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陳靜慧"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罐頭食品品評會印象記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1977-01-??) 陳靜慧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色影都會---繪畫光影色彩的表現
    (2002) 陳靜慧
    摘要 一、前言 大學畢業後開始教學工作,生活一直是瑣碎的,雖然一直沒有放棄創作,但面對現實的生活卻漸漸失去創作的動力,越來越不敢動筆,離創作越來越遠,多年後,當教學工作漸漸得心應手時,才驚覺自己面對創作的軟弱,發現該是誠實反省自己的時候,正逢新制教學碩士班開班,於是,便回到母校進修。這樣的過程雖然辛苦,但藉由各式課程的學習和老師們的傾曩相授、同學們的經驗交流讓我在省視自己的教學和創作過程中得到很多的啟示,三年南北的交通往返,學校同事們頻頻發問”值得嗎?”就金錢和時間的花費或許倍於其他方式的進修,但是,在這三年中的學習讓我重新尋得創作的力量和方法,這樣的收穫是金錢無法衡量的。 在學習過程中,特別感謝劉文煒老師犧牲寶貴的假日指導我們創作,不吝教導技巧和分享創作經驗和人生觀,收穫匪淺,除創作外,也從劉老師身上學習為人師的風範,和與人相處的風範,劉老師曾說:「創作就是生活。」更讓我對創作有新的看法。創作不應該是遙不可及或高不可攀的,而應是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份,像吃飯、睡覺一樣成為生活的常態,創作的人唯有這樣的認知才能持續不斷的創作。 二、研究目的 從迎接千禧年的第一道署光起,我們已經進入二十一世紀,藝術的表現在20世紀100年的發展裡,面貌多變,發展到後期,裝置及觀念的藝術形式,也能被大眾接受,甚至認為唯有這樣的藝術形式才是能反映時代精神的,於是傳統繪畫形式的處境就越來越艱難,某些程度被貼標籤為落伍或跟不上時代,甚至有人下結論說:繪畫已死。 但是,繪畫真的從藝術的舞台退下了嗎?其實不然,繪畫永遠不會消失,因為繪畫是人的本能,只是隨著時代、環境、觀念的改變,繪畫的表現和內容也改變了。 個人認為,不論用什麼材料作畫,就繪畫的表現來看,仍然脫不了基本的繪畫要素,這些要素在畫面上的呈現是互相關聯、互相牽制的,如何在畫面上安排這些繪畫要素,不同時代的藝術家提出不同的見解,影響了繪畫的觀念也帶動新的風格。 那麼,生活在都會的我可以利用光、色表現出什麼樣子的形體來反映我所體會到的現代生活?這就是我想研究這個主題的動機。 從繪畫美術史的發展中,可以發現19世紀以前對於描寫自然的光線的畫作占大多數,原因也不難理解,因為科技的發展還未到達跳躍的階段,我想『電腦』的出現是一個重要的指標,且人們的生活型態還介於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之間,自然對自然的光源和景物關心。但是,也有一些先驅者已經提出新的看法。 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現代生活中,變化多端的藝術面像,已經麻痺了大眾的視覺神經,回過頭觀察西洋的繪畫歷史,在漫長的自然寫實風格發展後,在十八世紀進入二十世紀後,產生了極大的革命,特別是科學的新發現造成新觀念的啟發,人類從以往的傳統的古典人生觀和自然觀改變為對新的世界觀的追求,這樣的思潮對當代繪畫的影響甚鉅。由於對個人自由及注重個性的主觀意識的重視,畫家在繪畫創作的主觀表現愈發強烈。 就繪畫形式而言,繪畫的表現包含了形、體、光、色等要素,這些要素在畫面上的呈現是互有關聯,也互相牽制,可說是動一髮牽全身,如何在畫面上將這些要素配合得很好是一個大課題,畫家藉由畫面上對形、體、光、色這幾個繪畫構成要素的經營表現畫面的空間,不同時代的藝術家提出不同的見解,影響了繪畫的觀念也帶動新的風格,尤以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的繪畫思潮,更是顛覆了傳統的藝術形式,例如:十九世紀中葉興起的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視物象為一種光線,對色調分解與混色的觀點,初期雖只是憑在調色盤上混色,後來則發展至新印象派(Neo-Impressionism),新印象主義的畫家依據物理和生理學的理論,加以科學的方法排列色點,這樣注重光與色的純粹客觀的寫實呈現的表現方式經過一段時間發展後,人們發現其中缺乏主觀及內在精神,畫的內容顯得薄弱且沒有感情,於是強調主觀表現形體光色的後期印象主義(Post-Impressionism)應運而生。自此繪畫發展進入史學家所謂的「現代繪畫」時期。 就藝術表現的內容來看,我們觀察藝術史的發展,可以發現藝術家的創作是敏感而直覺的,因此從藝術層面所反映出來的各種表現,正是畫家們對時代精神的探索和冒險,用各種不同的形式,表現人生的面面觀。尤其,當我們的文明經過工業革命的洗禮後,我們的社會和生活型態改變甚鉅,脫離了悠閒的農業生活,人們開始忙忙碌碌的在現代化的社會中生活,科學與物質的昌明固然對於人類有很多貢獻,但另一方面,卻又使人類精神沒落、道德頹喪。 筆者試圖研究繪畫形式上光影色彩的表現和主題內容的觀察,嘗試運用光影色彩傳達對於現代都會生活的人群,在霓虹燈光下的冷漠、孤單、和一種面對生活、面對生命的無力感的情懷。 三、研究方法 筆者將藝術的表現分為形式和內容,認為在藝術的表現中,形式和內容是並重的,一個好的創作應該兼具兩者。 所謂「形式」就是藝術家運用熟練的技巧,去處理特定的題材,將表現的要素作適當的安排,產生新的組合,給觀賞者以美的感受。 藝術的「內容」,也就是指藝術品中表現的是什麼?換言之,便是指藝術品中所包含的意義,也就是所謂的題材。(註1) 本論文將藝術形式上的分析按時間順序的發展,對於歷來畫家如何將光影和色彩運用在二度空間上以表現三度空間的視覺效果的觀念演變開始著手,特意從美術史上將對於描寫非自然光線的畫作列出並作比較。 藝術內容的分析將著重在時代環境、生活型態的改變如何影響畫家選擇題材、安排畫面的結構、畫家如何運用光影、色彩表現現代都會生活的心理層面。 四、論文架構 本論文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份為理論的建構,探討及比較形式和內容;第二部分個人創作理念分析。 第一部份分兩章各自探討藝術形式上光影、色彩與空間的關係,並以畫家的作品說明,希望將光影色彩如何從自然主義的客觀觀察和表現轉變成現代繪畫主觀的觀察和表現作一呈現。 第二部分以作品為例說明筆者如何將光影色彩作主觀的呈現,以表達生活在都會民眾的心理層面。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