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陳瑩真"
Now showing 1 - 2 of 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十九世紀前期傳教士眼中的中國─以郭士立( Karl Friedrich August Gützlaff)為中心(2013) 陳瑩真本論文由郭士立著作來探討十九世紀前期傳教士眼中的中國。第一章介紹研究動機、文獻回顧、研究方法。第二章裡,介紹郭士立的求學經歷、他到亞洲後的傳教工作、他在中國前三次航海的所見所聞,以及鴉片戰後在中國的傳教事業。第三章到第五章分別討論郭士立筆下的中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與宗教,郭士立的中國印象,不完全是來自他親身經歷、體驗,有許多是得自前人經驗。郭士立文章中,對中國歷史、地理知識掌握不清,這應是由於他並未實際到過中國內地。仔細分析郭士立對中國的描述,牽涉到傳教事業者,他會給予批評,未牽涉傳教事業者,則不吝給予讚賞。十九世紀前期傳教士眼裡的中國印象,可說是既豐富又複雜,而郭士立眼中的中國印象,是混合了「過去」與「現在」、「讚賞」與「批判」、「真實」與「虛假」。郭士立在論述中國時,多方批判中國不是,或者虛構中西交流歷史,都是因為他將自己當作一位「醫生」,要告訴西方人「中國真的生病了」。若要根除中國病灶,唯有使用「基督教」這帖藥方。因此,十九世紀前期傳教士眼中的中國,是透過宗教眼光透視出的中國,而郭士立筆下的中國印象,實反映出他熱切渴望令中國人改宗的寫作動機。Item 多頻譜彩色圖文複製技術對色彩感知學習影響之研究(2020) 陳瑩真; CHEN, YING-CHEN近年來,數位化已普遍應用在各學科教學上。美術教育的教學方式也透過數位化之螢幕投影、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方式觀看繪畫作品。然而不同的螢幕顯色與參差不齊的印刷品,導致色彩差異問題存在於課程教學中,使得學習者在學習美術鑑賞時對作品所呈現的色彩無法直接體會與感受其原色。基於上述現況,本研究透過兩種(多頻譜、RGB)彩色圖文複製教材融入於色彩感知教學實驗中,並依照美術鑑賞理論中所提之「描述」、「分析」、「詮釋」與「判斷」四步驟設計教學課程內容、問卷試題。此外,研究對象則以某所大專院校之美術鑑賞相關課程,共60位學生進行教學實驗,並以隨機抽樣方式從中抽選共14位受訪者進行結構式訪談,深入了解受訪者對兩種教材之色彩品質感受之外,也透過評分方式,具體得知受訪者對兩種教學教材之色彩品質感受為何。 經研究結果顯示,透過兩種(多頻譜、RGB)彩色圖文複製教材進行色彩感知教學實驗後,學習者之前後測學習成就有明顯差異;而且,兩種(多頻譜、RGB)彩色圖文複製教學教材間之學習成就也具有顯著差異。加上色彩品質感受之結構式訪談結果得知,學習者能將色彩感知教學內容運用於鑑賞作品中之外,也表示多頻譜教材色彩呈現更加接近原作品之色彩。因此,多頻譜彩色圖文複製教材對用於色彩感知能力具有正向提升,且高於RGB彩色圖文複製教材;也透過本研究使學習者了解色彩對美術鑑賞的重要性,並提升學習者在鑑賞過程中能更加全面且深入了解作品之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