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Chan, Shiao-Hui"
Now showing 1 - 11 of 1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中文分類詞對名物分類知覺之調節: 神經語言學研究(2021) 張宜琪; Chang, I-Chi語言相對論(linguistic relativity),又稱為薩丕爾-沃夫假說(Sapir-Whorf hypothesis),主張語言可以影響人們如何感知世界。雖然相關行為研究支持語言能夠影響思維的說法,但仍有學者對此提出質疑(如Pinker,2007 [1994]),認為儘管實驗中使用非語言的刺激,實驗中仍可能有潛在的語言干擾。因此,Thierry(2016)建議,語言相對論的議題可透過認知神經領域的研究方式,去探測基於無意識感知處理的自發大腦活動。本研究旨在藉由兩個事件相關腦電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實驗檢視中文分類詞在前語言層面(pre-linguistic level)及語言層面(linguistic level)對於中文母語者的名物知覺的影響。在實驗一中,我們參考胡世強(2019)的實驗設計,並做些微調整,共計招募三十位中文母語者及七位英文母語者。我們採用特異刺激典範(oddball paradigm),而受試者的任務則是在看到目標刺激時按鍵。實驗刺激分為標準刺激(使用相同分類詞的圖片,出現機率80%)、特異刺激(使用和標準刺激不同分類詞的圖片,包含維度內違反特異刺激(within-dimension deviant)及維度間違反特異刺激(between-dimension deviant),出現機率15%)與目標刺激(圖片為一隻貓,出現機率5%)。中文母語者的維度內及維度間違反特異刺激在175-250毫秒間誘發顯著的P2效應,而英文母語者只有維度間違反特異刺激誘發P2效應。我們推測在英語母語者中發現的P2效應,可能是由刺激材料中的物體外觀所誘發,而非語言的影響。在實驗二中,中文母語者同實驗一中的受試者,實驗二亦採用特異刺激典範,但是刺激材料為中文字詞。字詞刺激分為標準刺激(出現機率80%)、維度內及維度間違反特異刺激(出現機率15%)與目標刺激(為字詞「老鼠」,出現機率5%)。雖然在標準刺激和特異刺激並無觀察到顯著P2效應,但我們發現維度內違反特異刺激在250-350毫秒間,於大腦前方的位置誘發較早的N400。綜合兩個實驗的結果,在中文母語者中所發現的P2及N400效應,顯示出無論在前語言層面或語言層面,中文分類詞皆可能影響中文母語者對於名物的知覺。本研究也支持語言相對論的論點—語言中的某些因素可以影響人們對於世界的感知,且不同語言的使用者也可能有不同的認知處理方式。Item 中文動詞之語意韻律處理:事件相關腦電位研究(2016) 陳彥琳; Chen, Yen-Lin字詞為語言之中傳遞訊息的最小核心單位。它的意義往往比字典裡所記錄的概括性解釋來的深廣,其中尤其重要的是說話者或作者透過使用該字詞來表達的思維、情緒、對於事件的感受以及立場等。這層語言使用上呈現出來的言外之意,產生自字詞在真實語境當中經常一同搭檔出現的「搭配詞」的一些語意特徵。因此,字詞與搭配詞之間的緊密關係,讓這些語意特徵逐漸感染到字詞的語意,而形成該字詞裡新增的語意。這部分的語意即是被字典忽略的部分。過去的語言學文獻稱這樣「搭配詞之語意特徵感染」的現象為semantic prosody (語意韻律),而它的存在驗證了Sinclair (1991) 提出 the idiom principle,說明字詞的意義來自字詞在文章脈絡中和其他字詞的搭配關係,不是獨立且不受語言使用而改變的。本篇研究旨在以事件相關腦電位技術來探討中文受詞的顯著情緒特質和無情緒特質是否影響目標動詞(皆非情緒詞)的處理歷程。本實驗採用情緒判斷作業並操控目標動詞–中文雙字及物動詞–所誘發的感受(正面感受、中性、負面感受)和目標動詞經常搭配之受詞之情緒高度 (高度情緒化、低度情緒化)。實驗結果顯示,目標動詞所誘發的感受會影響晚期的N400和LPC振幅特性。其中誘發正面感受的動詞所產生的N400振幅最小,說明當動詞帶有正面語意特徵時能提升語意提取之歷程,也意味人類對於正向性的偏好。另外,凡能誘發感受(尤其正面感受)的動詞所產生的LPC振幅都比中性動詞的振幅來的大。這說明帶有情緒語意特徵的動詞能在腦海中生成鮮明的畫面,並且激發大腦的認知分析作業。除此之外,這些情緒特徵的動詞所引誘右腦的LPC振幅又比左腦的大,可表示右腦是字詞情緒處理上不可或缺的功臣。本實驗結果似乎無法驗證語意韻律在大腦認知系統上扮演的角色。然而,我們發現這些動詞的情感判斷可能是受高頻率受詞之情緒特質感染而來。因此我們認為透過每日語言使用習慣,動詞和高頻受詞的搭配關係早已在腦海中深植,這些受詞的語意特徵也就被完全接納成為動詞語意的一部分了,故本實驗無法在大腦字詞處理的當下找到語言韻律的證據。Item 以事件相關腦電位探討跨文化的幽默分析:臺灣受試者對美式諷刺的反應(2022) 楊逸婷; Yang, Yi-Ting過去的跨文化研究認為,幽默(包含本研究所探討的諷刺性侮辱)因不同文化而異(Kalliny et al., 2006)。諷刺性侮辱雖然在美國文化中有創造力和娛樂性(Huang et al., 2015),但在台灣文化中卻被認為是間接攻擊個人並製造敵意的工具(Liao, 2001; Liao& Chang, 2006)。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社群媒體與西方喜劇的接觸,台灣人的幽默感可能已經被跨文化影響所改變。本研究藉由事件相關電位技術(ERP)探討文化接觸是否會影響一個人對幽默的感知。過去的事件相關電位研究聲稱,幽默處理背後的神經機制是一個「三階段模型」:由 N400 偏轉反映的「不協調檢測」、由 P600 效應表示的「不協調解決」和由 Late Positive Component 反映的「闡述」(LPC)(Canal et al., 2019; Coulson & Kutas, 2001; Ku et al., 2017)。本研究想了解跨文化的幽默理解是否也遵循此「三階段模型」。 我們調查了兩個文化群體,美國人和台灣人,並操弄了兩個因素:1)母語(英語和普通話)和 2)喜劇接觸(少接觸和常接觸)。我們分析了44名參與者,包括19名英語母語人士和 25 名中文為母語人士。參與者首先完成一份文化接觸問卷,我們會根據該問卷對他們對於美國文化的接觸程度進行評分。接著我們呈現66個實驗刺激給參與者(33個笑話和33個非笑話),並指示他們按下按鈕來判斷刺激是否好笑,並同時記錄他們的腦電波反應。 結果顯示,參與者的幽默欣賞會隨著文化差異而不同。首先,語言背景不影響幽默的腦波反應,但會影響幽默的行為反應:雖然美國人認為自己語言的諷刺笑話不是那麼好笑,但台灣人卻被逗樂,表現出台灣人對學習美式幽默的渴望。相反地,喜劇接觸會調節一個人的腦波反應,但不會影響他的行為反應:一個人接觸美國娛樂節目的次數越多,越能容忍充滿攻擊性的笑話。最後,我們發現大腦對諷刺性侮辱的反應並未遵循幽默處理的三階段模型。Item 名詞概念的變動性:中文個別及事件分類詞之事件相關電位研究(2024) 沈昀; Shen, Yun本研究從:語境為基礎之意面(context-based meaning facet) (Ahrens, Chang, Chen,& Huang, 1998)、屬性結構(qualia structure)及詞意誘迫(meaning coercion) (Huang & Ahrens, 2003; Pustejovsky, 1998)、及概念的變動性(conceptual flexibility) (Yee & Thompson-Schill, 2016)之觀點,以事件相關電位方法(event-related potential, ERP)探討中文個別(如:支、顆)及事件(如:場、班)分類詞片語之語意分別。從意面的角度解釋,個別及事件分類詞為名詞概念提供了不同的語境訊息,用以強調名詞概念中某一特定意面;而從屬性結構及詞意誘迫的角度來說,個別及事件分類詞所分別強調之屬性角色(qualia role):語意類別角色(FORMAL role)及功能角色(TELIC role),會誘迫(coerce)後方的名詞意義,並同時激發與其意義相對應的語意特徵:感官特徵(perceptual feature)及功能特徵(functional feature)。若從神經認知歷程的角度理解,概念的形成及處理具變動性,而此變動性有賴於概念在何種語境中呈現。不同名詞類別、語意特徵、及語意關聯性之操弄會誘發不同之事件相關電位成分(ERP components),代表其背後不同的認知處理機制。根據以上理解,本研究探討個別及事件分類詞是否會誘迫/促發後方的名詞概念表現出相應的個別及功能意義解讀。實驗材料由觸發及目標(prime-target)詞彙組成。觸發詞彙為數字-分類詞及名詞(以兩個連續畫面呈現),而目標詞彙為與觸發詞彙相關或不相關之語意特徵。受試者需判斷目標詞彙是否合適於描述前面的觸發詞彙。目標詞彙之ERP結果呈現過去文獻中時常出現之N400語意關聯性效應 (relatedness effect);而後,在前腦區出現一致性效應(congruity effect,指分類詞及語意特徵的屬性角色一致性)所誘發之晚期正向波 (frontal post-N400 positivity, f-PNP)。此電生理證據說明分類詞確實會誘迫後方的名詞意義,亦支持了以語境為基礎之意面,以及屬性結構及詞意誘迫的理論。更具體來說,當一個與分類詞屬性角色一致之語意特徵接連在名詞後出現時,受試者會對此進行更深層之後續分析。此結果同時也支持了神經認知領域中,對於概念之變動性的推論。名詞概念之處理可以分階段進行:在350-500毫秒時,名詞概念及語意特徵之間的關聯性會先被處理,而在500毫秒後,分類詞及語意特徵之間的屬性角色一致性才會被進一步分析。Item 左右手利者對情緒詞處理之差異(2016) 吳岳錚; Wu, Yueh-Cheng文獻上指出,左撇子(左利),以及家族性左利都是影響語言側化的因素。軀體特異性假設(body-specificity hypothesis) (Casasanto, 2009) 指出,人們較易將慣用手側與正向 概念聯結在一起。本研究旨在探討情緒詞處理是否也能在此軀體特異性假設上得到驗證。 實驗採用分視野實驗典範,實驗刺激為中文雙字詞,有三個水準:正向情緒詞、中性詞, 及負向情緒詞。受試者則招募了左手慣用者、有家族左撇的右手慣用者以及無家族左撇 的右手慣用者,每組受試者約三十人。本實驗假設,當正面詞彙呈現在與慣用手同側的 視野時,受試者反應速度較快。實驗結果沒有支持軀體特異性假設,但是三組受試者於 作答精確度以及反應速度上皆呈現了字詞辨識文獻中常觀察到的右視野優勢。實驗結果 也觀察到顯著的效價效果(valence effect),亦即受試者對於正面詞作答反應最快,負面 詞次之,中性詞速度最慢。此外,比較左右視野的情緒詞作答精確度,發現只有左視野 /右腦的情緒詞(正面詞或負面詞)對比中性詞有顯著精確度差異,右視野/左腦則無此 情緒效果,此結果呼應了常現於情緒處理文獻的左視野/右腦優勢。最後,比較三組受 試者,我們觀察到左撇子組別的詞彙表徵較為雙側化,此發現也與現存的左利與語言半 腦優勢文獻不謀而合。Item 漢語動賓複合詞處理歷程研究(2015) 許雅雯; Hsu, Ya-Wen動賓複合詞的語法屬性,因其可離可合的特殊表現,一直以來都是語言學家討論的議題。許多學者認為動賓複合詞無論在黏著或是離析的情況下,其語法屬性都還是一個詞彙(Chao, 1968; Li& Thompson, 1983; Yi, 2007; Wang, 2009);也有學者提出只要動賓複合詞有可以被插入語分離的情形,該詞便應視為短語而非詞彙(Lu, 1979; Paul, 1988; Sybesma, 1999);另有一派學者認為,動賓複合詞在其黏著型態時應被視為詞彙,但在離析型態時則應視其為短語 (Liu, 1967; Zhang, 2010)。本文旨在以行為實驗來探討具有不同語意透明度的中文動賓結構,在黏著句式和離析句式的情況下,其語法屬性和處理機制是否會因為語意透明度的差異而有所不同。本實驗假設,動賓結構在黏著句式的處理應與離析時不同,而語意透明度在處理的方式上應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實驗的結果符合假設:動賓結構在黏著和離析的句式裡,處理方式確實有差異。在黏著的句式裡,含有語意透明度低(亦即傳統上的動賓複合詞)或者透明度中等的動賓結構之句子,其處理速度都較語意透明度高(亦即傳統上的動賓詞組)的組別來得快;但是在離析的句式裡,三種不同語意透明度的動賓結構則無顯著差異。亦即,當動賓結構被分開了,受試者將會受其插入詞影響,即便是語意黏著性高的動賓複合詞,也會被當成是短語而非單一詞彙處理。簡而言之,本實驗結果顯示動賓複合詞合則為詞彙,離則為詞組,而雙重路徑模型對此型態較能提供合理的解釋。Item 漢語空語類的相關腦區探究(2023) 李定武; Lee, Ting-Wu傳統句法理論將空語類(empty categories)分為四類:名詞軌跡(NP-trace)、疑問詞軌跡(wh-trace)、小隱性代詞(pro)與大隱性代詞(PRO)。空語類各受制於不同的句法限制,也有不同的分布,但這些類別只是理論需要,抑或是人類在句子處理時在行為上、心理上、腦神經上能有相關之反應,包含辨識其空位(gap)及填充語(filler),並且在空位還原填充語等,都有極大的爭議。雖然行為實驗、事件相關電位實驗,甚至功能性磁振造影實驗對填充語-空位依存關係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然而包含空語類之間的腦神經機制比較,以及空語類最根本的神經特質為何,卻缺乏全面性的探討。本論文透過三個功能性磁振造影實驗探討形式句法理論中空語類的腦神經基底,了解大腦如何辨識與處理空語類,進而理解大腦處理句法移位的相關腦神經機制。實驗一比較漢語主題結構與關係子句,希望能從填充語-空位的相對順序了解大腦在處理移位方向的差異。實驗結果發現「填充語先行」與「空位先行」的兩種順序皆會引起大腦左額葉下迴(left inferior frontal gyrus) 以及左顳葉上/中迴 (left superior/middle temporal gyrus)的反應,表示該兩個腦區對移位處理至關重要,但對於移動方向則不敏感。然而關係子句的空位先行卻額外誘發了左前顳葉的反應(LaTL),我們主張該腦區所扮演之角色為借助窺探動詞語意,以推敲空位之語意與詞彙內容,暫行完成動詞片語結構,才能繼續句子處理,預測填充語之存在。第二個實驗比較主題結構與被字句結構,進而了解帶有空位的不同結構是否有類似的處理。過去理論研究認為漢語被字句結構並非如英文一般的派生方式(A-movement),留下名詞軌跡;但漢語的長被字句被認為帶有一個原生(base-generated)的受事者主詞,伴隨結構後方的隱性空算符移動 (null operator movement)。然而本實驗卻發現被字句處理與主題結構處理極為相似,同樣引起左額葉下迴與左顳葉中迴的反應,因此並無法支持「隱性移動」或者「不移動」的理論假設。但也因此,本實驗無法直接證實名詞軌跡與疑問詞軌跡之間有處理歷程上的差異。第三個實驗比較漢語當中希望類動詞與嘗試類動詞所引導的空主詞子句,其中前者帶有小隱性代詞,後者帶有大隱性代詞,兩者依空語類理論有不同的分布。而根據實驗結果我們發現,小隱性代詞能激發左額葉下迴前端,大隱性代詞則沒有顯著的腦區反應,也反應了兩者處理的難易與差異。左額葉下迴前端的反應可能牽涉到處理小隱性代詞需汲取先行詞的訊息,然而由於小隱性代詞的處理過程並不透過移位,因此未能誘發出前兩個實驗的左額葉下迴的活動。此外,被字句結構與希望類動詞結構同樣都引起右腦前額葉的反應,此反應或許與結構本身有關,因為兩種句構的空語類位子皆可以有空語類、顯性代名詞、名詞等可能性,但三者的最自然指涉又恰好不同,因此引起受試者額外的判斷與決定,這也是本論文較為意外的發現。三個實驗結果似乎部分支持空語類框架,因為隱性代詞彼此之間、隱性代詞與軌跡之間處理同中有異;但也因此無法全面支持空語類框架的四分法,例如本實驗無法找出名詞軌跡與疑問詞軌跡之腦神經處理機制的差異。整體來說,我們認為左額葉下迴在句子理解的主要功能為工作記憶,在辨識填充語或空位時,能以額外的工作記憶儲存,保持,並予以釋出;左顳葉上/中迴主要功能為整合:整合填充語與空位,空位與動詞,以利句子建構。但左額葉下迴與左顳葉上/中迴的反覆出現,反映了空語類除了「空」以外最重要的基底:依存性。依存性需要透過兩個腦區的共同處理:左額葉下迴處理儲存與汲取結構中被依賴的成分(無論能否被預先辨識出),而左顳葉上/中迴進一步整合空語類所需之語意、語類、句法訊息對於先行詞/填充詞之依賴。此推測能夠進一步解釋兩個腦區對於其他具有依存性的結構的反應,包含代名詞,反身代名詞,以及主詞-動詞呼應等。Item 語言、大腦與時間的相遇:漢語的觀點(2022) 理克; Collart, Aymeric時間被視為人類認知中至關重要的概念,時間標記則因語言而異。不過,大腦處理時間標記仍然不清楚。現今絕大多數的相關研究皆是針對印歐語系語言中的「時態」(tense)標記。本論文將要探討漢語中的「了」及「過」兩個「時貌」(grammatical aspect)標記和過去時間的關係,以及大腦如何處理「了」及「過」之時間標記。首先,本論文針對漢語中存在已久的「了」及「過」是否具有「時態」成分之辯論提供反證,並且主張「了」及「過」被用於表示過去時間是因為其時貌特徵。本論文將兩者時貌特徵與表示過去時間的關係分析成對應到不同語法的意義、功能:「了」對應到「時間先後關係」的認知功能,而「過」對應到「時間定位」的認知功能。接著,本論文透過三個採用事件相關電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稱ERP)技術的實驗測試/探討以上的分析。相關結果顯現了兩種質變上不同的效果進而支持上述分析:「了」在時間標記上的大腦處理誘發前腦及早期之負極性波幅(early frontal negativity),而「過」則是誘發晚期之正極性波幅(P600),此外,「了」及「過」在時間標記上的大腦處理方式與「了」及「過」在時貌上(非時間上)不同。最後,為使以上兩種大腦處理方式有廣義的且跨語言的功能解釋,本論文將漢語的時貌標記在時間上的大腦處理與印歐語系的時態標記在時間上的大腦處理方式做相互對比:前腦及早期之負極性波幅(early frontal negativity)被視為反映「時間先後關係」的認知功能,晚期之正極性波幅(P600) 被視為反映「時間定位」的認知功能。總而言之,本論文採用以上分析及證據提供大腦如何處理時間標記之類型神經語言學模式。Item 語言相對論:中文分類詞之事件相關腦電位研究(2019) 胡世強; Hu, Shih-Chiang語言相對論(linguistic relativity,又稱薩丕爾-沃夫假說,Sapir-Whorf hypothesis)主張語言結構會影響語言使用者的世界觀,不同語言的使用者也因此擁有不同的思考模式。語言相對論的相關文獻並未呈現一致的研究結果,而這樣的不一致可歸因於行為實驗研究方法的侷限性。即便是支持語言相對論的實證研究也常因使用行為實驗而備受詬病,因為那些“無趣老套”的實驗發現通常都是在有語言干擾─可能是語言的實驗刺激或是受試者的內在獨白(internal monologue)─的情況下產生(如Pinker 2007 [1994])。Thierry (2016) 則建議,若要檢驗此假說,研究語言相對論的學者應該測量構基於無意識感知處理的自發大腦活動。 本研究旨在利用事件相關腦電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探討在不使用語言的情形下,中文母語者的視覺感知是否仍會受中文分類詞影響。受試者為中文母語者與英文母語者各十四名。實驗採用特異刺激典範(oddball paradigm),而受試者的作業則是在察覺目標刺激時按鍵。實驗刺激分成標準刺激(四種使用相同分類詞的物體照片,出現概率80%)、特異刺激(一種使用不同於標準刺激分類詞的物品照片,出現概率15%)與目標刺激(一張貓的照片,出現概率5%)。根據分類詞的分類,特異刺激與標準刺激的差異可能造成維度內違反(within-dimension deviant),或維度間違反(between-dimension deviant)。 實驗結果發現,與標準刺激相比,只有中文母語者的維度內違反特異刺激誘發了顯著的P2效應(150-250 ms),顯示出分類詞影響了中文母語者的物體概念分類與感知。本研究結果異於前人的相關研究,因前人多以語言作為實驗刺激,且發現分類詞的影響只存在於非快速的(unspeeded)實驗作業中(Huang& Chen 2014; Imai & Saalbach 2010; Saalbach & Imai 2007)。 雖然分類詞的效果非常精細,但這樣的效果揭示了在沒有語言信息與語言處理的情況下,語言仍影響著其他非語言的認知功能。Item 語言轉換與語言混合之功能性磁振造影研究(2017) 江欣粦; Kong, Shin-Lin對於雙語及多語人士可以輕鬆地進行語言轉換(language switching)及語言混合(language mixing)的現象一直是語言學家感興趣的議題,其背後的神經機制更是神經語言學家所感興趣的。本研究旨在探討健康成人在語言轉換及語言混合上的神經機制是否有差異,以補足先前文獻對此議題的探討。此外,本研究也進一步探討語言轉換及語言混合的方向性(從優勢的語言(L1)至非優勢語言(L2)或相反)在處理歷程上的差異。此實驗採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技術的區塊設計(block design),操弄三個因子:語言(中文及英文)、語言轉換或語言混合以及語言轉換的方向。23位中文為母語、英文流利的受試者參與此實驗。正式實驗中,受試者必須在MRI機器內仔細聆聽所播出的音檔。實驗結果發現語言轉換及語言混合活化的腦區非常類似,尤其在顳葉顳上迴(superior temporal gyrus)及額葉腦迴區(inferior frontal gyrus)上的活化最強,研究結果與先前探討病人上所得到的結論似乎相反。實驗結果進一步顯示有語言轉換及混合的操弄相較於無任何操弄的情況下的腦區更為活化,這表示受試者在處理語言轉換及混合的句子下需要更多的認知功能處理。在語言轉換方向上,大腦活化從中文轉至英文比起英文轉至中文來得強。此結果顯示從優勢的語言(L1)轉換/混和至非優勢語言(L2)在處理歷程上是比較困難的。總結,此研究顯示語言轉換及語言混合在大腦活化上並無明顯差異,但在語言轉換的方向上具有顯著差異。Item 隱喻思維:漢英雙語能力的認知神經處理(2024) 劉岩峻; Low, Dylan Scott Yan Jun學習新的語言也涉及學習表達意義的新方式與規範,而隱喻便是其中之一。儘管已有大量先前研究採用事件相關電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的方法對隱喻語言的神經認知處理進行瞭解,但很少有研究從雙語的角度進行探討。本論文探討第二語言英語使用者是否以不同於母語使用者的方式處理隱喻語言,並呈現ERP初步結果。實驗共招募兩組參與者:在台灣的英語母語者與非英語母語者的台灣人。此外,此研究亦使用文化智商量表(Cultural Intelligence Scale)來測量跨文化能力,以控制兩組參與者學習和適應新文化進而擴展到新意義表達方式的能力。實驗材料由語境-目標句對組成,其中目標句根據動詞分為隱喻或字面兩種情境。14名非英語母語者和6名英語母語者的ERP平均數據的質性比較結果顯示,母語和非母語使用者在處理動詞隱喻時存在差異:非母語組在目標句的動詞上觀察到N400,而母語組在賓語的名詞上可能存在N400。此外,在目標句最後一個詞之後的500-800毫秒的時間窗裡,兩個語言組都觀察到持續的晚期負向波,這可能代表著隱喻與字面情境之間的記憶檢索差異。總而言之,本論文支持了不同語言背景的人以不同方式處理隱喻的觀點——具體而言,對於英語母語者和非英語母語者的句子理解歷程而言,隱喻處理在不同階段會產生不同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