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黃金俊"
Now showing 1 - 5 of 5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完形心理學理論為基礎之靈感啟發學習模式之研究~以攝影為例(2006) 黃金俊; Huan-Gin-Gun本研究主要目的有二:一、以完形心理學理論為基礎,建構一個高職學生「攝影靈感啟發學習模式」。二、依據「攝影靈感啟發學習模式」,設計一套適合高職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案,並探討對學生學習表現之影響。 針對上述研究目的,在研究目的一,本研究依據完形心理學理論,提出一個以攝影為專業領域,包含感覺組合、經驗喚起、慾望動機與價值構成四個成分的「攝影靈感啟發學習模式」,並就此一模式加以驗證。研究對象為國內北、中、南地區八所高職學校廣告設計科、美工科、影視科、圖文傳播科437位二年級學生。研究工具包括:感覺組合量表、經驗喚起量表、慾望動機量表、價值構成量表等四種。模式考驗結果發現,除易受樣本性質影響的卡方考驗外,在基本適配度、整體適配度和內在結構適配度方面,都顯示本研究所提出的「攝影靈感啟發學習模式」跟一般高二學生的攝影學習觀察資料可以適配。 在研究目的二,本研究者依據所建構的「攝影靈感啟發學習模式」,設計「攝影靈感啟發學習教學方案」進行教學實驗。本研究以高職圖文傳播科二年級兩班學生共68名為對象,分為實驗組與控制組進行教學實驗。藉由感覺組合量表、經驗喚起量表、慾望動機量表、價值構成量表等工具前、後測的實施,並以多變項共變數分析方法進行考驗。研究結果發現:本研究的「攝影靈感啟發學習教學方案」有助於增進實驗組學生在攝影學習感覺組合(形狀、色彩)、經驗喚起(事物聯想)、慾望動機(內在慾望、技術目標)、與價值構成(價值取向、自我價值、價值建立)等方面的表現。另外,質性研究過程發現,實驗組學生在感覺組合、經驗喚起、慾望動機、價值構成等方面會增加其它攝影運用形式及表現方式;從實驗組中選取攝影作品表現高、中、低的三位學生學習歷程來看,攝影作品表現較高的學生,可以針對事物間的形狀、色彩、質感、動感作最佳的攝影結合;攝影作品表現中等的學生,在攝影時,會想像把某些事物組合在一起的情形;攝影表現作品較差的學生,在攝影過程,知道如何去觀察形狀、色彩、質感、動感等事物之間的關係。 綜合言之,透過研究一的模式考驗、研究二的實證研究結果,本研究所提出的「攝影靈感啟發學習模式」可以穫得支持。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幾項建議做為攝影教學及未來進一步研究之參考。Item 想像力知多少?想像力四元模式的建構與量表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5-12-??) 王秀槐; 黃金俊; Hsiou-Huai Wang, Chin-Chun Huang想像力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思維過程,過去教育領域中較少針對想像力做系統性研究。本研究為彌補上述不足,探討想像力的內涵與要素,並編製適合的想像力量表,進一步建構與驗證想像力的理論模型。本研究首先分析整理想像力研究相關的文獻,釐清想像力的內涵與可能面向;接著,以三所大學通識課程七班學生共667人為樣本,進行探索性與驗證性因素分析,並運用結構方程模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SEM),建立想像力理論模型。研究發現,想像力包含易感性、超越性、連結性及可能性等四元素,且四元素間存在顯著相關性。本研究所建構的想像力四元模式與發展的量表具有重要理論與實務的意涵。Item 想像力知多少?想像力四元模式的建構與量表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5-12-??) 王秀槐; 黃金俊; Hsiou-Huai Wang, Chin-Chun Huang想像力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思維過程,過去教育領域中較少針對想像力做系統性研究。本研究為彌補上述不足,探討想像力的內涵與要素,並編製適合的想像力量表,進一步建構與驗證想像力的理論模型。本研究首先分析整理想像力研究相關的文獻,釐清想像力的內涵與可能面向;接著,以三所大學通識課程七班學生共667人為樣本,進行探索性與驗證性因素分析,並運用結構方程模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SEM),建立想像力理論模型。研究發現,想像力包含易感性、超越性、連結性及可能性等四元素,且四元素間存在顯著相關性。本研究所建構的想像力四元模式與發展的量表具有重要理論與實務的意涵。Item 想像力知多少?想像力四元模式的建構與量表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5-12-??) 王秀槐; 黃金俊; Hsiou-Huai Wang, Chin-Chun Huang想像力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思維過程,過去教育領域中較少針對想像力做系統性研究。本研究為彌補上述不足,探討想像力的內涵與要素,並編製適合的想像力量表,進一步建構與驗證想像力的理論模型。本研究首先分析整理想像力研究相關的文獻,釐清想像力的內涵與可能面向;接著,以三所大學通識課程七班學生共667人為樣本,進行探索性與驗證性因素分析,並運用結構方程模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SEM),建立想像力理論模型。研究發現,想像力包含易感性、超越性、連結性及可能性等四元素,且四元素間存在顯著相關性。本研究所建構的想像力四元模式與發展的量表具有重要理論與實務的意涵。Item 擇其所愛、愛其所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10-06-??) 王秀槐; 黃金俊近年來有關大學多元入學制度的研究已成高等教育領域重要議題,過去研究主題集中在探討學生家庭背景與學習成 就的差異上,少有研究涉及學生科系選擇議題,也鮮少針對不同管道學生大學四年的學習情況與表現進行貫時性研究。 本研究彙整「臺灣高等教育資料庫」九十二學年度大一新生、九十四學年度大三學生調查、九十五學年度應屆畢業生三次 調查的貫時性資料,針對18,566名九十二學年度年透過「甄選入學」與「分發入學」兩種管道入學的學生,探討其大一時 的科系選擇、大三時的學業投入,以及大四時的學習成果與滿意程度。結果發現:甄選入學者較分發入學者傾向依據內在動 機選擇科系、對科系選擇較為確定;在大學期間也較投入課業;畢業時的學習成果較佳,也對自我與學校環境較為滿意。 這種「擇其所愛、愛其所擇」的現象可以自我決定理論予以詮釋與理解。 此一研究結果為大學多元入學制度研究開啟新的視域,並且對多元入學政策深具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