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黃采瀅"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日治時期城市公園圖像研究(2009) 黃采瀅日治時期城市公園的圖像偶爾在期刊、論文中被提及、被研究,其討論與研究內容始終將公園圖像附屬於城市空間構成的元素之一,簡略提到;尚未有研究是對公園圖像做完整的探討,因而公園圖像背後的意義常是隱而未見的。本研究將著眼於這些被忽略的日治城市公園圖像。 在日治時期城市公園圖像裡,有著各式各樣的構成元素-植物、建築物、神社、塑像、廣播塔、動物園等,在日人的規劃之下,穿梭於公園的人們開始散步、做體操、聽音樂會、運動、騎自行車、參加博覽會等,如此充滿休憩空間的公園由殖民者引入後,各種象徵現代文明的活動出現在公園,這樣的圖像經由畫家汲取入畫表徵意涵是什麼?公園圖像還結合了其他元素轉換成了郵戳、車站紀念戳、海報一再的出現,公園不再只是眼見中詩化的公園。以上都是研究本文研究的重點。 本研究首先建構出臺灣城市公園與殖民之間的關係,與發展的歷程。其次透過當時美術史發展脈絡與社會狀況來認識公園畫作的背景,以此為基礎,來解析日治時期城市公園圖像的表徵意義與圖像隱含的社會意涵。本研究大致獲得以下結論: 一、日治時期臺灣畫家承接日本移植而來的新觀看方式對公園進行寫生。 二、公園畫作中臺灣的熱帶植物,經由殖民者的認同,由自然物轉化成了文化象徵的符碼,反映出臺灣人不自覺地透過日本的眼睛來觀看臺灣。 三、透過圖像分析得知,作為現代化下的公園,可視為展示供公權力的場域。 四、日本藉由城市公園的植入也一併移殖現代的文明生活,彰顯了殖民母國馴化的過程。 公園圖像其生產過程與社會環境間存在著無法割裂的關係。仔細推敲驗證的同時,許多細微卻又相當深刻的痕跡一一呈現。透過日治城市公園圖像研究希望能引發大家對公園圖像的關注。 關鍵詞:殖民地、現代性、文化移植、文明表徵、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