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黃寶雯"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2018年「東亞文化史研究」課程日本大學移地教學紀要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9-12-??) 沈育瑭; 許荔婷; 黃寶雯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師大)「東亞文化史研究」課程之學生,在臺師大周東怡教授的帶領下,於2018 年寒假期間,前往日本東京移地教學,與日本大學(日大)通信教育部師生交流,進行為期四日的教學活動。課程從17世紀的東亞世界開始,到19世紀末日本對臺灣人才的培育,再到20世紀初期的中日文化交流,一系列的課程讓兩校學生皆收獲許多。除了課程外,與日大學生的國際交流,亦是此次移地教學的重點。臺師大學生們在交流過程中,體驗到各式文化差異與衝擊。經歷課程與交流後,同學們也省思現今的日本與臺灣歷史教育,從這當中思考歷史的本質與應用。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打狗為何開港?一個動態的海關制度史(1858-1865)
    (2020) 黃寶雯; Huang, Pao-Wen
    1858年《天津條約》的簽訂使臺灣進入開港通商的歷史新頁,在此背景下,清朝與英國官員就開港設關如何具體實踐,在各國內部以及兩國之間都出現許多辯論與較量。本文注意到最初《天津條約》僅指出「臺灣府」及「淡水」應作條約口岸,而無「打狗」港;然而最終英國卻在打狗港設置英國領事館以及打狗海關。本文以打狗開港設關的過程為例,重新檢視臺灣條約口岸開設之原因,並將「開港通商」視為一段過程,梳理打狗成為條約口岸的各個階段,呈現一部動態的海關制度史。 打狗的開港實為清朝中央層級政府與地方官員之間為爭奪財政資源的結果。1860年後,清朝中央層級政府裡,以恭親王奕訢為首的務實外交勢力崛起,為了開闢財源而開始重視關稅,對開港通商的態度轉為積極。在此背景下,1863年英國外交官員聯合中央層級政府及海關體系之洋人官員,促成臺灣增開口岸計畫,從條約原定的「臺灣府」及「淡水」兩口,以外口的名義增開「打狗」及「雞籠」兩口。清朝中央層級政府希望透過開辦新式海關以掌控臺灣關稅,而地方層級官員則希望透過開放打狗,暫緩臺灣府的開港。最後打狗海關於1864年開關啟徵。表面上看起來,中央層級政府在臺灣開港初期藉由新式海關的建立,似乎真的掌握了臺灣的關稅,但最遲在1874年牡丹社事件後,便因沈葆楨籌備海防而留用關稅,使關稅掌控權為地方官員所把持。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