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黃郁雯"
Now showing 1 - 4 of 4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女足與女性意象-黃郁雯創作論述(2009) 黃郁雯; Yu-Wen,Huang本論述以「女性意象」為題,旨在探討以女性主義觀點,針對女性為追求所謂符合時代潮流的「美麗」與因此可能遭受到身體或精神上「痛苦」之間的矛盾關係,做一系列的創作與探討。 俗話說「愛美是人的天性」。翻閱古今中外的人類史中,不論男女老少似乎都很難跳脫,而不去追求符合那個時代的審美標準。 創作主題-「女性的足」,嘗試探討以下的方向: 一、在內容方面:探討以「足」的女性意象為主的美感形式。 二、在形式方面:探討以「足」為主題的藝術表現。 三、在技法方面:探討以版畫的特性與美感,表現「足」的可能性。Item 學生考勤 e 化使用與缺課行為因素及校園整合經驗研究~以一所科技大學為例(2010) 黃郁雯本研究旨在探討學生考勤 e 化使用與學生缺課行為因素及校園整合之關係。研究目的包括:一、瞭解學生考勤 e 化使用的現況。二、瞭解學生缺課行為因素的現況。三、瞭解校園整合經驗(學術整合、人際整合)的現況。四、瞭解不同背景變項學生考勤 e 化使用、缺課行為因素、校園整合經驗(學術整合、人際整合)之差異情況。五、瞭解考勤 e 化使用與缺課行為因素之相關性。六、瞭解缺課行為因素與校園整合經驗(學術整合、人際整合)之相關性。七、瞭解考勤 e 化使用與校園整合經驗(學術整合、人際整合)之相關性。八、歸納研究發現,並瞭解學生學習相關問題後,作成結論並給予研究學校以改善考勤 e 化功能設計之建議,及相關學術未來研究之參考。 以自編「考勤 e 化使用與缺課行為因素及校園整合經驗」為研究工具,量化研究採叢集抽樣,問卷內容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個人基本資料」,第二部分為「考勤 e 化使用量表」,第三部分為「缺課行為因素量表」,第四部分為「校園整合經驗量表」,第五部分為開放式問題。 研究樣本以北部一所大學98學年度二至四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問卷共發出989份,回收907份,有效問卷876份。所得資料以SPSS 17.0中文版進行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及皮爾遜(Pearson’s)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本研究結果發現: 一、考勤 e 化使用頻率以每週使用1~2次為最多。 二、對於考勤 e 化使用,學生認同考勤 e 化系統操作流程所帶來的便利性,對於系統資訊整合提供的個人考勤資料,也給予肯定。 三、學生認為與其缺課行為最有關連性的前三名分別為「任課老師教學方式引不起興趣」、「學校選課作業方式不理想」及「課程安排時段不理想」,最沒有關連性的前三名分別為「大學是「由你玩四年」的地方,上課學習不是最重要的事」、「花太多時間打工」及「沒有人約束我」。 四、學生在校園整合經驗量表最高分的三道題目均落在「人際整合」,而與同儕間的互動比與師長的互動還好,顯示學生與同學建立良好的關係並不困難,且滿意於彼此間的友誼。 五、不同學院別、不同住宿方式、每週不同社團參與頻率、不同工讀經驗、開學至今平均每週缺課節數不同學生之考勤 e 化使用有差異。 六、不同性別、不同學院別、不同住宿方式、不同工讀經驗、開學至今平均每週缺課節數不同及上學期修習課程結果不同學生之缺課行為因素有差異。 七、不同年級、不同學院別、每週不同社團參與頻率、每週不同工讀經驗及上學期修習課程結果不同學生之校園整合經驗有差異。 八、考勤 e 化使用頻率與滿意度和缺課行為因素幾乎無關。 九、缺課行為因素與校園整合經驗的相關性均介於微弱至低度負相關。 十、考勤 e 化使用頻率與滿意度和校園整合經驗均為低度正相關。 本研究依據研究結論,分別對學校相關單位、學生與後續研究方面,提出具體建議。Item 目標設定介入對智能障礙青少年身體活動量的效果(2021) 黃郁雯; Huang, Yu-Wen充足的身體活動量是維持健康生活的重要關鍵,智能障礙者可能因受限於生理及心理等各項因素,而有身體活動量不足的問題,該危機可能造成體適能不佳,而無法勝任勞力工作的挑戰,更影響成年後的健康狀況。青少年在學階段,若能建立正確的健康觀念,並提升身體活動量,將有助於維持改善體適能,並更順利就業,降低成年與老年後健康危機。因此,本研究以四位就讀國中智能障礙青少年為研究對象,以單一受試倒反設計為研究方法,藉由計步器於每日上學時間,記錄參與者六週身體活動量表現,進一步透過目標設定策略介入,評估改變情形及效果,提供教學現場教師教學調整參考。研究結果發現,目標設定對四位智能障礙學生身體活動量有提升效果,且智能障礙青少年身體活動量表現與當日是否有體育課程有相關,然而目標設定在介入階段前兩週,智能障礙青少年達成率較高,隨介入時間延長達成率會降低,至倒反期則很難繼續保持。Item 資訊科技融入中小學數學科教學之系統性文獻分析:2000年至2012年(2014) 黃郁雯本研究使用系統性文獻分析法,彙整2000年至2012年期間發表於英文期刊之資訊科技融入中小學數學科教學之文獻共79篇,以探討資訊科技工具運用於數學科課堂教學之概況。研究者首先選定所欲搜尋之五個電子資料庫,並訂定搜尋字串,繼而擬定文獻篩選準則以選取符合本研究需求之文獻,接著使用資料萃取表,針對篩選所得之文獻萃取各篇文獻中與本研究相關之重要資料,最後進行萃取所得資料之彙整與分析。研究結果顯示,數學科之五大教學主題(數與運算、代數、幾何、測量、及資料分析與機率)皆可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案例,其中以「數與運算」(28.6%)、「幾何」(27.4%)、和「代數」(24.5%)之個案最為常見。在數學科所使用之資訊科技硬體設備方面,使用最多的是桌上型電腦(68.5%),次為圖形計算機(11.2%)及電子白板(10.1%),其他尚有使用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及掌上型電腦之零星個案;至於軟體工具方面,數學科教學軟體以虛擬教具(19.2%)、動態幾何軟體(15.6%),以及指導式CAI軟體(15.6%)為主,其次為遊戲式CAI軟體(8.4%)以及搭配硬體設備使用之圖形計算機內建軟體(10.9%)、辦公室套裝軟體(8.4%)、及電子白板之內建軟體(6%)。資訊科技工具之特性中,則以「互動性」與「視覺化」最有利於學習。本研究另亦發現,以資訊科技工具為基礎所設計之學習活動可培養記憶、理解、應用、與評鑑等不同層次之認知能力,其中尤以利用資訊科技工具促進記憶層次之「回憶」以及理解層次之「舉例」與「推論」能力為主,其次則用於培養應用層次之「執行」與理解層次之「詮釋」能力,至於分析與評鑑層次則較為少見,創造層次更是付諸闕如。本研究結果應可作為中小學數學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具體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