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馬雨沛"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Arendt與傳播倫理─2位記者的「新聞」判斷與人道關懷研究(2017) 馬雨沛; Ma, Yu-Pei中文摘要 在社會對新聞媒體產生信譽裂痕時,媒介陷入日益充滿敵意的社會中,本研究嘗試以Hannah Arendt知識體系之《人的條件》、《心智生命》探討公共世界之行動生活以及心智能力之思考、意志與判斷概念,作為新聞工作者在例行工作中的判斷歷程以及追尋倫理責任的探索。 Arendt指出的「判斷」心智能力,在新聞媒體工作中至為重要。新聞媒體從業者之判斷與工作倫理,應該受更多關注與探討。因為,衍生自實際新聞工作境況與採製歷程,交融著個人生涯發展、媒體組織及社會環境影響。這種複雜變動的行業文化涉及之廣,不僅影響公眾生活,也是社會道德判斷與倫理責任的縮影。本研究遂以生命故事敘事取向,經由訪談與分析李惠仁、詹婉如兩位傑出資深記者的職涯、作品與判斷歷程,以了解新聞媒體工作者的「新聞判斷」構念:包括「職涯判斷」、「作業判斷」(包括:接近策略、採訪策略和敘事再現策略)與「道德判斷」。 據以「新聞判斷」探究現代社會在工具理性的治理下,所造成之冷漠、邪惡與忽略人道問題,扭曲人類心智能力陷入無言恐懼的困境;作為公民領域中重要一環的新聞媒體,是否得以修補其缺陷,讓權利賦予肯認的價值,以符合「擁有權利的權利」(right to have rights)。 經研究發現,一、新聞工作者的「職涯判斷」,與新聞組織規約採依循或解離的程度,影響其「勞動」、「工作」與「行動」三個階段的存有境況。既有任職新聞機構中不得不的「勞動」角色,亦有因與受訪者互動建構共同世界的「工作」,以及在情境中新聞判斷的「行動」。 二、新聞工作者的「作業判斷」,兩位新聞工作者關注人權,選擇報導對象時,均涵蓋許多類型之權利受損害者(歷史見證人、災民、同志與同志家庭第二代、精障者、工殤、死囚、穆斯林移民與受剝削移工等),其關注權利受損者的轉折,以凸顯不人道生活;報導策略則採真實情境接近,一則親臨現場、一則經驗接近,以「擴展的心智」辨識差異。歸納以上新聞作業判斷,從親臨現場,目擊情境,找尋合適的回應規則,看見弱勢之不人道處遇,權利受損等,作為見證,讓社會大眾學習回應他人,參與共同世界形構。此判斷跨越了質疑提問理性論述之公共新聞學和連結微弱聲音之關懷新聞學。 三、「道德判斷」,本研究兩位新聞工作受訪者,皆同意公民文化本位與包容少數之新聞工作倫理。由於關懷與回應他人,不以普遍原則論證,加諸人性,每一次的情境都是道德判斷的試煉,因此,屬於規約的新聞倫理信條難以提供新聞工作新進者或是新聞傳播教育深刻的浸潤式案例。 因此,「新聞判斷」視為情境中實踐,依Arendt的判斷理論,特別強調從遁逃的思者至意志自由而判斷的行動者,其間心智機能經歷的變化,必須離棄孤獨的面對一人之思,而以想像之巡訪能力參酌世界情境中眾人所共感,強調「擴展的心智」(enlarged mentality),還必要納入眾人的觀點。於是,每一個判斷的有效性因著情境、參酌的社群而形成共同感知,並非可以建立準則。 新聞工作者作為公共世界的旁觀者或行動者,將「新聞判斷」的案例,轉譯為新聞敘事,促成民眾關注、參與公共生活與有尊嚴生活的道德考量與倫理責任,而得以轉換邪惡的平庸,使政治行動帶來重生(natality)。 關鍵字:漢娜鄂蘭、傳播倫理、判斷、人道關懷、心智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