言中,多義立場標記詞「還好」的習得情況。所檢核的關鍵因素有三,涵蓋詞意類型、高強度提示及完美主義之影響。本研究共招募了56名受試者,包括28名母語為英語,中文程度為B1或B2且就讀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中心的中文學習者,及28名中文母語人士。測驗內容包括兩項評價判斷任務及一項完美主義任務。研究結果顯示,受經濟原則及正向認知偏誤影響,受試者傾向將「還好」之語意簡化為兩類,即合併低度正面、中立語意為一類,低度負面、負面語意為另一類。此外,文化差異亦體現於受試者對「還好」中立語意之理解:美國受試者傾向選擇低度正面的詮釋,表現出較強的正向認知偏誤,而台灣受試者則傾向解讀成低度負面的意涵,展現較弱的正向認知偏誤。高強度提示顯著地提升了美國受試者「負面」還好及台灣受試者「低度正面」還好的正確率。然而,高強度提示對於語意較不明確的類別的正確率提升效果有限。至於完美主義之影響,其對於具有較強完美主義傾向的受試者之效果並不顯著,在極度完美主義者間卻展現了耐人尋味的模式:個人標準過高的完美主義者對於負面語意的掌握度達百分之百,然在解讀低度正向及中立語意時遇到挑戰;而過度關注精準度、秩序和組織的完美主義者則是對中立語意的接納度較低,顯示了對不精確性的低度包容。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中文學習者在不同習得年齡對英文母音感知與發音之探討
    (2022) 高子涵; Kao, Tzu-Han
    本研究採用語音學實證研究方式,探討中文學習者在不同習得年齡對英文母音之感知與發音表現,並分析中英兩個語言共同的母音、母音空間面積、區辨與發音能力間的關聯性等影響表現的可能因素。研究對象共分為四組,小學生依英文習得年齡分為早期學習組與晚期學習組,成人依其母語分為英文母語組及中文母語組,每組皆為15人。實驗方法為中英文區辨能力測驗及中英文發音能力測驗,早期及晚期學習組完整參與四個測驗,成人只參與其母語之區辨及發音能力測驗。研究發現,早期學習者在區辨英文母音的能力上優於晚期學習者,但兩個語言共同的母音並非影響或促進他們區辨能力的關鍵因素。早期與晚期學習者表現上的差異也呈現在英文母音的發音測驗中,晚期學習者呈現與英文母人士不同的母音空間面積,且在發音上受到母語的影響。然而,縱然早期與晚期學習者擁有不同的英文母音表現,他們的區辨能力與發音能力間都存在正相關,換言之,發音能力皆奠基在辨識能力之上。綜合以上實驗結果,英文習得年齡是影響中文學習者英文習得能力及是否接近母語人士表現的重要因素。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中文安慰言語行為之比較研究:以華語為第二語言的英語與日語學習者為例
    (2018) 葉惠真; Yeh, Hui-Chen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華語為第二語言的英語與日語學習者對中文安慰策略的有效度判斷以及使用情形,並驗證不同操縱變因(如:被安慰者的社會權力高低、事件嚴重程度及情境類型)對安慰策略的影響程度。研究對象共為十二名英語和十七名日語的中級華語學習者以及二十名中文母語者作為對照組,參與本研究的兩項測驗:一為有效度判斷,二為口頭完成情境對話。研究發現如下: 一、 情境類型的操縱因素對受試者的有效度判斷及使用情形影響最大,其次是事件嚴重程度,而被安慰者的權力高低影響則最小。 二、 提供支持、建議和鼓勵策略在有效度判斷中較同情及安撫策略有效。然而只有建議策略在口頭情境完成的測驗中仍被大量使用,其他兩種策略被安撫策略所取代。 三、 除了對提供支持策略的有效度評價不如中文母語人士高之外,英語和日語的華語學習者的表現大致與對照組相同。 四、 受試者普遍採用組合式的安慰策略,受歡迎的組合通常皆含有建議策略。 五、 日語學習者在面對更高權力的被安慰者的情況下比英語學習者更加看重安撫策略,並且在嚴重度高的情況下採用更多鼓勵策略。另一方面,英語組的人均安慰策略總數比日語組要來的多。 根據上述結果,我們認為三種操縱因素各發揮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也證實對於安慰策略的有效度判斷與實際策略使用間確實存在影響差異。而且,跨文化差異仍存在於安慰策略的學習中。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中文母語人士對英文「塞音」之口說實證研究
    (2021) 劉偉昀; Liu, Wei-Yun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英語學習者英語口說時的塞音表現及影響其表現的可 能因素,包含英文程度、性別、音位、元音特性等。實驗方法為一英語口說測驗。 研究對象共分四組:兩組母語組(中文母語與英文母語),另兩組為二語組,依 其英文程度分低程度與高程度,除中文母語組為 32 人外,其餘各組皆為 16 人, 男女各半。研究發現,英語二語學習者的塞音表現與其母語及英文程度呈現顯著相關 性,低程度學習者仍受母語影響,高程度學習者已習得英語塞音規則與噪音起始 時間。此外,研究亦發現性別並非影響英語二語學習者塞音表現之關鍵因素,男 性與女性二語學習者之塞音表現並無顯著差異。然音位對二語學習者之塞音表現 則具顯著影響,影響順序由大到小依次為軟齶音、其次為齒齦音及雙唇音。最後, 元音亦是影響研究對象塞音表現的關鍵因素之一,由難而易依序為塞音出現在低 元音之前時、其次是出現在高元音之前時。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中文漢字對日語漢字解讀的影響
    (2015) 羅佳琪; Luo, Jia-Qi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的日語學習者對日文漢字形義之第二語言解讀情形,主要研究的議題包括第一語言遷移現象、漢字形上的對應、漢字意義上的對應、難易次序、題型效應以及日語能力對漢字解讀的影響。本研究採用兩個實驗題型:漢字圖示對應題與漢字文句對應題,試題皆以選擇題的形式呈現。受試者為七十二位以中文為母語的日語系學生以及二十四位日語母語人士,日語系學生依其日語標準化測驗,分為初、中、高三組。 首先,研究發現,受試者在解讀日語漢字時受到第一語言遷移的影響。在形上,受試者的表現在同形與半同形上比異形表現要來得好,此結果顯示中文漢字與日文的形式對應能幫助日語學習者解讀。針對字義,同義又比異義的表現好,顯示出字義的對應也能幫助日語學者學習。就類別而言,受試者在同形同義與半同形同義上比同形異義與半同形異義還要好,此結果顯示字義的對應比字形的對應還要更重要。在題型效應方面,受試者在漢字文句對應的表現比漢字圖示對應的表現要好,說明對於整體受試者,在判斷漢字時,文句中的線索比圖示中的線索還來得有效。最後在語言程度方面,受試者之對於日語漢字的解讀會隨著日語程度的提升而改善。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中文結果式句構之第一語言習得
    (2024) 蔡娗汸; Chai, Ting-Fang
    中文結果式句構擁有不少值得探討的特性,如句法—語義衝突(Huang, 1997)及 解釋上的歧義性,這些特性使結果式句構在形式句法有許多的研究(e.g., Huang, 1988; Zhang, 2001),而實證研究則相對較少。本研究旨在探討中文結果式句構的第一語言習 得,以彌補此研究缺口,研究考慮到三個影響兒童理解結果式句構的因素:句構類型 (賓語控制、主語控制和使役結果式句構)、語境和有生命性。6 至 8 歲的兒童共 60 名及中文母語者 20 名參與了本研究,受試者進行了兩個真值判斷任務(有語境及無語 境)和一個圖片選擇任務,以評估其對結果式句構的理解。研究發現,賓語控制結果句構最容易,其次是主語控制,而使役結果式句構則最 具挑戰性,其次,語境有助於兒童理解每一類型的結果式句構,有生命性也在句子歧 異理解扮演重要角色。最後,研究結果顯示,受試兒童在中文結果式句構的第一語言 習得中歷經三個階段的發展過程,與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1964)相符。6 歲在有語 境支持下,對結果式句構已達成人程度的理解,7 歲兒童則可在無語境支持下達到成 人水平,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能藉由有生命性的線索,理解結果式句構。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中文被動句裡語言特性之第一語言習得
    (2021) 沈庭柔; Ting-rou Debbie Shen
    本研究採用實證研究方式,探討母語為中文之兒童被字句的語言能力與發展過程,主要分析被字句常見的句法及語意的語言特性,包含長短被動、及物性、不幸性以及有生命性。研究對象為幼稚園大班、小學二年級、小學四年級孩童及一組成人對照組,每組人數皆為二十人。每人皆須完成兩個測驗:第一個測驗為理解測驗,研究對象根據所提供句子的句法和語意完成接受度判斷測驗,第二個測驗為產出測驗,研究對象根據所提供的圖片與提示,說出被字句。 研究發現,如同Eckman (1977) 標記性理論所提,在中文為母語孩童習得句法和語意語言特性過程中,無標記之語言特性比有標記之語言特性更加容易習得。此外,孩童對於被字句中語言特性整體理解及表達能力是一致的。總的來說,對於中文被動句,幼稚園大班孩童仍需要更多的時間才能擁有與成人一樣的語言能力。對於小二孩童而言,唯獨不及物之被動句仍具挑戰性,其整體表現已趨近於大人。對於小四兒童而言,已完全具備大人的語言能力。因此,本研究結果,中文為母語之孩童於九歲方能完全習得中文被字句。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中文話語標記「我覺得」之第一語言習得
    (2020) 吳中育; Wu, Chung-Yu
    時至今日,談到中文言談標記「我覺得」的研究,大部分還是著重於成人在立場表述時的使用情形,至於兒童如何習得這個在日常生活中被廣泛運用的認識情態標記,相較來說反而鮮少著墨。有鑑於此,本實驗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之兒童在具體運思期發揮七種「我覺得」語用功能的發展,尤其在不同文體或情境下。採取量化與質化並行的研究方法來觀察實驗組四十五位兒童,其細分成三個年齡層和對照組十五位成人,以小組討論方式,來蒐集真實的自然語料,同時輔以統計檢定及言談分析作為佐證。 研究發現,如下: 一、所有參與者在論說類型之任務中使用「我覺得」的數量明顯偏高,於此兒童跟成人在偏好上相當類似。 二、就功能性而言不管兒童還是成人「我覺得」最常被用來評論,不過兒童仍然無法用「我覺得」做結論。 三、其固定模組或組成公式則顯示,位於句尾的「我覺得」分布比較狹隘。 四、依據兒童的能力指標也可以看到三階段發展:從低年級到中年級,逐漸習得如何使用「我覺得」來猜測或建議;從中年級到高年級,逐漸習得如何使用「我覺得」來表達事後想法。儘管如此,七歲到十一歲的兒童似乎尚未習得如何使用「我覺得」來提出結論。 總結而言,本論文不僅僅拓展了對中文言談標記的理解,更為往後此方面之母語習得帶來重要的教學啟示與應用。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中英文雙語人士對於母語及目標語道歉回應策略之比較研究
    (2021) 鍾季廷; Chung, Chi-T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英雙語者對於道歉回應策略的使用情況,探究其母語及 目標語的跨語言表現,並檢視兩大影響變因(社會權力高低、冒犯嚴重程度)對道歉回應表現之影響。共有十八位以英語為外語的臺灣大學生和十八位以華語為第二語言的在臺外國人參與本研究的中英版口語言談情境完成任務(Oral Discourse Completion Task)。研究發現如下:一、兩組在道歉回應策略選擇上並無顯著差異:他們皆傾向使用「直接接受道歉」和「將冒犯最小化」兩種正向回應策略以展現禮貌。但質化分析顯示中文和英文在特定道歉回應策略的語言表現上仍有些微差異存在。二、受跨語言影響,受試者的道歉回應表現呈現正影響(positive influence)和負影響之現象(negative influence)。偏誤分析結果顯示,二語學習者的偏誤大多源自於語言差異和其母語轉移。三、受試者的道歉回應行為受到道歉者的社會權力高低影響,但該效果只在二語的使用情況下達到顯著,表示二語學習者在目標語的使用可能更為保守且更重視禮貌。四、冒犯嚴重程度確實為影響道歉回應表現的決定性因素之一。五、在合併策略的使用上,兩組皆傾向將「直接接受道歉」與其他策略合併,以維護社會關係。根據上述結果,中英文的道歉回應表現同時展現了語言普遍性和獨特性兩種特徵。此外,正向策略的廣泛使用(「直接接受道歉」和「將冒犯最小化」)也證實禮貌原則對於道歉回應具重要影響。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中文為母語之兒童中文示證性標記之理解與使用
    (2021) 陳韋伶; Chen, Wei-L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的兒童對中文示證性標記之習得,主要探討的議題包括:訊息來源類型、習得順序、題型效應以及年齡效應。本研究包含兩項測驗:圖片敘述測驗與選擇題測驗,分別測試兒童的表達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研究對象包含實驗組的四十位孩童,依年齡三歲及五歲分成兩組,每組二十人;另外有對照組的二十位以中文為母語的成人。研究結果顯示,直接訊息來源的標記比起間接訊息來源的標記更早習得。其中,視覺和非視覺訊息的標記對兒童來說同樣容易;比起轉述訊息的標記,兒童對推論訊息的標記有較多誤用。在題型效應方面,兒童在選擇題測驗的表現顯著優於他們在圖片敘述測驗的表現,顯示兒童辨識中文示證性用語的能力比起使用相關標記表達訊息來源的能力來得更好。最後,本研究發現年齡是習得中文示證性標記的關鍵因素。三歲兒童已經可以掌握直接訊息來源的標記,但仍難以理解間接訊息來源的標記;五歲兒童處理間接訊息來源標記的能力比起三歲兒童已有顯著增強,但仍未達到成人能力的階段。總言之,以中文為母語的兒童對中文示證性標記習得的能力隨著年齡增長而提升。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中文為母語的兒童頻率副詞詮釋之實證研究
    (2017) 鄭羽辰; Cheng, Yu-Chen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之兒童頻率副詞詮釋的發展。本研究主要包含兩階段理解測驗:第一階段為辨認與排序測驗,可得知兒童對於頻率副詞的理解差異;第二階段為接受度測驗,可觀察兒童對於頻率副詞修飾動詞事件種類的接受程度是否有別,語境效應亦融入此階段測驗中。兩階段測驗皆探討年齡效應。研究對象包含實驗組的八十位兒童,依其就讀年級分為四組:幼兒園大班、小學二年級、四年級、六年級,每組各二十位,以及對照組的成人二十位。 研究結果顯示,頻率副詞之習得隨著年齡增長,理解能力逐漸與成人趨向一致。典型頻率副詞的語意較非典型頻率副詞模糊,因此兒童較難理解典型頻率副詞,六年級兒童亦尚未具備成人母語者理解典型頻率副詞的能力,但四年級兒童已可正確理解非典型頻率副詞。關於頻率副詞用於修飾的動詞事件方面,除了大班兒童外,其他組兒童皆對於頻率副詞修飾有界動詞事件的接受度遠高於頻率副詞修飾無界動詞。而且,四年級、六年級兒童及成人組對於頻率副詞修飾有界動詞事件的次類型有相似的接受度。由於四年級兒童已具備理解非典型頻率副詞意思的能力,亦能依頻率副詞能修飾的事件區分出有界與無界動詞事件,對於有界動詞的各項次分類,亦皆能接受其被頻率副詞修飾,因此,四年級是習得中文頻率副詞的關鍵期。最後,語境效應在本研究呈現負面效果,受試者在提供語境的試題中,對句子的接受度普遍降低。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理論計算探討單分子電子傳輸之量子干涉效應的機制與應用
    (2015) 陳俊吟; Chen, Chun-Yin
    隨著導電材料製程越來越小,單分子導電研究已經是科學家們重要的課題之一,單分子導電過程中往往會伴隨著量子干涉效應(quantum interference)的發生,量子干涉效應又可分為兩種完全不同的效應,一種是建設性量子干涉(constructive quantum interference);另一種是破壞性量子干涉(destructive quantum interference),藉由這兩種量子干涉效應可改變單分子導電的特性及大小,本篇即將探討量子效應對分子的導電造成之影響,希望能加以利用來設計具備不同元件特性的分子。 由先前文獻中得知已成功合成出phenyl-acetylene macrocycle (PAM)架構之分子旋轉柵門(molecular turnstile),透過外加電場可以使分子中間的轉軸(rotor)進行旋轉。中心轉軸與外環夾角不同則導電度也會不同。首先第三章將會探討轉軸旋轉角度進而改變分子導電度,在旋轉角度過程中意外發現:某些特殊角度下的電子傳輸會受到破壞性量子干涉效應影響,導致電子傳輸率下降,於是推斷出與量子干涉效應有關的兩種可能原因:分子軌域分佈與能量,並加以分析及討論。接著第四章是藉由另一篇文獻中發現:以PAM分子為參考,作者設計一種單分子電子旋轉門(single-molecule electric revolving doors,SMERDs)的分子開關元件,而且SMERDs一樣可透過電場改變本身的結構,進而影響導電度高低。在此章節中我們成功地改良出更好的2G-SMERDs,導電開關比例>104,所需的外加電場降低為1.0-1.5V/nm。上述章節的研究中也發現:不同系統所對應到的破壞性量子干涉電子傳輸曲線有不同的曲線特徵,所以最後第五章中我們探討分子之奇偶對稱性造成之特徵電子傳輸曲線,並延伸至cross-conjugation性質的討論。 關鍵字:量子干涉效應,單分子電子傳輸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影響英語母語者中文關係子句習得之研究
    (2019) 杜慧銘; Du, Hui-Ming
    本論文旨在探討以英語為母語者對於中文關係子句的學習情況。本研究包括了三個實驗。實驗一主要研究二語學習者對於主語關係子句及賓語關係子句的產出與接受度,主要研究議題包括空位影響,母語及題型效應。實驗二旨在研究受試者對於空位關係子句及非空位關係子句的表現,研究議題包括指示量詞位序的影響,母語轉移及題型效應。實驗三深入探究了受試者對於指示量詞前置與指示量詞後置的賓語關係子句的理解,同時也探討了受試者的習得表現是否受到語境效應的影響。實驗一與實驗二都採用了句子生成測驗及可接受度測驗。實驗三採用了理解測驗,該測驗分為三部分,每部分包含不同的語境類型。本研究共招募了二十位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語中心學習中文的英語為母語的學生及二十位母語人士。 首先,實驗一發現對於二語學習者來說,賓語關係子句比主語關係子句更容易產出及接受,且他們的習得表現受到空位的影響。再者,根據實驗二的結果可見,空位關係子句相較於非空位關係子句更容易產出及接受,指示量詞位序影響受試者的表現。實驗一及實驗二皆發現二語學習者在產出時受到母語影響,但題型效應並不顯著。實驗三發現,受試者對指示量詞前置的賓語關係子句與指示量詞後置的賓語關係子句的理解難度一致。指示量詞前置的賓語關係子句可能存在非限定與限定的理解。最後,研究發現受試者對不同位序的指示量詞之關係子句的理解受到語境效應影響。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日籍學生中文分裂句以及準分裂句之第二語言習得
    (2016) 程昱瑋; Cheng, Yu-Wei
    本文旨在探討以日語為母語之學習者對於中文分裂句及準分裂句的學習情形,主要研究議題包含觀察學習者的分裂句及準分裂句的習得是否受到中文合法性效應、句構效應、分裂句類型效應、語境效應以及語言程度效應影響。本研究主要採用真假值測驗、接受度判斷測驗、以及問答選擇測驗。受試者分為實驗組以及控制組。前者為三十位以日語為母語且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語文中心學習中文的學生,並按其中文程度分為中低級及中高級兩組,每組十五名。後者則為十五位母語人士。 首先,研究發現句子的合法性並不影響學習者在分裂句以及準分裂句的表現。就五種分裂片語類型來看,不同分裂片語類型也不影響學習者對分裂句及準分裂句的接受度。此外,在五種分裂句類型當中,受試者最能接受的是名詞、動詞、及介繫詞組,最後是副詞及形容詞。在語境效應方面,受試者會依語境的不同來選擇分裂句或準分裂句。此現象顯示受試者的表現的確受到語境效應的影響。最後,在語言程度效應方面,受試者之中文程度越高,其分裂句及準分裂句的表現越趨向母語者的表現,顯示受試者對中文分裂句以及準分裂句的掌握度會隨者其中文能力的提升而有所增進。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第一語言習得中華語文情態助動詞「會」之研究
    (2018) 李翰綸; Lee, Han-Lun
    本研究主旨探討以華語為母語兒童對於中文情態助動詞 「會」的語意習得,主要研究的議題包含兒童對該情態詞之五種語意理解、口語表現、習得順序、「會」的語意發展以及年紀因素。本研究語料來源包含: 詮釋測驗之是非題與CHILDS 語料庫。研究對象包括三歲組、四歲組、五歲組、六歲組以及成人組各十六人,總共八十位。 研究結果顯示: 多數兒童之語意詮釋不同於口語表達。其中孩童對於語意屬性較難分辨有諸多錯誤,孩童對於 「會」的詮釋能力隨著年齡進步。口語表達方面,兒童對於 「會」的某些語意尚未理解熟悉,五歲組與六歲組的部分表現與成人組相似。兒童的情態動詞 「會」之習得順序部分支持前人研究成果。至於「會」的語意發展,本研究發現兒童的語意詮釋與口語表現皆不同於先前文獻。最後,年齡差異對於研究結果有顯著影響,三歲及四歲兒童仍處於詮釋部分「會」的語意階段,五歲及六歲雖能完全詮釋「會」的五種語意功能,但惟有部分達到成人表現;總言之,兒童對於 「會」的語言習得隨年紀增長而提升,但仍尚未完全習得成人之語言能力。
  • «
  • 1 (current)
  • 2
  • »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