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鄭靜宜"
Now showing 1 - 5 of 5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國小兒童的外觀管理、自我概念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2021) 陳昀暄; Chen, Yun-Hsuan本研究主要是在了解國小二年級兒童的外觀管理、自我概念與幸福感三者之間的關係。主要目的有:(一)探究穿著打扮與孩童的行為、情緒之間的關聯,以及孩童是否能主動透過呈現自己的外觀來表達自己,(二)探究孩子對自己認識與自己主觀的幸福感有無相關。藉以幫助孩子的照顧者及教師了解孩童的穿著興趣是否潛在影響孩子的心情及對自己的看法。本研究以問卷調查的方式,以「國小二年級自我概念量表」、「國小二年級幸福量表」和研究者自編之「兒童外觀管理量表」為主要測量工具。以新北市某所國小的二年級學童為施測對象,有效樣本共219份。在資料處理方面,針對相關資料進行描述統計、因素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與多元迴歸的統計方法進行分析。主要發現如下:一、國小二年級女生透過外觀管理表達自己的情況比二年級男生來得高。二、國小二年級兒童外觀管理與幸福感呈現正相關。三、國小二年級兒童的外觀管理與自我概念呈現顯著正相關。四、自我概念越高的國小二年級兒童,所感受到的幸福感越高。五、國小二年級兒童的自我概念在外觀管理與幸福感之間有部分中介效果。所有研究資料進行分析及整理後,將提供大眾媒體省思對於美的價值傳播與兒童服飾應該更豐富多元,並以兒童為考量。教育上應重視個體的外觀、身體對自身的影響,除了倡導以正確價值觀來認識自己的身體以外,還必須教導兒童透過外觀管理以了解自我、洞察情緒、身心健康及人際交往,進而能引導兒童正向地透過服飾來表達自我,在人際、同儕之間的溝通能更加順利。Item 學習障礙兒童對華語捲舌音特徵的聽知覺辨識(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1-07-??) 鄭靜宜; Jing-Yi Jeng華語中有三對捲舌音對比。在聲學方面,捲舌音對比的不同主要在於噪音頻譜型態的差異,學習障礙兒童對於捲舌音對比聽覺區辨是否異於一般兒童?本研究目的在比較學習障礙兒童和一般學童對於華語捲舌音特徵的聽知覺辨識,並探討和捲舌音判斷有關的聲學頻譜參數。共計有六十位兒童參與聽覺實驗,兒童的年齡範圍分佈由九歲到十二歲,其中三十位兒童具有學習障礙,三十位無學習障礙兒童為控制組。在第一項作業中兒童需判斷所聽到的華語單音節是否為捲舌音,在第二項作業中判斷雙音節詞中的第一音節是否為捲舌音。結果顯示無論是對單音節詞或是雙音節詞語音刺激,學習障礙兒童的捲舌判斷正確率皆顯著低於一般兒童,尤其對不捲舌語音刺激的誤判率較高。根據兒童捲舌判斷的反應分析刺激項噪音之聲學頻譜動差參數,發現學障組在四個動差參數上皆有對比性減弱的趨勢,顯示學障兒童對於語音噪音段能量的頻譜型態辨識能力較弱。多元迴歸分析的結果顯示控制組的反應在頻譜重心頻率(M1)變項上具有最大的解釋量,而在學障組也是以M1有最大的解釋量,但解釋量的大小卻遠不及控制組。由於捲舌音對比在聲學上主要的差異是噪音位在頻譜頻帶的分布型態,推論學障兒童在聽知覺上較無法掌握語音中噪音頻譜的頻率重心特徵。Item 學習障礙兒童對華語捲舌音特徵的聽知覺辨識(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1-07-??) 鄭靜宜; Jing-Yi Jeng華語中有三對捲舌音對比。在聲學方面,捲舌音對比的不同主要在於噪音頻譜型態的差異,學習障礙兒童對於捲舌音對比聽覺區辨是否異於一般兒童?本研究目的在比較學習障礙兒童和一般學童對於華語捲舌音特徵的聽知覺辨識,並探討和捲舌音判斷有關的聲學頻譜參數。共計有六十位兒童參與聽覺實驗,兒童的年齡範圍分佈由九歲到十二歲,其中三十位兒童具有學習障礙,三十位無學習障礙兒童為控制組。在第一項作業中兒童需判斷所聽到的華語單音節是否為捲舌音,在第二項作業中判斷雙音節詞中的第一音節是否為捲舌音。結果顯示無論是對單音節詞或是雙音節詞語音刺激,學習障礙兒童的捲舌判斷正確率皆顯著低於一般兒童,尤其對不捲舌語音刺激的誤判率較高。根據兒童捲舌判斷的反應分析刺激項噪音之聲學頻譜動差參數,發現學障組在四個動差參數上皆有對比性減弱的趨勢,顯示學障兒童對於語音噪音段能量的頻譜型態辨識能力較弱。多元迴歸分析的結果顯示控制組的反應在頻譜重心頻率(M1)變項上具有最大的解釋量,而在學障組也是以M1有最大的解釋量,但解釋量的大小卻遠不及控制組。由於捲舌音對比在聲學上主要的差異是噪音位在頻譜頻帶的分布型態,推論學障兒童在聽知覺上較無法掌握語音中噪音頻譜的頻率重心特徵。Item 學習障礙兒童對華語捲舌音特徵的聽知覺辨識(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1-07-??) 鄭靜宜; Jing-Yi Jeng華語中有三對捲舌音對比。在聲學方面,捲舌音對比的不同主要在於噪音頻譜型態的差異,學習障礙兒童對於捲舌音對比聽覺區辨是否異於一般兒童?本研究目的在比較學習障礙兒童和一般學童對於華語捲舌音特徵的聽知覺辨識,並探討和捲舌音判斷有關的聲學頻譜參數。共計有六十位兒童參與聽覺實驗,兒童的年齡範圍分佈由九歲到十二歲,其中三十位兒童具有學習障礙,三十位無學習障礙兒童為控制組。在第一項作業中兒童需判斷所聽到的華語單音節是否為捲舌音,在第二項作業中判斷雙音節詞中的第一音節是否為捲舌音。結果顯示無論是對單音節詞或是雙音節詞語音刺激,學習障礙兒童的捲舌判斷正確率皆顯著低於一般兒童,尤其對不捲舌語音刺激的誤判率較高。根據兒童捲舌判斷的反應分析刺激項噪音之聲學頻譜動差參數,發現學障組在四個動差參數上皆有對比性減弱的趨勢,顯示學障兒童對於語音噪音段能量的頻譜型態辨識能力較弱。多元迴歸分析的結果顯示控制組的反應在頻譜重心頻率(M1)變項上具有最大的解釋量,而在學障組也是以M1有最大的解釋量,但解釋量的大小卻遠不及控制組。由於捲舌音對比在聲學上主要的差異是噪音位在頻譜頻帶的分布型態,推論學障兒童在聽知覺上較無法掌握語音中噪音頻譜的頻率重心特徵。Item 語音異常兒童的語音區辨及聲學調整對其聽知覺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6-11-??) 鄭靜宜; Jing-yi Jeng語音異常(speech sound disorders, SSD)兒童常有語音區辨困難,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SSD 兒童的語音對比區辨及調整聲學線索對語音區辨的影響。本研究有102 位參與者,包括31 位六足歲的SSD 兒童和31 位年齡、性別配對無SSD 的兒童為控制組;另有40 位正常成人為控制組,作為和兒童聽辨表現比較的基礎。實驗一的刺激材料是52 對具最小音素對比的華語單音節音,含13 類語音對比。實驗二的材料是將實驗一的刺激用聲學再合成調整聲學特徵性,比較聲學調整對三組聽者區辨的影響。聲學調整方式是在摩擦噪音強度、共振峰轉折帶、VOT(voice onset time)、噪音遮蔽和梅爾倒頻(MFCC)濾波等方面做強化或減弱對比的調整。結果發現SSD 兒童的語音區辨正確率顯著低於兒童控制組,兩個兒童組的區辨正確率皆顯著低於成人組;三組反應時間(RT) 亦達顯著差異,SSD 兒童組RT 顯著慢於兒童控制組和成人組,成人組RT 最短。在實驗二無論是正確率或RT,三組聽者對於強化類刺激的反應皆顯著優於減弱類刺激。SSD組對於強化類刺激,RT 顯著較快於實驗一的原始刺激,顯現增益效果,但在正確率未見提升效果;對於減弱類刺激和實驗一原始刺激相較則有顯著降低效果。語音區辨的正確率和RT 各與兒童構音測驗分數呈中度相關(r = .50,r = -.64,p < .001)。可知六歲兒童的語音區辨,無論在正確率和RT 皆不及成人,對於一些較難的語音對比區辨習得應是在六歲之後;SSD 兒童語音區辨能力較一般兒童為弱。由於聽知覺發展在學習「說」之前,推論語音區辨的困難可能是造成兒童SSD 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