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陳登武博士"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1970年代中央電影公司抗戰愛國影片的歷史意義─ 一個民族主義觀點的分析
    (2014) 曲忠恕
    筆者以自己的成長過程中受《筧橋英烈傳》、《八百壯士》、《梅花》和《英烈千秋》等愛國政治宣傳影片影響,又在黨國教育的灌輸下,成為一個中國民族主義者。本篇論文嘗試理解這些觀念和思想形成的過程,以及分析將它灌輸給社會大眾的途徑。 黨國體制下的國民黨政府的民族主義文化政策,便是利用官方的優勢力量經由學校和社會教育,以「大中國意識」打壓「臺灣意識」,灌輸中國的歷史記憶,建構中華民族的想像共同體,更進一步昇華為國族認同,成為一種根深柢固類似信仰的效果。 自從武昌起義,電影就對革命行動產生一定的助益;國民政府從北伐時期開始,就自製影片,重視電影的宣傳和教育的效果;對日抗戰時,電影更成為培養民族精神,鞏固領導核心的工具;等到政府遷臺以後,更是需要電影來宣傳反共抗俄及建構國族認同。   1970年代退出聯合國、保釣運動、中日斷交,一連串接踵而至的外交挫折,造成臺灣政治、經濟的危機和社會民心的動搖,也使得國民黨政權統治的合法性及權威性受到質疑。為了反駁中共宣傳「全國人民都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抗戰」的史觀,增強人民對國民黨政府的支持,當時黨營的中央電影公司拍攝數部「保家衛國,反日抗日」的愛國政治宣導影片。   依據本研究之問卷調查的統計分析結果發現: 1、中影公司拍攝的這些愛國政宣影片公權力的動員成績,和廣告宣傳都算是相當成功。 2、這些愛國政宣電影在增進觀眾愛國家、愛民族、愛領袖的政治目的上,達到相當成功的作用。 3、蔣中正總統在臺灣特殊的歷史地位,可能使受訪者受到影響,甚至不願意承認、接受以往對蔣中正總統的崇敬。 4、受訪者的國家認同、政黨認同等政治態度,在過去二十多年約有半數的人沒有明顯改變。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