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陳韻文"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初探臺灣寶寶劇場中的家長行為與觀點:以《寶寶音浪》為例
    (2024) 賴亞歆; Lai, Ya-Hsin
    在兒童人權思潮的衝擊下,嬰幼兒的權利逐漸受到重視。經由國際上少數劇場工作者的發起的寶寶劇場,越來越多劇團開始以此關注嬰幼兒的發展及學習需求,並為其創作,寶寶劇場發展至今逾四十年,而臺灣近十年也累積不少作品。寶寶劇場由創作者、嬰幼兒及家長所組成,然而過去研究多關注創作者的設計理念和嬰幼兒對劇場環境及表演者的反應,家長的功能僅限於提供嬰幼兒觀察資料。臺灣尚無研究以家長為焦點,探究家長對於寶寶劇場的觀點及其在寶寶劇場中的行為。基於上述研究缺口,本研究邀請六組嬰幼兒觀眾及其家長參與《寶寶音浪》的演出,透過現場觀察,研究者記錄家長在劇場中的行為,並於演出後深度訪談家長,以釐清家長在劇場中行為與觀點。主要研究結果有三:第一,六位家長參與寶寶劇場的原因皆是基於家長本身豐厚的藝術經驗及人際網絡,是以能掌握本次的演出的時間、地點及售票資訊。也因個人偏好或運用空閒時間的緣故,願意安排本次參與寶寶劇場的行程。第二,六位嬰幼兒因氣質差異,對《寶寶音浪》中的劇場設計產生不同的反應,家長觀察到嬰幼兒在劇場中的反應行為後,出現三類行為:陪伴或鼓勵嬰幼兒採取行動的支持行為、試圖引導嬰幼兒視線或僅分享而不求回應的介入行為、及根據劇場須知規範嬰幼兒和家長自身行為等。第三,家長基於劇團宣傳和個人實際感受之經驗,認為寶寶劇場適合親子一同參與,且認為《寶寶音浪》大部分內容是以嬰幼兒為中心進行創作。本研究結果能提供創作者參考,對照家長回饋與劇團製作寶寶劇場的初衷,以此維持或調整未來製作的設計與宣傳,也供有興趣的家長及欲探究寶寶劇場的其他研究者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社會工作者運用表達性藝術治療媒材之處遇經驗探討
    (2022) 陳韻文; Chen, Yun-Wen
    本研究旨在探討社會工作者運用表達性藝術媒材與服務對象工作的經驗,採用質性研究方法,訪談8位曾經使用過表達性藝術媒材且社會工作年資二年以上之現職社會工作者,透過他們的分享,來了解:使用表達性藝術媒材之動機、學習表達性藝術治療的管道及使用表達性藝術媒材工作的過程與困境等。主要研究發現為: 一、個人興趣、職場中的反思與觀察、家人影響是社會工作者運用表達性藝術媒材與服務對象工作的主要動機。 二、社會工作者汲取表達性藝術治療知能的管道有大專院校、職場與其他等多元途徑。 三、表達性藝術媒材之使用,可達到促進肢體功能、減重、提升生活自理能力、探索自我、促進認知與記憶功能、增強權能、發展同理心、穩定情緒、增加服務對象的生活經驗、增加人際互動經驗甚至提升社交能力之處遇目標。 四、表達性藝術治療媒材之使用,對社會工作者而言,有助於工作關係之建立、增進對服務對象之認識、及問題評估之進行,對服務對象來說,則有提升專注力、提升配合度、提供心理支持、協助放鬆或抒發情緒、表達想法之效果。 五、社會工作者在使用表達性藝術媒材的過程中,會面臨表達性藝術媒材本身特性、服務對象、社會工作者本身、勞動環境與機構文化、專業定位等面向之挑戰。 綜合上述研究發現可知,表達性藝術媒材適宜作為社會工作者提供處遇服務之工具。最後期待本研究能為學術及實務界帶來專業工作上之反思與精進,並使社會工作服務的輸送過程更加順暢。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