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顏榮泉"
Now showing 1 - 10 of 10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WWW上的動畫製作類型與播放(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1996-07-??) 顏榮泉Item WWW全球資訊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1995-07-??) 顏榮泉Item 不同教學策略活化課程對國小三年級學童數學成就及其態度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2013-07-??) 李佳芬; 顏榮泉; 顏晴榮Item 媒體發展與遠距學習(資訊中心, 1996-02-??) 顏榮泉Item 構思未來教室(資訊中心, 1994-12-??) 顏榮泉Item 淺談網路虛擬實境建構語言「VRML」(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1996-11-??) 顏榮泉Item 知識擷取與社群參與導向之網路專題學習成效及互動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6-10-??) 顏榮泉; 陳明溥本研究透過知識擷取 (acquisition) 及社群參與 (participation) 觀點所設計之網路專題活動,以準實驗研究及內容分析法探討對學習者在結構化與非結構化學習任務之成效、互動模式、問題解決歷程等之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知識擷取組在結構化的問題解決任務上,表現優於社群參與組;但在非結構化的專題製作上,社群參與組則顯著優於知識擷取組。網路學習行為方 面,社群參與組在形成專題合作小組的時間與數量上,均優於知識擷取組;而不論是社群參與組或知識擷取組,以群體合作進行學習之成效均優於個別學習。此外, 不同導向的學習活動設計,明顯引導出不同的互動行為。知識擷取組的互動內涵集中於問題分析與解題引導,而社群參與組則較偏向分析評論與實作回應。Item 網路學習歷程分析之內涵探討(資訊中心, 2003-02-??) 顏榮泉; 陳明溥Item 行動化數位學習環境中學習反思與回饋對資訊技能問題解決成效之影響(2007) 顏榮泉; Yen, Jung-Chuan近年來,整合資訊科技與創新學習型態之數位學習,已成為學術研究領域與教育學習產業的主流發展價值,然許多學者對於數位學習是否真能促進學習者的有效學習與成長,仍存在許多歧見。其中,最常被提及的疑慮即是以超媒體為主要運作內涵的web-based學習模式,學習者似乎無法在複雜的內容架構中,有效的自我調節以完成既定的學習目標。 自我調節(slef-regulated learning)是一種讓學習者能自我激發、活化認知活動及學習的行為,並因此能有系統的達到既定目標的過程。自我反思為自我調節最重要的核心程序,而如何在自我調節歷程中獲得多元回饋的自我反思,是自我調節學習能形成正向循環的關鍵要素。因此,本研究引述文獻探討之論述,確認可行策略為促進學習者認知學習與社會學習之循環反思機制,此機制之具體策略為:提升反思程度、給予學習者不同的教師回饋、與強化數位學習素養之先備知識等方法。執此之故,本研究以先備知識、反思程度、回饋型態等因子為自變項,並以學習者之問題解決學習成效及後設認知表現為依變項,檢驗研究設計與假設之正確性。 本研究以網路概論課程之「區域網路原理與建置」單元為專題教學問題解決之內涵,由於資訊技能領域的上機實作與一般理論知識的學習方式差異頗大,當學習者正從事某種技能實習的操作練習時,必須統整學科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操作的程序知識,再輔以問題解決的策略性思考,才能順利完成複雜的學習任務。本研究藉助行動載具無所不在的特性,使學習者能在問題的發生情境中,一邊進行技能實習(例如網路設備的除錯)一邊記錄學習反思的內容,以確實瞭解學習者反思的歷程內涵。此外,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及內容分析法,進行研究問題量化面向之資料揆集、分析與檢驗,以及問題解決反思內涵與反思模式歷程分析之質性討論。 研究成果方面,就量化研究之問題解決學習成效而言,本研究獲致三項重點結論:(1)資訊技能先備知識對問題解決學習成效具顯著的影響;(2)高反思程度之學習者,有較好的問題解決學習成效表現;(3)給予學習者歸因回饋會比單純的績效回饋好。其次,就量化研究之學習者設認知表現而言,本研究獲得下列四項結論:(1)不同先備知識與反思程度及回饋型態之交互作用結果不同;(2)高反思程度之學習者,有較好的後設認知表現;(3)給予高反思程度之學習者績效回饋能顯著提升其後設認知表現;(4)高反思程度之高學科先備知識學習者,其後設認知表現顯著較為優異。 此外,在質性研究的問題解決反思內涵方面,本研究獲致四點重要結論:(1)行動中反思之反思內涵偏向以「瞭解問題」為主之反思行為;(2)行動後反思之反思內涵偏向以「擬訂計劃」為主之反思行為;(3)學習者之反思行為普遍缺乏「採取行動」及「評估修正」之行為內涵;(4)高資訊技能先備知識與高反思程度之學習者具有較高次數之問題解決反思內涵。而就循環反思之歷程分析而言,本研究亦獲致三點結論:(1)循環反思對問題解決學習成效之影響相當顯著;(2)循環反思對後設認知理解與執行之表現有顯著影響;(3)循環反思之學習者在問題解決歷程中具有較高次數之反思內涵。 總結本研究之量化與質化分析之成果與討論,本研究最後分別提出以結構方程式探討行動化數位學習之學習成效影響因素、強化循環反思的分析方法與實證研究品質、及以情境感知為向度投入行動學習之實證研究等方向,作為未來及進一步研究之建議與參考。Item 製造科技教學活動設計計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1996-1-1) 顏榮泉; 林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