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陳佳伶"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國中教育實務工作者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觀點(2010) 陳佳伶; CHEN CHIA LING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到底對教育第一線的教育實務工作者意義為何?希望藉由本研究從教師專業及教師文化的多重面向分析教育實務工作者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認知,並以深度訪談的方式,了解基層教師們內心深處的心聲或多樣性的看法。 本研究目的有以下兩點: 一、探究教師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計劃」之看法與建議。 二、瞭解「教育部補助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計畫」對教師教學成效提昇與教師專業成長的影響。 本研究就教師對評鑑計劃的看法與對此計劃的期待,提出以下三點結論: ㄧ、全面溝通的重要,正確評估敎與學的實際需要,讓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計劃的實施有良好的溝通平台。 二、政策透明與公開,政策的制定應廣納教育實務工作者的聲音或想法,縮小計畫訂定與實質參與者間看法的落差。 三、教師的信念影響評鑑計畫的實施,面對教師的聲音,應採漸進的方式,深入了解教師的疑慮與困難,達成評鑑計劃推行的共識,評鑑計畫才能走得又穩又遠又具成效。 本研究根據相關理論探討、研究發現與結論,提出若干建議,作為教育當局或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推動單位、教師本身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Item 從余光中和張愛玲的譯作看英美散文中譯的風格(2024) 陳佳伶; Chen, Chia-lingJean Boase-Beier(2020)在其著作《翻譯與風格》(Translation and Style)中提出,「文學翻譯可以視為風格的翻譯」,風格能展現作者的觀點、信念和對世界的認識,使意義的傳達更完整,對於文學的閱讀和理解,以及翻譯達到功能完備都極為關鍵。語言是表達風格的元素,是風格賴以成形的媒介,Boase-Beier(2020)提出採用上世紀末以來發展的認知文體學(Cognitive Stylistics)和關聯理論(Relevance Theory)概念探討原作風格,以及譯者的選擇在譯本上的呈現模式,以解釋如何傳達翻譯風格。本研究基於上述相關理論概念,透過文本語言分析,了解作者使用特定語言或表達方式的習慣所具有的認知基礎以及文學上的意義和功能,以更精準地判別原作風格是否適切地被理解、詮釋和翻譯,進而相對於作者和譯者的寫作風格,更客觀地評斷譯文的品質。本研究第一章緒論簡介以翻譯風格作為研究主題的目的和方法。第二章以中西方文論、散文風格寫作及研究理論為根據,歸納出風格的「言、情、意」三要素,深入風格的內涵,並且從翻譯理論探討語言與風格的關聯,讓翻譯評論落實於語言層面。第三章綜述翻譯評論的原則與方法,並提出脈絡化的「言、情、意」翻譯風格評論架構。第四、五章檢視余光中的創作和翻譯論,及張愛玲的創作論,以認知文體學和關聯理論剖析余光中與張愛玲的寫作風格與其散文翻譯風格的關聯,並論譯者的主體性。第六章以余、張兩人翻譯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中篇小說,作為翻譯風格比較評論的實例。本研究期能以「言、情、意」翻譯風格評論模式,取代傳統信、達、雅的評論原則,以及歸化/異化二元模式的批評語彙,豐富翻譯批評的方式,為翻譯風格評論開啟新的篇章。Item 李斯特四首鋼琴改編曲之分析與詮釋(2018) 陳佳伶; Chen, Chia-Ling身為作曲家兼演奏家的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為了因應巡迴演奏工作中大量的曲目需求,將眾多著名的樂曲改編,使得許多重要的曲目得以重新展現於世人眼前,後代學者認為其對改編曲之創作有莫大的貢獻。在改編技法方面,李斯特除了將原曲完整地移植到鋼琴上外,並擷取原曲中的片段加以發展,添加不少繁複的鋼琴演奏技巧,使全曲保有原曲的輪廓與內涵外亦能呈現全新的樣貌。 研究者先介紹李斯特的音樂養成背景,及十九世紀鋼琴改編曲之分類,參考文獻中對李斯特改編曲之分類,分為藝術歌曲改編曲、器樂獨奏改編曲、歌劇改編曲及管弦樂改編曲四大類,並就上述四類分別挑選出《奉獻》(Widmung)、《帕格尼尼大練習曲—獵歌》(La Chasse)、《弄臣音樂會模擬曲》(Concert Paraphrase of Rigoletto)及《骷髏之舞》(Danse Macabre)四曲加以分析與詮釋,以期更了解李斯特改編曲之特色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