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陳文立"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從自然到人文空間的轉化──宜蘭員山地區的拓墾行動(1802-1945)(2010) 陳文立目前以土地開發、拓墾為名的研究成果,顯示出「拓墾」具有狹義、廣義二種角度。狹義的拓墾,專指土地開拓活動。廣義,則多關注某種狀態的社會趨向另個目標的變動過程,即移墾社會的變遷研究。本文選取跨越不同地形、目前研究成果較少的宜蘭員山,以其中天然、新生、新取得的土地作為研究空間,以土地開拓活動為脈絡,釐析自然由行動者化為人文區界的歷程。目的在於理解拓墾初期的自然環境如何影響移民的行動;而移民適應新環境的社群領域、國家掌握的版圖領域,二者又如何隨著地區的拓墾活動以時間為經、空間為緯,形塑出一個地區的「領域化」歷程。 在前述目的下,本文大要有三:首先,員山拓墾史可循自然條件、人文環境與歷史進程大致分為四個各具特色的地區。老員山地區的墾殖歷程,是宜蘭典型;以「結首制」為基礎自行發展成為有機的村落社會,其中的社群內團體意識則隨著時間自祖藉地緣向現居地緣移動。淺山地區雖是老員山向西的延伸,但卻因為泰雅族的威脅,其武裝性質一直持續到日治時期,土地的拓墾行動亦然;意味著宜蘭地區拓墾時序並不是一致的,內部也並非均質的。雙連埤地區,在隘勇線推進之下稍趨穩定,也在臺灣島內交通的改善下,吸引臺灣各地區移民、本島資本家,以及宜蘭當地諸製糖會社先後進入。內湖地區則在臺灣總督府的投資下,使河道洲地穩定、溪底地浮覆,成為堪以利用的新空間;又因地近宜蘭行政中心,與早已開墾的老員山相鄰,勞動力充足、交通方便而逐漸成為老員山的腹地一部。 其次,目前宜蘭拓墾、區域研究成果,呈現循時間、空間二分為「清代、平原:日治、近山」的失衡狀態;在兩個時代中,均持續處於開拓狀態的近山瘠地、臨溪洲地,則遭到忽略。因此,筆者認為,員山內部四個地區分別自成一格的拓墾歷程,意味著:單獨以平原、山地地形進行切割,是無法用以概括該地形地區拓墾歷程的。又,若不能暫時擱置「清代、日治時期」加於區域的切割概念,也不見得能夠釐清地區的拓墾特質。必須打破時間、空間二分概念,審視中介地形地區(如本文的近山地帶,或低濕地帶等)與拓墾行動間的交互作用,才能重新確立宜蘭區域、及區域下各地區特質。 第三,也是本研究的嘗試與企圖:即在釐清研究區域拓墾歷程、地區特質的基礎上,理解自然環境轉化為人文空間的歷程,旨在以拓墾為主軸提出「領域」、「領域化」的拓墾研究路徑。具體的說,可從地景的變化、土地權利的確認方式、社群團體的空間、行政區域的劃分等四個層次,釐析研究區域的拓墾歷程與特質。在以員山為例的研究中,可以看到領域化層次並不必然依序出現,在同一時間下也能有多種層次存在;這將有助於人文空間界線的釐清與建立,免於受到既有地形、時代概念的限制,也能對相對單純的拓墾初期社會特質有所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