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陳鵬仁"
Now showing 1 - 5 of 5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克卜勒橢圓定律的前身(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2009-09-??) 陳鵬仁; 姚珩Item 兒童身體活動量與同儕關係(臺灣運動心理學會, 2005-11-01) 陳鵬仁; 卓俊伶身體活動對兒童的健康與發展有其重要性。過去在兒童的身體活動與健康關係的研究,大多著重在生理方面,甚少探索兒童身體活動與其社會發展面向的關聯。本研究旨在探討兒童身體活動量與同儕關係及個人在團體中社會互動的關聯性,採用「國小學童身體活動量問卷」與「社交測量地位指數」的研究方法,以立意取樣方式,選取國小三年級某班28名學童(平均年齡10.7±0.8歲)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以皮爾遜積差相關法進行統計分析,並使用社會關係圖探討兒童在班級團體中的關係。結果發現:身體活動量與社會地位指數呈正相關(r=.42, p<.05),顯示兒童身體活動量愈高,在同儕間的社會地位愈高;而社會關係圖發現身體活動量高的兒童,相對地在班級團體中的關係也較好。Item 天文學的確認──克卜勒對圓迷思的破除與均勻性的奠定(2009) 陳鵬仁克卜勒沿襲了哥白尼所推崇的畢達哥拉斯與新柏拉圖主義的精神,並接受了哥白尼提倡的日心說理論,欣賞當中簡單、對稱的數學架構,但在哥白尼始終對太陽的位置,未能夠有明確的決定出來,感到十分不滿意。於是克卜勒自己秉持著太陽為宇宙中心,無可比擬的主宰地位,輔以托勒密的偏心圓模型,得出暫代性假說來描述行星運行的軌道。 可以明白此假說對克卜勒有著重大的意義,可以將太陽的位置、行星正圓軌道中心以及偏心勻速點明顯的區隔出來,不再混淆不清,模稜兩可。更進一步地得到行星運動背後的動力學成因——距離規則,而再以距離規則為基礎,得出克卜勒行星運動第一與第二定律,即橢圓律與面積律。 而當初克卜勒得到行星運動定律的過程過於繁瑣,於是以簡易的幾何方法來重訪克卜勒獲得行星定律的歷程,讓讀者更為清楚地明白行星定律的確實成立。此處先是確認地球的橢圓律與面積律的成立,再順理成章地推廣到其他五個行星的行星運動定律亦會成立。最後,討論克卜勒提出行星定律的背後思想以及對後世的影響,闡述克卜勒在科學革命中扮演著承先啟後的重要地位。Item 晚期兒童身體活動量,同儕關係與身體自我概念關聯:競技運動參與及性別差異(2006) 陳鵬仁; Peng Jen Chen晚期兒童身體活動量、同儕關係與身體自我概念關聯: 競技運動參與及性別差異 研 究 生:陳鵬仁 指導教授:卓俊伶 日期:2006年6月 摘 要 「身體活動心理模式」(Psychological Model for Physical Activity) 指出個體對於身體能力的知覺將會促進從事身體活動的吸引力,反映身體活動持續參與情形。本研究以晚期兒童為研究對象,探討身體活動量、同儕關係與身體自我概念關聯以及競技運動參與和性別差異。以立意取樣的方式,選取12個班級共367名國小學童(平均年齡11.9 ± 0.5歲)。使用「國小學童身體活動量問卷」、「兒童身體自我概念量表」與「社交測量地位指數」為研究工具。研究結果以皮爾遜積差相關及獨立樣本t考驗進行統計分析,發現:(一)晚期兒童身體活動量與整體性身體自我概念有正向關聯,並與其分量:「柔軟度」、「耐力」、「外表」、「彈性」及「力量」呈正相關,但與「肥胖」呈負相關;(二)晚期兒童的身體活動量與整體性身體自我概念有性別差異,其中,「耐力」、「外表」與「力量」三個分量,男生大於女生且具有差異性,女生在「柔軟度」與「肥胖」的得分比男生高,但不具差異性;(三)參與競技運動的晚期兒童身體活動量、同儕關係與整體性身體自我概念高於未參與競技運動的兒童,且具有差異性;(四)高身體活動量晚期兒童身體自我概念高於低身體活動量的兒童,且具有差異性。因此,本研究結論為:身體活動量高的晚期兒童,個人的身體自我概念較高;男性晚期兒童的身體活動量與身體自我概念相對高於女性;參與競技運動的晚期兒童身體活動量、身體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高於未參與競技運動的兒童。 關鍵詞:身體活動量、身體自我概念、同儕關係Item 發現克卜勒行星定律的清晰方法(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2010-06-??) 項武義; 張海潮; 姚珩; 陳鵬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