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高銘澤"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臺灣地名辭書.卷廿四.金門縣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14-09-01) 陳國川; 高銘澤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馬來西亞居鑾河區園丘經營的人文生態系統
    (2008-12-15) 陳國川; 高銘澤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馬來西亞柔佛州西部海岸地區農業土地利用的變遷:以峇株巴轄縣居鑾河區為例
    (2009) 高銘澤
    19世紀以降,柔佛地區的熱帶栽培業大多集中於柔佛南部,西部海岸地區則是沼澤遍布的景觀。至1930年代,西部海岸地區逐漸墾成椰園散布的農業景觀。獨立迄今,西部岸海地區盡是連綿不絕的油棕園。因此,本研究嘗試以柔佛州居鑾河區為例,從世界、國家與地方等尺度,探究市場需求與國家力量是如何形塑農業生產外部條件,並且透過各時期小園主的農業決策與經營方式的轉變,說明農業產銷活動與產銷組織等運作,建構各時期園丘經營人文生態系統,理解農業土地利用變遷的意涵。 居鑾河區農業土地利用的變遷大致可區分成三個時期: 一、由沼澤遍布漸成椰園時期 19世紀中葉以後,由於歐洲市場對於橡膠與植物性油品的需求,觸發馬來半島上橡膠與椰子種植業的發展。然而,在種植者滿足歐洲市場需求的同時,英國也為了確保其在馬來半島的經濟利益,開始調整殖民政策。在新的殖民政策下,英國以顧問官的制度,進行間接統治,控制柔佛的政經發展,改造柔佛的農業發展環境來迎合英國或歐洲市場的需求。 由於居鑾河區地勢低下、土壤酸性強且容易淹水的環境特性,較不利於橡膠樹的種植,使得小園主無法完全符合英國或歐洲市場的需求,選擇種植橡膠,退而求其之,選擇種植較能適應自然環境的椰子。因此,此時期居鑾河區園丘作物以椰子為主。 二、由椰園逐漸轉為椰園間作 二次大戰後,合成橡膠的出現與使用,危及馬來西亞以天然橡膠出口為主的經濟結構。因此,從1960年起,政府開始試圖發展新的農業活動,提升新的農業活動之重要性,讓農業朝多元化發展。為了推動農業多樣化,政府擬定許多投資發展方案,其中有一項方案為「椰園翻種計劃」,主要是因應全球椰油市場的興起。對政府而言,椰油市場的興起是一個落實農業多元化的機會。然而,椰子種植業受制於經營環境的惡化,椰子產量衰退,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因此,政府以此翻種計劃來協助小園主,翻種或復興椰園,推動椰子種植業的新發展。 居鑾河區小園主基於政府補助與間作利益等考量,加入翻種計劃。另外,在間作作物選擇上,小園主考量作物獲利與自然環境等因素,大多選擇可可或咖啡來間作。因此,此時期居鑾河區園丘作物依然以椰子為主,間作可可或咖啡。 三、由椰園間作走向油棕園 自1960年代起,椰油出口市場競爭激烈,降低椰油出口貿易所創造的經濟利益;同一時期,非洲棕油生產國產油量減少,促使棕油價格上漲。不過在面對其他植物性油品的競爭下,若咨意發展油棕種植業,可能會出現生產過剩的情形,因此馬來西亞油棕種植業必須是有計劃性的發展。因此,政府分別從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的投資與干涉,奠定油棕種植業的發展基礎,間接地鼓勵小園主加入油棕種植業的行列。 自1980年代起,居鑾河區的小園主逐漸將椰園,轉為油棕園。不過,在這次作物內容的轉變上,政府沒有提供任何的補助,降低轉作的成本;此外,居鑾河區的土壤排水不良,不利於油棕樹的根系發展。若是如此,小園主為何願意改種油棕樹?首先,政府透過「西柔佛農業整合發展計劃」,協助小園主解決排水問題,改善種植環境;其次,油棕獲利高於椰子,增強小園主轉作的動機。因此,此時期居鑾河區園丘作物由椰子逐漸轉以油棕為主。 總而言之,居鑾河區農業土地利用的變化即是小園主的農業決策對於外部環境的回應。在回應的過程中,可以發現自然環境對於小園主的經營決策影響甚大。然而,國家基於經濟發展的考量,會透過公共投資或其他方式,改變農業發展的外部條件,讓小園主順應市場需求來經營園丘。一旦市場需求與國家力量對於園丘經營的影響增強時,小園主會逐漸喪失自主性,也造成園丘經營的人文生態系統愈趨於開放,進而增強對於外部環境的依賴。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