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陳怡伶"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16 of 16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品管精神提升社教機構品質
    (社教雙月刊雜誌社, 1999-04-??) 陳怡伶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公共電視即將開播
    (社教雙月刊雜誌社, 1998-04-??) 陳怡伶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北縣高中職學生自我概念與政治態度關係之研究
    (2003) 陳怡伶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縣高中職學生的自我概念與政治態度關係之現況,以做為公民教育之參考。 本研究以台北縣高中職一、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採分層叢集取樣法,計抽取八所學校,16個班級,共625名學生為有效樣本。以問卷調查方式探討台北縣高中職學生之性別、年級、家長管教方式、學校類別、同儕關係及教師領導方式等個人、家庭、學校因素不同的學生,在自我概念與政治態度的差異情形。其中自我概念包括:一般學業自我概念、語文自我概念、數理自我概念、一般自我概念、同性同儕自我概念、異性同儕自我概念、父母關係、情緒自我概念、體能自我概念及外表自我概念十個向度;政治態度包括:政治信任感、政治疏離感、民主態度、公民責任感及政治效能感五個分量表。 本研究以研究者自編之「社會化量表」、邱皓政教授編製之「多元自我概念量表」及研究者蒐集相關的有效問卷,改編成「政治態度量表」為研究工具,進行實證研究。調查所得之資料分別採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 、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皮爾遜積差相關法及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各項考驗,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台北縣高中職學生的自我概念傾向於正向。其中在「一般自我概念」、「同性同儕自我概念」及「情緒自我概念」的態度反應上,表現較佳(題平均分數分別為3.83、3.70、3.70);而在「語文自我概念」及「數理自我概念」的態度反應上,表現較不理想(題平均分數分別為2.98、2.92)。 二、不同性別、年級的高中職學生其自我概念無顯著差異。 三、高中學生與高職學生之自我概念有顯著差異,且高中學生之自我概念優於高職學生。 四、家長管教方式、同儕關係及教師領導方式與自我概念呈顯著正相關,即家長管教方式愈民主、同儕關係愈密切及教師領導方式愈民主,自我概念愈佳。 五、台北縣高中職學生的政治態度傾向於積極、正向。其中在「公民責任感」、「民主態度」的態度反應上,表現較佳(題平均分數分別為4.00、3.94);而在「政治信任感」的態度反應上,表現較不理想(題平均分數為2.81)。 六、不同性別的高中職學生之政治態度有顯著差異,且女生之政治態度較男生積極。 七、不同年級的高中職學生之政治態度有顯著差異,且一年級之政治態度較二年級積極。 八、高中學生與高職學生之政治態度有顯著差異,且高中學生之政治態度較高職學生積極。 九、家長管教方式、同儕關係及教師領導方式與政治態度呈顯著正相關,即家長管教方式愈民主、同儕關係愈密切及教師領導方式愈民主,政治態度愈積極。 十、台北縣高中職學生的自我概念與政治態度呈顯著正相關,表示自我概念愈佳其政治態度也愈積極。 十一、以政治態度為效標變項時,「教師領導方式」、「自我概念」、「同儕關係」及「家長管教方式」等四個變項,有顯著預測力。 依據文獻探討與研究結果,提出以下之建議: 一、 父母採用民主的家庭管教方式,主動關心子女,接納孩子的情緒並讓子女能參與家庭事務的決策。 二、 建立良好的同儕關係,以促進學生社會能力的充分發展,鼓勵學生參與社會服務,學習與人相處之道。 三、 教師在教學過程讓學生有表達意見的機會,鼓勵獨立思考,決定教學活動時讓學生有參與的機會,建立教室規範時,讓學生參與規範的制定;亦即以學生為導向的管理模式。 四、培養學生正向的自我概念以增進其政治參與態度。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東鐵花村˙音樂聚落之在地意象及其對藝術教育的影響
    (2017) 陳怡伶; Chen, Yi-Lin
    本研究以台東鐵花村˙音樂聚落為研究場域,旨在藉由台東鐵花村˙音樂聚落所形塑的意象,探討台東在地意象元素於場域內的使用,與透過了解藝術教育工作者,以鐵花村˙音樂聚落場域作為教學作用於美術課程中的使用情形,依據台東在地意象元素融入課程,分析場域之在地意象元素使用狀況,並對於鐵花村˙音樂聚落之藝術教育價值與場域對在地藝術教育的影響,以探究未來可發展的空間以及規劃方向。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以半結構式訪談,輔以場域相關文獻與相關資訊進行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研究訪談對象共十位,分別為台東在地美術教師四位、鐵花村˙音樂聚落內部人員四位、進入場域之民眾兩位。基於以上研究目的與方法,研究結果呈現如下: 1.台東鐵花村˙音樂聚落之在地意象與台東之在地意象比較,發現場域內使用元素與台東相似連結為原住民文化,以及空間氛圍之營造部分,舒適且慢步調的氛圍,除此,訪談資料顯示多數受訪者認為,鐵花村˙並沒有特別使用台東元素於場域的意象營造。 2.台東在地藝術教育上課方式較為自由且重視人文部分,藝術領域之教育工作者的訪談資料顯示,多數美術教師認為鐵花村˙音樂聚落可是課程目的放置於課程內容規劃中,其中只有高中美術教師實際上具有使用場域融入課程的經驗。 3.受訪者資料分析顯示,多數受訪者認為鐵花村˙音樂聚落對於在意藝術教育沒有明顯的具體影響,且希望未來鐵花村˙音樂聚落之內部活動規劃,能夠融入教育領域,提供各種美感教育經驗。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灣與中國意識在國中歷史教科書中的角逐—以台灣歷史為例
    (2011) 陳怡伶; Chen Yi Ling
    本文基於台灣歷史在教科書中,從過去依附於中國歷史之下的邊陲地位到今日獨立於中國史之外的主體性發展,以及歷史教育對於一個國家人民「民族想像」的重要性,而展開研究。研究的目的在探究台灣主體意識與大中國意識兩者在國中歷史教科書中的拉距角力關係;探討的面向包括歷史教科書對於兩者意識型態的敘事表現手法,更對報紙媒體與台灣教科書意識型態議題的報導間的對話關係有進一步的討論。 語藝觀點的敘事批評方法所關心的焦點是「故事如何或意圖達到某些語藝功能(如:說服或論辨)」以及如何透過任何敘事內容或形式達到說服的目的。本文以教科書政治以及歷史做為一想像共同體所必要使用的手段為出發點,認為教科書為一有目的且欲說服使用者服膺某思想的印刷產品,故以語藝觀點的敘事批評為主要的研究方法。 透過「敘事忠實性」的檢驗,觀察台灣的歷史背景、政治環境及政策的轉變與社會中發展而出的共同經驗等線索,研究者在分析過程中發現,歷史教科書中的台灣主體意識發展就是台灣社會中台灣主體意識發展的縮影,而媒體對於教科書改革後產生的意識型態爭議也能一反解嚴之前的大中國意識獨霸情況轉為兩造均衡報導的局面,甚至也有偏重台灣意識的報導,顯示台灣主體意識穩定且成熟的發展趨勢。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同伴動物安寧照護經驗與陪伴者之生命經驗反思:現象學取向研究
    (2021) 陳怡伶; Chen, Yi-Ling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了解成年陪伴者與同伴動物度過安寧照護過程的生活經驗、經驗調適以及經驗意義,採取質性研究個別深度訪談法,並以半結構式訪談大綱之開放問句,訪談六位陪伴同伴動物安寧照護經驗之陪伴者,以現象學取向進行資料分析與後續討論,並以人與動物連結相關理論及悲傷理論與其經驗進行對話,形成整體之經驗描述。研究結果發現陪伴者與同伴動物安寧照護之生活經驗為「多年陪伴默契與同在是安寧照護基礎」、「餵食與願意進食是對彼此愛的表現」、「良好醫病關係是安寧照護品質的定心丸」、「安樂死永遠沒有最好的時機」、「不可控的家人是助力也是阻力」;經驗調適為「盡力把握相處時光學習與悲傷共存」、「尋求資源與支援提升彼此生活品質」、「用慈悲心陪伴日常生活與臨終時刻」、「悲傷復原從情緒理解與自我和解開始」、「以不同形式思念延續愛的連結」;以整體視角而言反思與意義為「同伴動物是呵護與守護人類的天使」、「展現經反覆揉捻後的生命韌性」、「動物是協助人類的關係整理師」、「喚醒內在本能的愛與慈悲智慧」、「學習生命從有常走向無常」。最後本研究根據上述發現,針對同伴動物安寧照護後續的相關研究方向提出建議,並對專業助人工作者與動物醫療相關工作者提出實務上的反思與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喧囂後的寂靜 -- 陳怡伶繪畫創作論述
    (2023) 陳怡伶; Chen, Yi-Ling
    此研究是根據筆者本人,在將近三十年職場喧囂後,尋找內心深處寂靜能量的過程。在人生不同階段的挑戰,面對生命不時的叩問,以及生命意義的反思,希望在繪畫研究以及創作過程當中,能真誠表達內心對繪畫的共鳴及感受,並藉由繪畫,超越文字,將生命淬煉後的體會,以唯美、唯心的理念,確實表現在創作中。不可諱言,每個人一生都在追求所謂的幸福人生,然而越是富庶的生活,越容易感到失落及迷茫。筆者從事市場策略行銷多年,以觀察並運用人類消費行為的各種心理特性,在市場上創下業績的同時,也相對的,對人心產生鄙視,因此常處於矛盾的狀態,進而苦思人性的本質。顯而易見,物質上的滿足,都無法為人們帶來真正的幸福;人性的貪婪,想要(wants)早已超越需要(needs)。如同哲學家叔本華認為,人生之所以痛苦,都是源自於不斷地需求;他也提到,人生真正的幸福,是來自內心的寧靜;更主張唯有透過審美的心靈活動,才能使人暫時脫離痛苦。因此,筆者在研究及創作的過程中, 希望探索生命的意義,發覺物質上的極簡之美、內心的寂靜之能量!本研究報告以人類歷史、美術史、以及思想史為出發點,加上過去數十年來筆者實地探訪歐、美、亞洲各地主要的博物館、美術館的繪畫館藏,整理出內心深受感動的繪畫作品,並輔以時代背景以及畫家生平的研究,探討並且學習如何在創作的過程中,發覺內心平靜的力量,如何在完成創作後,作品能充分的傳達寂靜的氛圍。此研究報告共分為五個章節,分別說明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架構;另外,從心理學、哲學以及美學的觀點,來探討筆者創作的脈絡;接著以筆者的研究心得,作為核心價值,發展創作內容,並將作品加以解析。最後,回顧筆者繪畫的過程,總結令人內心感到寂靜的方法,確定自己未來繼續努力的方向。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地理探究與實作課程中情意目標的達成-以地方創生形塑地方感的課程為例
    (2023) 陳怡伶; Chen, Yi-Ling
    2019年,臺灣的12年國民教育政策—108課綱甫上路,在教學目標與內容上有極大的變革。研究者透過在教育現場實際觀察與操作,發展出本研究。旨在探討108課綱普通高中加深加廣課程中的地理探究與實作,以地方創生為議題設計之地方感課程進行後,學生達到情意目標之程度。本研究以美國社會領域課程標準發展出的「探究弧」為課程基本模式,選定2019年臺灣國家發展委員會提出的「地方創生」政策作為課程主要探討議題,設計20週的探究與實作課程內容,利用探究式教學法,帶領學生依家鄉村里分組進行合作式學習,期望學生透過地理學的研究方法、應用與實踐,探究自己的家鄉村里,發展出對家鄉的關注、喜愛、欣賞、尊重及行動力,形塑其地方感,以達到近年來所重視的情意態度教學目標。本研究透過量化的情意態度問卷調查、質性的課後深度訪談以及學生各項學習成果、回饋表等文件資料,輔以教學者的教學反思日誌及觀課教師的教學觀察表,利用三角檢核法來檢證資料,將所有資料呈現內容進一步分析討論形成研究結論,以提供未來相關教學內容之設計,以及教學現場操作之參考,更進一步為過去探討相對少的情意領域之教學貢獻更多相關研究。研究結果發現,學生經過一學期課程學習後,在108課綱普通高中社會領域綱要態度與價值構面中的三大項目:「敏覺關懷」、「同理尊重」、「省思珍視」等學習表現,有超過一半的學生達到本研究訂定之各項情意目標。其中,達到「同理尊重」的學生比例最高,其次是「省思珍視」與「敏覺關懷」,顯示本研究透過探究與實作的教學方式,有助於多數學生達成情意目標,培養其情意態度。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探索教育活動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生活效能影響之研究
    (2023) 陳怡伶; Chen, Yi-Ling
    隨著體驗教育的發展,關於生活效能的相關文獻也越來越多,從國小、國中、大學生都有,但對於一些特殊族群,如邊緣青少年、原住民、身心障礙者較少,且根據研究,在動態課程時,學生能出現較正向的行為表現,且具有挑戰性的活動會製造壓力、興奮,進而激勵學生投入學習。研究者為國中資源班教師,在教學現場中發現學習障礙生除了在學業方面面臨困難外,也在學習、人際、生活產生問題,影響個人的生活效能。因此,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探索教育活動對六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生活效能影響,以行動研究法作為主要研究方法,輔以質化及量化並行之方式進行研究,透過訪談內容、觀察筆記與錄影紀錄、活動反思學習單、課堂課程紀錄及生活效能量表前後測結果探討其中歷程之變化。在行動研究的歷程中,透過與協同教師、專家對話討論,持續修正行動研究的計畫與執行。本研究的研究結果如下:一、 學習障礙學生,參與探索教育活動後,在生活效能(時間管理、情緒控制、成就動機、社交領導、自信心、主動積極)上皆提升。二、 探索教育活動影響學習障礙學生生活效能的機轉因素分為五大類,包含引導員、團體、環境、課程、個人。本研究依據研究結論,提出針對學障生參與探索活動之實務應用、機轉要素與後續研究之建議,以作為提升學習障礙學生生活效能,及後續在特殊教育領域運用之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探討高中學生對數學學習以及解決數學問題中使用計算機的觀點
    (2021) 陳怡伶; Chen, Yi-Ling
    臺灣長期以來一直強調快速流暢的手算能力,繁雜的數學運算過程,以及各式各樣的三角函數值、對數值或是查表的方法,新課綱首次規定在中學階段數學課的教與學中使用計算機,許多教師和專家對此政策仍表示懷疑。傾聽學生意見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之關鍵,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學生對數學學習中使用計算機的觀點,以及在解決指對數問題歷程中使用計算機的情形。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來蒐集資料,研究問卷包含觀點與認知兩份問卷:觀點問卷為封閉式、認知問卷則包含開放式與封閉式。與觀點相關的研究使用開放式問題對200位高中生進行質性的前導研究,透過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內容分析和文獻探討,獲得計算機融入在數學學習中的面向與其中問項,以探討高中學生對數學學習中使用計算機的觀點,觀點問卷的樣本為470位高一學生。認知問卷中開放式問題採用學測指對數試題改編,請學生在可以使用計算機的前提下試著自行解題,也同時提供一種使用計算機的解題方式讓學生閱讀、判斷,藉此分析高中學生在解決指對數問題歷程中,使用計算機的情形,包含何時使用以及如何使用,認知問卷的樣本為218位高一學生。研究結果顯示: 高中學生的觀點中認為計算機在數學教育的功能中計算過程與結果的認同度最高,對於長期以考試為導向的臺灣學生而言計算過程與結果的需求是最為迫切的,其次為能感受到數學價值,以及藉由計算機進行實驗並培養數感。 高中學生的觀點中認為教師使用計算機進行教學時,最應注意的是教學方法與過程是否有提供充足時間實際練習以及教材中練習題的數據設計與安排,其次為應注意數學知能中概念的重要性、科技使用的講解過程與各步驟間的串聯以及如何利用計算機探索活動發展概念或運算。 高中學生的觀點中認為若考試能使用計算機,最應注意的是考場須有避免作弊措施以及考試內容須維持良好鑑別度,其次為考場須提供一致的計算機、題本須提供特殊按法與使用說明、考試內容的設計是否恰當,且多數學生會擔心考試時使用計算機帶來的突發狀況,而超過70%的學生們也認同考試應該開放使用計算機。 在指對數純數學題有作答的學生中,有超過60%的學生選擇使用計算機,在各解題步驟中使用計算機的情形以算出指數值的人數最多,值得注意的是學生並非任何數據都使用計算機,而是能掌握合適的時機使用。在數學過程使用性中,就看得懂提供計算機使用解法的學生來說勾選使用計算機的情形所牽涉的數學過程使用性以「驗證」的比例最高,大致上能看懂與看不太懂的學生勾選「啟動」比例最高,整體學生勾選「促進思考」比例最低。此題中認同計算機幫助性的比例有60%,必要性則有68%。在指對數情境題題目2(1)有作答的學生中,有超過90%的學生選擇使用計算機,在各解題步驟中使用計算機的情形以算出對數值與代入算式的人數最多,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題目只要求計算全距,但仍有學生使用不只兩組數據以協助推理與判斷。在數學過程使用性中,就看得懂提供計算機使用解法的學生來說勾選使用計算機的情形所牽涉的數學過程使用性以「推理」比例最高,就大致上能看懂的學生來說勾選「啟動」比例最高,此兩種學生勾選「促進思考」比例皆最低,看不太懂的學生勾選「啟動」、「引發數感」、「意識誤差-只需取較少位數」的比例最高,「意識誤差-需取較多位數」比例最低。此題中認同計算機幫助性的比例超過83%、必要性則超過90%。。在指對數情境題題目2(2)有作答的學生中,學生選取的數字最多皆為9、19、29、39、49等以尾數為9的數字,大多數學生是採用直接代數字計算,透過選取五個數字直接進行實驗,學生提及計算機在數學解題時的數學過程使用性主要有啟動、實驗、推理、促進思考、引發數感、意識誤差等。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社會教育及女英豪楊蔚齡
    (社教雙月刊雜誌社, 1999-02-??) 陳怡伶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精神復健機構的評鑑制度與專業實踐:建制民族誌之分析
    (2011) 陳怡伶; Yi-Ling, Chen
    本研究旨在探究精神復健人員在權力體制規範之下的工作樣貌,並嘗試分析評鑑制度與實際工作經驗之間的斷裂經驗,發掘體制背後的意識型態是如何運作,以及精神復健人員在實務工作中所展現的工作樣貌及對專業的實踐。 透過建制民族誌作為探索問題的角度,以國家透過評鑑制度與精神復健機構、精神復健人員和精神障礙者之間所形成的權力結構作為研究場域,並訪談五位精神復健機構資深的管理者或專業人員,藉由對在地經驗的描述,理解精神復健機構如何回應評鑑制度的要求,以及法規、文本對精神復健工作的擠壓,並沿著評鑑制度建制的脈絡描繪出精神復健體系的權力運作。研究發現如下: 一、精神復健的專業在建制化過程中,延續了精神醫療的意識型態,國家運用評鑑制度管控精神復健機構的服務品質,設置辦法、評鑑基準和評鑑委員帶有醫療比社區更專業的邏輯,進而對機構進行審視並達到管控的目的,評鑑的結果主導著健保給付資源的分配。 二、機構為因應評鑑制度生產各式的文本紀錄以佐證服務績效,機構運用各種工作知識滿足了國家的要求,但機構服務的主體—精神障礙者,卻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被消費,上下權力來回拉扯的結果,犧牲精神障礙者的需求和主體性。 三、復元的觀點帶給精神復健人員重新詮釋專業的機會。在精神復健發展的歷程中,精神復健的工作人員應擺脫醫療觀點和評鑑的限制,適時的丟掉專業的角色,又該在什麼時候穿上專業的外衣,從精障者的生活中去了解其能力及限制,以精神障礙者的本質做為主體,看見的是個人的發展,而不再只是著重在病情控制與管理,並以社區為基礎並貼近精神障礙者的生活,充分展現精神復健工作的多元樣貌。 建議未來評鑑制度應將服務品質回歸到精障者的需求,並理解精神復健人員在地性經驗,考量精神復健機構在社區化的多元樣貌,使評鑑制度更加完善。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約翰克理蘭《歡場女子回憶錄》中的婚姻與娼妓
    (2010) 陳怡伶; Chen Iling
    本文探討約翰克理蘭《歡場女子回憶錄》中對娼妓的刻畫及其歷史背景。筆者首先研究十八世紀倫敦娼妓的工作情況及當時正在轉變中的妓女形象。接著,文中將分析克理蘭如何挪用當時社會改革者的妓女論述及浪蕩者的哲學來形塑小說中既善良又淫蕩的妓女。最後,筆者試圖以小說中女主角妓女及已婚婦女的身份來批判當時興起的伴侶式婚姻 (companionate marriage)。小說中對男性掌控女性肉體的描述一再強化,其實是彰顯了現實社會中兩性的不平等。此外,由於克理蘭將布爾喬亞的道德觀夾雜在他的對妓女的情色描寫中,兩相衝突的意識型態除了批判彼此對性別角色的論述,也揭露了女性在被視為丈夫的伴侶及慈愛母親的同時,也喪失了個人主體性。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職家衝突、職場友誼對幸福感與敬業貢獻度之影響—以組織氣候為調節變項
    (2013) 陳怡伶; Chen, Yi-Ling
    在面臨全球化與資訊科技發達等競爭激烈環境中,企業欲維持優良的核心競爭能力,良好的服務是企業關鍵優勢之一。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客戶對金融商品信心直直低落,為了提升客戶需求與在金融市場中擁有一片天地,持續創造良好服務滿足顧客才能維持金融產業公司的生存。而廣大的金融產業背後,是許多的金融員工來支撐,因此員工工作上敬業的態度必然為金融業競爭的實力,研究亦證實,優良工作態度讓員工有更良好的工作結果。本研究旨在探討職家衝突、職場友誼、幸福感與敬業貢獻度之間的關聯性,並以幸福感為中介變項,組織氣候為調節變項,分析組織氣候在幸福感與敬業貢獻度之間是否具有調節效果。而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十家金融產業公司各部門員工,使用便利抽樣方式運用Google電子問卷及E-mail網路問卷、紙本郵寄及委託人力等各種方式來發放問卷,共回收414個有效樣本。 本研究經由資料實證分析,研究結果顯示:(1)職家衝突對敬業貢獻度具有負向影響。(2)職場友誼對敬業貢獻度具有正向影響(3)幸福感對職家衝突、職場友誼與敬業貢獻度具有中介效果。從研究結果希望能夠提供金融產業主管在實務上運用時參考。若主管能有效提升員工職場友誼,進而激勵員工幸福感,便能使組織員工的敬業貢獻度大幅度的提升。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臺灣高齡者家中飼養寵物狀態、遛狗行為與休閒身體活動之研究
    (2018) 陳怡伶; Chen, Yi-Ling
    全球高齡人口不斷攀升,高齡者的健康促進及慢性疾病預防已成為世界各國所關心的重要議題,而遛狗行為被認為是可以促進高齡者維持日常身體活動量的有效策略之一。對於臺灣高齡者家中飼養寵物狀態、遛狗行為與其休閒身體活動之關聯性探討有其必要性。本研究擬定之研究目的為 (1) 瞭解臺灣高齡者個人背景因素與家中飼養寵物狀態、遛狗行為、休閒身體活動之現況。(2) 瞭解臺灣高齡者個人背景因素與家中飼養寵物狀態、遛狗行為、休閒身體活動之關聯性。(3) 瞭解臺灣高齡者家中飼養寵物狀態、遛狗行為與休閒身體活動之關聯性。 本研究針對臺灣地區65歲以上高齡者利用分層隨機抽樣進行電話訪問調查,回收之有效樣本為1,074位高齡者,資料以IBM SPSS 22.0進行分析,統計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二元邏輯斯迴歸及克-瓦二氏檢定(Kruskall-Wallis test)考驗。 研究結果發現,(1) 「居住狀態」與「是否飼養寵物」統計上顯著相關;居住狀態為獨居的高齡者較易飼養寵物。(2) 「居住地區」與「是否養狗」統計上顯著相關;居住在南部地區的高齡者較易養狗。 (3)「居住地區」與「遛狗行為」統計上顯著相關;居住在南部地區的高齡者較易有養狗但沒遛狗。 (4)「年齡」、「居住地區」、「工作狀態」、「教育程度」4個變項與休閒身體活動統計上顯著相關;年齡「65-74歲」、居住地區為「東部及外島地區」、工作狀態為「無全職工作(不固定或兼差)」、教育程度為「國(初)中」、「高中職及大學(專)、研究所(含)以上」的高齡者,較容易每週多於150分鐘休閒身體活動。 (5) 在遛狗行為與休閒身體活動方面,結果顯示不同遛狗行為的高齡者其在每週休閒身體活動的走路時間有顯著不同。 本研究之結果可提供公部門規劃及推動高齡者身體活動相關政策之參考,達到我國高齡者健康促進之目的。建議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探討不同居住地區中有養狗卻沒有遛狗者之原因,並發展促進有養狗但沒遛狗者以遛狗作為促進休閒身體活動之策略。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英語創造性教學方案」對國小低年級不同族群學生的英語學科能力與創造力之影響
    (2013) 陳怡伶; Chen Yi-Ling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發展一套適合國小低年級學童之「英語創造性教學方案」,探討此方案對國小低年級不同族群學生的英語學科能力、英語學習動機及創造力之影響。本研究採用「準實驗設計」中的不等組前後測設計,以新北市兩所國小低年級共252名學生為研究對象,A學校為實驗組,進行「英語創造性教學方案」,而B學校135位學生為對照組,接受「英語一般性教學」,兩組皆為期八週,每週兩節,共16節課。 本研究以「國小英語學科成就測驗」、「國小英語學習動機量表」及「陶倫斯創造思考測驗圖形版」為量化工具,所得資料以二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統計處理,並分析「課程回饋表」、「教師教學省思札記」、學習單以及學生作品等質化資料,以了解本研究方案介入的效果。主要發現為(一)在英語學科能力方面,有教學方法的主要效果,即接受「英語創造性教學方案」的學生的英語學科能力表現,相較接受「英語一般性教學方案」的學生有顯著提升。不過,並未有族群的主要效果,及教學方法與族群交互作用效果;(二)在英語學習動機方面,結果有部份支持教學方法的主要效果,即接受「英語創造性教學方案」的學生的認知動機表現,相較接受「英語一般性教學方案」的學生有顯著提升,不過,行為與情感動機表現則未有顯著差異。此外,也未有族群的主要效果,及教學方法與族群交互作用效果;(三)在創造力方面,結果有部份支持教學方法的主要效果,即接受「英語創造性教學方案」的學生的獨創力與精密力表現,相較接受「英語一般性教學方案」的學生有顯著提升,不過,流暢力、標題或開放力表現則未有顯著差異。此外,也未有族群的主要效果,及教學方法與族群交互作用效果。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提出未來教育和輔導以及研究上的具體建議,以做為後續教育實務及未來研究的參考。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