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陳淑君"
Now showing 1 - 5 of 5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Metadata在數位博物館之發展與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 2001-10-??) 陳亞寧; 陳淑君; Ya-Ning Chen; Shu-Jiun Chen本文旨在針對數位博物館Metadata進行探討,共採取了文獻探討、比較分析與個案研究三種研究方法,分別就數位博物館計畫Metadata相關名詞暨標準的發展與應用現況進行研議、標準對照與分析,以及國家典藏數位計晝的個案研究。本研究發現:(l) 數位博物館計童Metadata發展的理念與重心各有不同,但實際應用上存有互補性;(2) 會有相對應的相關Metadata格式、詞彙典、資訊模式為輔,讓Metadata的應用更臻於完善;(3) Metadata提供的資源描述類目在詳簡程度與深度結構上具有相當大的差異,實際應用時可視需求而有所選擇。此外,以國家典藏數位計劃為個案研究,也提出四項研究發現:(1) 數位典藏品metadata面臨的環境與挑戰;(2) 建立metadata生命週期作業模式;(3) 發展metadata內涵分析的方法論;(4) 建構metadata互通層次架構。最後,本文針對metadata的採用標準、特質、面向、層次、品質保證與不同metadata間關係等六大議題提出建議。Item 數位藝術史研究系統的功能需求之環境掃描(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2016-10-??) 陳淑君; 江婉綾; Shu-Jiun Chen, Wang-Ling Chiang「數位藝術史」一詞,用以指涉數位科技對藝術學門研究慣例所造成的改變,視為數位人文學的一部分,並在國際間逐漸形成一項重要研究議題。本研究選定八個具有代表性的數位藝術史系統案例,採用內容分析法歸納個案的系統發展策略,以及系統功能需求。研究結果提出常見的數位藝術史功能需求包括五個功能構面、十三個類目及三十四個屬性,以及藝術史數位研究環境的四大趨勢與特點。Item 臺北市國民中學學習領域召集人教師領導之研究(2010) 陳淑君本研究旨在瞭解臺北市國民中學學習領域召集人教師領導之現況,探求領域召集人教師領導所遭遇問題與解決策略,期能提供相關單位及人員之參考。採用文獻探討、問卷調查及訪談方法進行研究,研究重要發現如下: 一、臺北市國民中學學習領域召集人教師領導的現況尚佳。 二、臺北市國民中學教師認為學習領域召集人教師領導還算重要。 三、臺北市國民中學學習領域召集人教師領導任務運作各層面現況尚佳。 四、臺北市國民中學教師認為學習領域召集人教師領導所遭遇最大問題為「領域召集人未被賦予明確的法定職權,不知如何發揮影響力」。 五、臺北市國民中學教師認為學習領域召集人教師領導所遭遇問題之最必要的解決策略為「增加領域召集人減授課時數」。 六、不同背景變項的臺北市國民中學教師對學習領域召集人教師領導整體任務運作知覺無差異 七、不同職務的臺北市國民中學教師對學習領域召集人教師領導任務運作的課程領導層面知覺有差異。專任教師比兼任行政的教師所知覺程度較高。 八、不同年資的臺北市國民中學教師對學習領域召集人教師領導任務運作的課程領導層面知覺有差異。資淺教師比資深教師所知覺程度較高。 九、學習領域召集人教師領導能促進溝通協調與教師專業發展。 針對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一、對國民中學學習領域召集人的建議 (一)增進領導專業知能,提升教師領導效能。 (二)善用校內外的資源,豐富教師領導內涵。 (三)規劃專業學習社群,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二、對學校行政單位的建議 (一)確行減授課的時數,增加領域召集人教師領導時間。 (二)規劃領導知能研習,提供領域召集人增權賦能機會。 (三)提供相關領導資源,協助領域召集人進行教師領導。 三、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賦予領域召集人法職權,明確規定資格、權利與義務。 (二)辦理專業領導知能研習,精進領域召集人的領導能力。 (三)建立相關敘獎獎勵制度,鼓勵領域召集人的優良表現。Item 「臺灣音樂群像資料庫」人物社會網絡研究(2019) 黃予祈; Huang, Yu-Chi臺灣音樂館於2011年建置之音樂人物導向網站─「臺灣音樂群像資料庫」,為搭上國家型數位典藏計畫(2002-2012)末班風潮而建置的人物主題網站,數位典藏計畫告一段落後,接續的數位人文研究有方興未艾之勢,其中社會網絡分析屬於數位人文研究一環,臺灣音樂界的人物網絡分析尚未有相關研究。有鑑於此,本研究從「臺灣音樂群像資料庫」170位人物生平萃取出臺灣音樂發展的組織及活動權威詞彙,運用權威詞彙共現的關係建置出人物之間的關聯矩陣,並利用社會網絡分析和統計分析,探討影響權力差異的網絡中心性是否因專業領域而有所不同,進而依中心性將音樂家分群,觀察不同中心性集群的領域特性,觀察臺灣音樂家網絡的樣貌,瞭解臺灣音樂環境的發展概況。 研究結果顯示,臺灣音樂群像網絡為網絡幅度不大、核心邊陲分明的中型網絡,作曲家為彼此交流最密切的領域,其自我網絡最大、連線數最多,且大多位於核心區,所在位置使該領域較易成為網絡中具影響力的領導者。南管、原住民、音樂行政為領域內人物皆互有連線的完備領域,代表這幾個領域人物所接觸涉獵的單位組織較為相近,反之,領域內人物之間完全無連線的領域為樂器和音樂文字作家,顯示領域內人物各自發揮無交集。音樂行政具有需要與其他單位和領域交涉的特質,使其中心性高的機率較其他領域高。單因子變異數(One-way ANOVA)分析的結果,顯示領域和三種中心性之間皆有顯著差異,事後檢定參考變異數同質的程度中心性,指揮領域的程度中心性明顯高於客家領域。從集群分析來看,傳統音樂領域人物大多位於中心性偏低的邊緣與邊陲集群。 未來研究建議有以下兩個方向,其一是縮小範圍,選擇網絡內研究對象同質性高的同領域或是同集群人物,探討人物與組織、單位之間的二模關係;其二是擴大研究時空,推展至與外在社會脈動關聯研究,更能推論出新的趨勢及觀點。Item 鏈結資料於數位典藏之研究:以畫家陳澄波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2017-04-??) 陳淑君; Shu-Jiun Chen鏈結資料促使文化資產機構的藏品與研究材料,可與全球的資料網路進行具有語意關係的連結與整合。本文以數位典藏資源為對象,選擇「從北緯23.5°出發:陳澄波」主題網站的資料作為研究案例,進行鏈結資料的研究實作。本研究聚焦於人物類型的數位典藏資料,藉以展示人物及其相關典藏文物為核心的人、時、事、地、物之間的脈絡關係,並能夠基於語意關係回答複雜問題,提供視覺化呈現,讓大量的數位人文資料可以更便於由機器理解與處理,進而使研究資料能夠為使用者取用、再利用與重新組合,以提升數位化資料使用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