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黃嘉龍"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Notes on Host Association and Immature Biology of Nacaduba pactolus hainani Bethune-Baker (Lepidoptera: Lycaenidae)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2004-12-??) 徐堉峰; 王震哲; 吳立偉; 張和明; 黃嘉龍; 陳建仁
    暗色娜波灰蝶(Nacaduba pactolus hainani)係一種在臺灣已有數十年沒有觀察、採集記錄的蝶種,其臺灣亞種的寄主植物及生活史資料至今闕如。本研究調查確認數處仍有暗色娜波灰蝶族群棲息的地點,均位於南臺灣,同時並發現其寄主植物是豆科的鴨腱藤(Eetada rheedii)。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永澤蛇眼蝶生活史及蛇眼蝶屬近緣類群之分子親緣關係研究
    (2011) 黃嘉龍; Chia-Lung Huang
    永澤蛇眼蝶Minois nagasawae (Matsumua)屬於鱗翅目(Lepidoptera)蛺蝶科(Nymphalidae)蛇眼蝶屬(Minois)。蛇眼蝶屬隸屬於眼蝶系列(‘Satyrus series’),大多數種類主要分布在古北區(Palaearctic zoon)。永澤蛇眼蝶則是分佈在臺灣3000 公尺以上高山的孑遺物種。本研究分為三個章節,分別針對永澤蛇眼蝶的生活史及生態學、永澤蛇眼蝶的眼紋多形性之地理模式,及蛇眼蝶屬及眼蝶亞族的分子親緣關係進行探討。 第一章針對永澤蛇眼蝶的寄主植物、生物學及幼生期形態進行詳細探討。幼蟲寄主植物部分,兩種禾本科植物(Poaceae)包括川上氏短柄草(Brachypodium kawakamii)及髮草(Deschampsia caespitosa)為幼蟲寄主植物。雌蝶產卵行為方面,卵粒產下時自由掉落且未黏附於任何物體上。幼蟲發育歷經五個齡期,且具有休眠越冬行為,休眠齡期通常在一齡及二齡。永澤蛇眼蝶的生物學相較於分佈在溫帶地區的近緣種類蛇眼蝶M. dryas (Scopoli)具有一致性,顯示永澤蛇眼蝶即使分佈在以亞熱帶氣候為主的島嶼,仍保留了適應寒冷氣候棲地的生物特徵。 第二章進行永澤蛇眼蝶的眼紋多形性之地理模式研究,由於鱗翅目的眼紋形成與演化受到許多基因調控、環境因子及選汰作用的影響,長久以來受到許多不同生物學研究領域關切。永澤蛇眼蝶為一年一世代眼蝶,分布在臺灣3000公尺以上高海拔,成蝶主要發生於秋季,眼紋數目及大小呈現多型性。永澤蛇眼蝶為一世代性眼蝶,眼紋多型性顯然並非源自季節適應現象。研究於2003-2010年期間採集477隻永澤蛇眼蝶,分別來自中央山脈、雪山山脈及玉山山脈共15個地點,經由線性迴歸分析眼紋大小、眼紋數目及鳥啄痕數目與緯度、性別及環境因子(十年均溫、十年平均雨量及十年每月平均日照時數)之關係。結果顯示眼紋大小顯著具有緯度效應,緯度愈高眼紋愈大;眼紋數目與鳥啄痕的分析中,緯度與性別因子顯著具有交互作用,高緯度地區雌蝶的眼紋數和鳥啄痕數目較雄蝶多;十年均溫、十年平均雨量及十年每月平均日照時數顯著影響眼紋大小與數目的變異。永澤蛇眼蝶平均有42%個體具有鳥啄痕,野外觀察發現6種鳥類天敵,包括高海拔數量優勢之一的臺灣噪眉(Garrulax morrisoniana),顯示永澤蛇眼蝶面臨相當程度的鳥類捕食壓力。本研究認為環境因子與鳥類天敵捕食壓力是造成眼紋大小與眼紋數目地理分布模式的因素。 第三章探討蛇眼蝶屬及眼蝶亞族之分子親緣關係。蛇眼蝶屬(Minois)為眼蝶亞族成員,該亞族成員廣分布於舊北區溫帶、亞寒帶至寒帶地區,是一群適應寒冷氣候的眼蝶。本研究利用粒腺體COI及COII基因及核染色體Ef-1α基因序列,並參考已發表之相關研究,新增蛇眼蝶屬、林眼蝶屬(Aulocera)、擬洒眼蝶屬(Paroeneis)及Karanasa latifasciata obscurior樣本建構眼蝶亞族之分子親緣關係。合併分析COI+COII+Ef-1α序列所得之MP、ML和BI樹形圖外觀大致上一致,但樹基部的節點支持度低,眼蝶亞族不同屬之間可分為5群,包括Aulocera+Paroeneis group、Neominois+Oeneis group、Brintesia+Arethusana+Minois group、Satyrus+Chazara+Pseudochazara group、Berberia+Karanasa+Hipparchia group。分佈於亞洲大陸Paroeneis屬的P. sikkimensis與林眼蝶屬(Aulocera)成員形成單系群,其中小型林眼蝶(Aulocera sybillina)與Paroeneis屬的P. sikkimensis的親緣關係較其他同屬成員為近,此一結果暗示林眼蝶可能為並系群(paraphyletic groups),根據分析結果,我認為Paroeneis屬應與林眼蝶合併。各樹形圖皆支持蛇眼蝶屬為一單系群,永澤蛇眼蝶的姐妹群為蛇眼蝶(Minois dryas),蛇眼蝶屬最近緣類群為Brintesia,其次為Arethusana,與Satyrus的關係較前兩者遠,此一結果支持了前人根據卵粒形態及落卵式(egg-dropping)產卵行為所提出的假說,証明在眼蝶亞族當中,落卵式產卵行為的演化為一次發生事件。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