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黃春木"
Now showing 1 - 4 of 4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台灣社會升學主義的發展與解決對策(1945-2007)(2008) 黃春木; Hwang, Tsung-mu摘 要 就當代臺灣史而言,升學主義是一個影響至為深遠的社會與教育課題,它伴隨著現代化的腳步,在經濟日益發展、中高等教育持續擴充、區域差距與社會階層化逐漸明顯的變遷中,交引纏繞於學制及升學機制而不斷演進,跨越不同世代,成為六十年間眾人共有的成長經驗及歷史記憶。 為了爭取珍貴的升學機會、追求高教育成就,期望獲得良好的職業與前途,自民國三○年代後期起,越來越多的家長、學生,乃至教師無不殫精竭智,發展出許多謀求成功,但卻經常是「反教育」的競爭策略。社會輿論和政府擔心此問題危及國家建設、社會風氣,與教育理想,率以「升學主義」指稱、批判之,並且推動許多政策試圖消弭、導正。然而,對升學主義的機轉、內涵始終不明究底,不少政策本身也在有意無意間符應升學主義的邏輯,結果總是事倍功半,甚至治絲益棼。 升學主義之能發展,乃因雜揉傳統和現代化於一身,民眾與政府的工具性行動更助長之,數十年間遂出現「菁英化—大眾化—普及化」的趨勢,始終不衰。 持平而論,升學主義也具有正面意義,然其負面作用太大,故廣受撻伐,卻又難以消除。就其負面作用之減抵而言,最佳之道毋寧回歸「辦好學校教育」本務,這遠比在學制或升學機制中煞費心血,更能獲取關鍵效果。Item 教育類國家檔案審選事項委外編訂案(2005-10-01) 周愚文; 張鍠焜; 黃春木Item 清代學政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2-09-??) 黃春木傳統中國於地方設置管理學務專官的制度,創始於宋代,歷經演變至今。清代學政為京外高官之一,掌一省學校、士習、文風之政令;直至清末推行新政,辦理新式學堂教育取代科舉,成為國家文教大政,學政制度終遭裁撤。學政制度之所以值得探究,主要原因有四:1.學政歸禮部節制,率皆進士出身,且由翰林官簡放者日多,此與宋代以來隸屬監察系統的定位不同。2.學政在省與督撫平行,地位尊崇,迥異於前代。3.學政職掌是以考覈生員,與維持其紳權為主。4.學政一任三年,必須通省巡歷,辨理歲科考,遴選優秀生員參加鄉試,或至國子監肄業。為了細膩地說明,本文以張之泂為例,更為具體地探究了學政的角色。由學政的任用資格、地位、職掌等,可以清楚地了解清代對於教育的重程度;同時,亦可由此沿革,探究傳統皇權體制理解和管理教育事務的原意與格局。Item 清代學政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2-09-??) 黃春木傳統中國於地方設置管理學務專官的制度,創始於宋代,歷經演變至今。清代學政為京外高官之一,掌一省學校、士習、文風之政令;直至清末推行新政,辦理新式學堂教育取代科舉,成為國家文教大政,學政制度終遭裁撤。學政制度之所以值得探究,主要原因有四:1.學政歸禮部節制,率皆進士出身,且由翰林官簡放者日多,此與宋代以來隸屬監察系統的定位不同。2.學政在省與督撫平行,地位尊崇,迥異於前代。3.學政職掌是以考覈生員,與維持其紳權為主。4.學政一任三年,必須通省巡歷,辨理歲科考,遴選優秀生員參加鄉試,或至國子監肄業。為了細膩地說明,本文以張之泂為例,更為具體地探究了學政的角色。由學政的任用資格、地位、職掌等,可以清楚地了解清代對於教育的重程度;同時,亦可由此沿革,探究傳統皇權體制理解和管理教育事務的原意與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