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Angela Mei-Chen Wu"
Now showing 1 - 2 of 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以社會文化觀點探討學生的聽力過程:以一個國中EFL教室為例(2010) 曾鈺晴; Vivian Yu-Ching Tseng聽力已被廣泛認可為第二語言習得的重要基礎,但與其他的語言能力相較,聽力的教學或是相關研究卻只得到的少量的關注。再者,大多數的聽力研究都是奠基於認知理論上,致使其探討的範疇往往只侷限於學習者本身,而聽力學習過程也因而多半被簡化為學習者認知能力的運作,而容易忽略學習本身潛藏的的複雜性。本研究旨在透過社會文化理論中的社會語言觀點(Language Socialization) 檢視學生在EFL教室中的聽力學習過程,以期能呈現教室環境中的聽力學習於其本質上是一個動態的(dynamic)且情境的(situated)的過程。除了觀察聽力在此教室的呈現外,本研究亦深入探討了學生的聽力學習與其情境脈絡(context) 之間的關係。 本研究的參與者為一英文課堂上的三十位國一學生與其英文老師。資料蒐集的方式主要是透過教室觀察以及半結構性訪談。在六週的教室觀察期間,研究者實際參與課程並記錄在這段期間進行的教學活動。此外,六位學生及其英文老師接受了數次的訪談。在資料分析方面,除了研究者於觀察時歸納出的方向,亦受到史坦(Stern)與杜鐸(Tudor)相關論述的啟發與導引。 研究結果顯示,此一教室的英語教學偏重於口說,而聽力則明顯不是教學的重點。某些活動設計的本質原本就是口說教學導向,例如議題分享(ask and share)和主題簡報(presentation)。即使在其他較多聽力學習機會的活動中,例如電影欣賞(movie-watching)和聽力練習(listening practice),聽力的教學仍然不夠深入,著力甚淺。儘管如此,學生其實無時無刻扮演著聽者的角色,並以或深或淺的互動性(reciprocity)參與著教室活動。有別於一般英語教室中常見的非互動性聽力(non-reciprocal listening)教學,此教室中的學習者有機會在活動進行中判斷其所聽到的訊息並做出反應,並因此展現出互動性聽力(reciprocal listening)的學習。此發現體現了聽力在實際語言使用情境中的高度互動性,因此研究者認為聽力的定義必須跨越聽者本身「理解」的層次,進而包含互動中必需的「溝通」功能。鑑於社會文化理論對於情境脈絡(context)之於學習的重要性,本研究深入探討了來自於學校、老師、學生的脈絡因素如何形塑此教室中互動性聽力的呈現。結果顯示來自於此三方的脈絡彼此相互作用,且學習者的互動性聽力經驗與這些脈絡之間有著相互影響的高度關係。由此可知,語言學習在其本質上是脈絡式(contextualized)且情境式(situated)的一項經驗。最後,本研究提出了對於英語教學以及相關學術研究上的建議,並列出其不足之處,以供讀者參考。Item 辯論不應在臺灣高中英語教育中缺席:論未來高中英語辯論教學之宗旨目標、面向內涵、推動管道及預期效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14-12-??) 常紹如; 吳美貞; Shau-Ju Chang; Angela Mei-Chen Wu為國內高中英語辯論教學之催生請命,論文首先闡述圍內外文獻所提及有關「英語」辯論之學習效益,並介紹東亞地區包括中國、日本、韓國與我國等地之英語辯論現況,藉以證明高中英語辯論教學之正當性與急迫性。論文次節提出以「外語社會化理論」為依據架構英語教育中之辯論教學,即將英語辯論教學視為幫助學生達成三種與辯論相關之社會化過程,包括強調「辯論菁英培訓」的「英語辯論比賽」、強調「辯論基本知能發展」的「課堂英語辯論教學」、及強調「辯論生活化」的「辯論與現代公民養成」等三大目標與類型。論文最後針對臺灣中、高等教育之人物力現況提出高中英語辯論教學之可能推行方式,並就高中英語辯論教學所將帶來之效益與貢獻做一綜合推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