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陳敏雀"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淡蘭古道文山東線的開發、沒落與文化再興(2005) 陳敏雀【中文摘要】 本研究透過區域間人口的成長、交通路線的發展、運輸技術的革新、以及鄉土襲產保護等理論,探討兩百年來連結臺北、宜蘭兩節點交通網路的發展,以及在追求區間最短路徑的需求下,文山東線由多條「淡蘭古道」網路中脫穎而出的歷程;隨著工業革命對運輸技術之不斷革新,文山東線被一波波現代化的交通路線取代,如今僅殘存不連結之數段遺址供人作歷史與文化的研究與保存。 根據文獻分析與田野調查,文山東線的發展歷程可界定出四個時期:一、清嘉慶以前(1796年)是山道開拓期:淡水廳與噶瑪蘭廳的交通早期以海運為主,但風險大;轉為陸運發展後,形成多條「淡蘭」山道網路,有位置最東北的蛤仔蘭古道;居中的白蘭古道;以及西南的文山東線與西線。 二、清嘉慶至日治中期是古道與官道的形成期:北宜之間的交通發展,在清領時期是民間積極、官方消極的狀態。當臺北盆地的開發趨向東南,盆舷丘陵區上廣布茶園,於是當時最具經濟價值的茶業,加速了北宜間交通路線的開發。上述古道網絡的主線乃自東北向西南遷移,由乾隆末葉以前(1781年)的蛤仔蘭古道(淡蘭兩區單程需要六日);西移至白蘭古道(其東段經嶺古道、西段走草嶺古道,均需三日路程);道光初年(1821年)主線移向兩地間最短距離的文山東線(單程一天路程),因為官方後來參與修築後二者路線故亦稱「官道」。 三、日治中期以來現代化交通工具的發展,是古道的沒落時期 : 日治大正十三年(1924年)宜蘭線鐵路通車;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北宜公路完成,以及民國九十四年底(2005年)北宜高速公路即將竣工。目前,鐵路與公路的最短旅運時間皆濃縮在2~1小時以內。古道沒落了、也被取代了。 四、民國七O年代以來,古道遺址因歷史與文化的研究與保存而再興。由於北宜公路修建時,其南半段利用文山東線古道;北宜高速公路修建時,其路線與文山東線古道北半段重疊,因此古道僅殘存不連結之數段遺址,如「茶路古道」、「胡桶古道」及「跑馬古道」段等。古道的歷史與文化的研究,除了「跑馬古道」位於宜蘭縣,有公部門的參與外,其他路段皆賴民間文史工作室維護中,建議臺北市及臺北縣政府應及早重視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