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陳立庭"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國中生活科技課程製作原型教學之歷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19-06-??) 陳立庭Item 日常器物的變異──以《太平廣記.精怪類》為範疇(2023) 陳立庭; Chen, Li-Ting本文以《太平廣記》〈精怪類〉為題,關注於器物精怪,著重物我關係、人類精神思維與社會史。本文的第一部分,梳理了變形與器物的兩個概念,首先是變形觀念,從先秦至魏晉變形概念的發展流變,變形從神話逐漸成為唐代小說的題材,在此,本文歸納出變形概念的重要原則,從而察覺到精怪無論在變形時的外形,以及行動上,皆會趨向於人的特徵。其次是日常器物概念,本文試圖釐清在器物作為變形主體的小說中,應該如何理解器物的定位和意義,而後發現,儘管器物是變形的主體,在小說中仍舊是被人類所認識、賦予意義的客體,因此在理解〈精怪類〉內容時,必須了解人與精怪之間的關係。第二部分整理人與精怪之間的互動,儘管有部分精怪與人類相處友好,大多數精怪為人類帶來的危害,或是預告災異降臨,且精怪最終也必須面臨被消滅的命運。第三部分則進一步探究,精怪危險的原因及來源,精怪的出沒,都象徵著時空的邊緣、陌生、黑暗,以及人類精神上的孤寂、多欲,因此,器物精怪並非只是人類受到古老思維影響的幻想產物,它們更象徵著人類所畏懼的一切非常、失序之物。這些事物存在於人類生活周遭,並可能招來危險,而精怪正是這些事物的具體形象。本文最終審視了器物精怪的概念,並將之放置於志怪小說發展脈絡中,發覺精怪從《漢志》到志怪小說,儘管其象徵內涵發生了極大轉變,然而不變的是,精怪始終是人類畏懼的象徵。Item 生活科技課程實作材料替代使用之適切性研究—以「以瓦楞紙板取代纖維板」為例(2018) 陳立庭; Chen, Li-Ting本研究以學生操作機具設備的學習成果、掌控實作材料的學習成果、及學習興趣,探討以瓦楞紙板替代纖維板使用之適切性。本研究受限於學校排課限制,以研究者原任教班級實施不等控制組準實驗研究。研究對象為台北市某國中九年級,六個班的學生,三個班46位學生為實驗組採用瓦楞紙板;三個班59位學生為對照組採用中密度纖維板。本教學實驗研究共實施八週(八節課),採用研究者自編的「製造科技」(設計與製作)教案進行實驗。利用研究者自編之學習單、作品評量表、及學習興趣問卷作為研究工具。 經資料蒐集、整理與分析後,發現: 一、學生選擇與操作機具設備的學習成果不受實作材料及機具設備替代使用的影響。 二、學生掌控實作材料的學習成果略受實作材料及機具設備替代使用的影響,學生較能掌握中密度纖維板。 三、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受實作材料替代使用的影響。 依據實施過程及結果,提出建議如下: 一、生活科技教師受限於環境條件時,可考慮在製造科技(設計與製作)單元,使用瓦楞紙板替代中密度纖維板為實作材料,且依材料選擇所使用之機具設備。 二、未來實施相關教學或實驗時,可考慮延長教學時間,供學生練習與熟練操作機具設備,即便如美工刀,亦需要練習與熟練。 三、未來實施相關研究時,可考慮探討其他實作材料的替代使用實驗。例如:塑膠瓦楞板替代中密度纖維板。 四、未來實施相關研究時,可考量外聘評量教師之背景、性別、人數,以避免評分者間相關係數未達高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