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鄭垂莊"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初級佛教華語教材規畫設計(2007) 鄭垂莊華語文教學領域在越南起源於公元119年。Minh tranh(1958)在《越南史略初稿》一書中所描述「從602年到906年佛教、道教與儒教同時在我國(越南)傳播。儘管佛、儒、道是三個不同的教,但是當他們傳到我國時,三教的思想就融合唯一,很難劃清他們的界線。漢字是傳播三教的工具。」於11世紀越南建立科舉制度,華語教學成為國學;漢字成為越南正式文字(于維雅,2002)。至19世紀末葉拉丁文字進入學校漸漸代替了漢字,華語教學因此日愈走向下坡,直到1990年因由政府改善政策,歡迎國外各行各業人士進入投資,交流文化。其中,大陸、台灣人士紛紛到越南開工廠、投資貿易等,越南朝野人士也紛紛去學華語,華語文教學在越南得以復甦與蓬勃。 越南佛教的僧侶為了研讀佛經、翻譯經書、弘揚佛法、教育僧眾,於1980年佛教得到越南政府的承諾之後,成立越南佛教教會,從南到北共36個省市陸陸續續開設初、中、大學佛學院,各所佛學院從初級、中級至大學的學習制度,均必修閱讀、翻譯佛經之元文(漢字)的課 。就初級和中級來說,每一學期必修中文課比率佔三分之一。升到大學時,每一學期必修中文課比率佔三分之二。甚至,於大三、大四還要修華語課。異言之,華語文教學也正式進入各所大學佛學院,成為一門必修的課。 越南佛學院將華語傳授給學僧,採用兩種讀音。一者,採用漢越音來閱讀與翻譯佛經。二者,以華語語音作為第二語言來實教學僧練習聽說華語能力。準此方法來看,越南佛學院將佛法知識、華語閱讀能力與華語溝通能力分開來教。先給學僧佛法知識、訓練華語讀寫能力,之後才操練溝通能力。這種教學方法實在效果不良,所以教師和學僧都期望在佛教華語教學領域能將佛法知識與語言(華語)學融合的新編教材。這樣,學僧一方面能學到佛法知識,另一方面能訓練語言(華語)聽、說、讀、寫能力。使他們完畢四年大學的時間後,就有能力可以承擔四個任務: 1.與華人交往(大陸、台灣)能有良好的溝通。 2.能讀懂佛經。 3.能用中文寫作與翻譯佛經。 4.能從事佛教華語教學與教材編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