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顏吉鴻"
Now showing 1 - 2 of 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利用干涉陣列搜尋河外次毫米波源的策略研究(2003) 顏吉鴻Item 恆星形成區的多波段觀測(2014) 顏吉鴻了解恆星如何形成一向是天文物理學中重要的課題。在恆星形成區中,有系統地研究剛形成的年輕恆星,有助於增進對恆星形成過程的了解,例如:恆星形成率及年輕恆星體在不同演化階段的生命期。這些參數,也有助於研究銀河系中恆星形成的物理機制。在過去數年中,我們利用不同波段的望遠鏡及數據資料,如:加法夏望遠鏡的紅外線相機、亞歷桑納電波天文台的次毫米波望遠鏡及史匹哲太空望遠鏡,研究蛇夫座及Sh 2-235分子雲中的恆星形成區。藉以研究低質量及大質量恆星形成區中的環境及恆星形成的活動。 我們根據年輕恆星體的光譜,加上一系列的過濾方法,發展了一個尋找年輕恆星體的新方法。我們利用SWIRE河外天體資料,及已知的年輕恆星體進行可靠度測試,該方法能夠偵測到92\%已知的年輕恆星體,而誤測率小於1\%。利用此方法,我們在蛇夫座分子雲中找到總數432個年輕恆星體,較c2D計畫增加45\%,光度較暗。Class I及Flat年輕恆星體數量的增加,說明兩者的演化生命期分別應為1.0及0.9百萬年。根據此生命期估計得到的每百萬年恆星形成率較低,但恆星形成效率較高。利用本研究估計所得的Kenncutt-Schmidt關係,與c2D計畫所得的結果一致。 我們也觀測兩個位於Sh 2-235分子雲中的大質量恆星區,利用統計方法選擇星團成員星並去除背景星,據以估計此星團的年齡及質量。Sh 2-233IR SW 及 Sh 2-233IR NE的年齡分別約為0.3及0.5百萬年,而G173.58+2.43得年齡約為0.8個百萬年。在Sh 2-233IR的核心,恆星形成效率可達40\%,而G173.58+2.43的平均恆星形成效率為20\%皆大於低質量恆星形成區。相較於Salpeter初始質量函數,兩個年輕星團的初始質量函數斜率較為水平,說明大質量恆星在兩區域的形成機率較高。兩恆星形成區的年齡,及初始質量函數的相似性,似乎說明兩者幾乎同時開始形成,且周圍的物理環境相當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