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鄧敦平"
Now showing 1 - 20 of 30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以射頻磁控濺鍍法製備二氧化鈦光觸媒玻璃之製程參數與特性研究(2011) 葉雲友; Yun-Yu Yeh本研究以射頻磁控濺鍍法(RF magnetron sputtering),使用高純度金屬鈦為 靶材,利用一階氧化製程且不另外加熱方式將二氧化鈦(Titania, TiO2)薄膜直 接沉積於玻璃基材上,成功製作出TiO2 光觸媒玻璃。藉由氣氛比例、氣體流量 與沉積時間之參數改變,探討實驗參數對TiO2 薄膜結構與特性的影響。利用XRD、 HR-FESEM、AFM 等儀器進行量測並分析製程參數 與薄膜特性關係,篩選出較 佳的鍍膜參數,作為後續光催化特性實驗的樣本。接著利用光譜儀配合亞甲基藍 污染物與接觸角量測儀進行鍍膜玻璃之光學、親疏水與光催化降解污染物的特性 量測,相關特性實驗結果配合第一次篩選出的鍍膜參數,即可決定最佳鍍膜參數, 提供後續鍍膜玻璃對於太陽能電池輸出性能影響之研究使用。實驗結果顯示,鍍 膜玻璃在紫/紅外線波段的穿透值有明顯下降,顯示鍍膜具有抗紫/紅外線的性能。 在水滴接觸角量測方面,證明製備的二氧化鈦薄膜具光致超親水特性,接觸角最 佳可達3.58 度。在光催化降解亞甲基藍實驗方面,最佳樣本的亞甲基藍降解率 可提昇至對照組的4 倍。最後在鍍膜玻璃對於太陽能電池輸出性能影響方面,鍍 膜玻璃可降低太陽能電池表面溫度與提升太陽能電池的輸出性能。未來將利用此 最佳薄膜製程參數,能夠應用於製造小範圍且具極高實用性的相關產品。Item 以旋鍍法製備二氧化鈦薄膜及特性研究(2015) 蔡純芳; TSAI, CHUN-FANG本研究使用溶膠-凝膠法製備以過氧鈦酸(Peroxotitanic, PTA)為基底的二氧化鈦 (Titania, TiO2)光觸媒材料 ,並使用二階製程法調配不同濃度的PTA鍍液,以旋轉塗佈法成膜至玻璃試片上,經高溫燒結後形成 TiO2薄膜。藉由濃度比例、旋鍍次數與燒結溫度的參數調變,探討實驗參數對 TiO2薄膜結構與特性的影響。利用XRD、FESEM、UV/VIS/NIR光譜儀等精密儀器進行量測並分析製程參數與薄膜特性的關係,篩選出較佳實驗參數,作進一步光催化特性研究。針對篩選結果進行光催化水接觸角及亞甲基藍降解實驗,配合光譜儀作定量分析 ,探討鍍膜試片之光學、親疏水性與光催化降解汙染物特性。實驗結果顯示,本研究成功製備出具光催化性銳鈦礦相之 TiO2薄膜,薄膜品質平整無龜裂且結晶性良好,隨著鍍膜次數及燒結溫度增加,結晶顆粒變大且更緻密。由薄膜之光學特性顯示,具有較空白玻璃為低的穿透率與高反射特性,於紫外線波段之最低相對穿透比值達0.35,平均反射率為20%以上,適合應用在節能玻璃材料。光催化實驗方面,證實本研究之 TiO2薄膜具備光致親水特性及光催化降解汙染物能力,最佳接觸角可達18.48度,扣除亞甲基藍本身光解率後,薄膜之最佳降解率為25.2%。未來將利用此材料之最佳參數,應用於節能玻璃或太陽能電池等高平整性相關產品。Item 以超音波輔助浸鍍法製備TiO2薄膜與光觸媒改質特性之研究(2015) 方彥博; Fang, Yan-Bo本研究以超音波輔助浸鍍法(ultrasonic–assisted dip coating)在玻璃基材上製備二氧化鈦(titanium dioxide, TiO2)薄膜。利用光譜儀、XRD、HR-FESEM等儀器進行量測並分析鍍液濃度、浸鍍次數與退火溫度等製程參數對於薄膜結構與特性的影響。接著利用接觸角量測儀以照光前後接觸角度變化量去篩選出最佳製程參數以作為後續光觸媒改質實驗的樣本。最後被選出的最佳製程參數樣本以硝酸鋰、硝酸鈉與硝酸鉀進行改質,並在不同照光波長之下進行甲基藍光催化降解實驗以評估改質TiO2薄膜的光觸媒性能。實驗結果顯示,退火溫度400°C以上即可成功製備具有銳鈦礦結構之TiO2薄膜。TiO2薄膜的光譜紅位移現象隨著浸鍍次數增加而增強。經由硝酸鋰、硝酸鈉改質試片於紫外光波長照射之後,其接觸角最佳可達8.04°,且改質後試片以可見光波長照射後仍可產生光催化反應並縮短能隙。改質試片於紫外光與可見光照射下均可提升光催化降解甲基藍的能力,其中以硝酸鋰改質具有最佳的效果。經硝酸鋰改質於紫外光與可見光照射下對甲基藍降解效能分別可提升15.88%與9.19%。Item 以電漿電弧法製造奈米流體設備之研發(2010) 白峰毅; Feng-Yi Pai本研究係研發一套奈米流體製備系統,藉由過去文獻與研究的資料收集進而改良設計,從備料、加工、組銲、系統架設、實驗測試、奈米微粒分析等多個步驟組成,以氣凝合成法來製備石墨/水奈米流體(graphite/water na- nofluid),選用能量高且能對各種金屬材料加熱蒸發之電漿電弧為加熱源,將所蒸發氣化之奈米微粒收集到流體收集器中,形成石墨/水奈米流體以防奈米微粒因高溫而團簇或凝聚成較大尺寸,在實驗過程中利用參數的設計,如電流高低、流體收集器型式,試圖找出最佳製程參數,來獲得最小及均一粒徑的奈米微粒。 實驗過程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以固定的電流參數,測試三種不同型式之收集形態,以SEM、EDS做初步分析,判斷何種型式可得最佳奈米微粒尺度,結果得知以加裝濾網之收集形式為最佳;第二階段為設計一最佳流體收集容器,並降低其流體溫度在0至-2℃,以兩組不同電流參數配合電漿電弧銲機之脈衝(pulse)功能,將所收集之石墨/水奈米流體經超音波震盪器震盪後,再以SEM、EDS、粒徑分析儀等儀器分析,以達最佳石墨/水奈米流體製程。 經分析結果得知電流參數為70A時平均粒徑在547nm,等電點(I.E.P)為-24.4mV,電流參數為80A時平均粒徑在284nm,等電點為-21.2mV。最後對石墨/水奈米流體作熱阻試驗,發現參數80A在水溫50℃時,熱阻下降率可達20%。Item 以電漿電弧製備奈米碳流體之最佳化研究(2013) 朱國威; CHU,KUO-WEI摘要 本研究使用電漿電弧設備以氣凝法生產碳奈米流體。碳奈米流體生產的方式是以電漿電弧加熱石墨靶材,藉由氬氣將氣化的碳蒸汽凝結並輸送到蒐集槽的水中形成碳奈米流體。在奈米碳的形貌與粒徑方面分別以掃描式電子顯微鏡與穿透式電子顯微鏡分析碳奈米微粒的形貌與一次粒徑,並使用雷射散射粒徑分析儀進行懸浮於水中的碳微粒之二次粒徑量測。接著利用田口式實驗設計法的望小值分析與直交表L9排列找出最具影響的參數因子。以流體密度經驗公式計算出碳奈米流體的濃度的含碳量,再以光譜儀量測碳奈米流體在不同光波長的吸收值,經由比對獲得碳奈米流體濃度與吸收值之間的關係。研究結果顯示,本碳奈米流體製造設備可以成功地製造出粒徑在200~400 nm之間的碳奈米微粒,最佳化粒徑為273 nm。最具影響的製程參數因子為脈衝頻率及電漿氣體流量,最佳值分別為5 Hz與1.5 LPM,貢獻率則分別為48.90 %和13.14 %。在脈衝頻率5 Hz及電漿氣體流量1 LPM下發現所製備出的碳奈米微粒有奈米碳管的存在。在光學吸收值與濃度關係分析中可以發現在900 nm波長時的吸收值與奈米碳流體濃度呈現線性關係。該關係所繪製出的檢量線可用於未來本製造系統在生產碳奈米流體時可進行快速定量分析。Item 使用矛盾式問題情境來增進技職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 2000-08-??) 陳明堂; 許育彰; 鄧敦平Item 單一整合型計畫-建構節能減碳實作體驗課程研究( I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1-07-31) 徐昊杲; 馮丹白; 林炎旦; 鄧敦平本計畫旨在編製節能減碳實作體驗課程教材、研發可操作式再生能源教學教具/實驗 模組,並且將所研發之教材及教具數位化,彙整入節能減碳教育網,完成兼具實物與虛 擬並存的教學材料,讓學習者可以線上學習、線上組裝教具,並藉由動手組裝過程瞭解 不同影響因素所呈現的結果。本計畫也將辦理師資培訓營,培訓大專院校學生成為能源 種子教師。接著再由研究團隊帶領所培訓的能源種子教師,一起規劃、辦理給國小學生 參加的節能減碳實作體驗營,以提高國小學生之節能減碳素養,並建立能源相關基礎概 念與能源科技知識。最後,藉由節能減碳教育網與實體教學之結合,加強訊息交流與知 識分享,用來彌補實體教學之不足。 為達成研究目的並增進對研究主題的認識,本研究先針對能源教育相關研究的文獻 加以探討,具體瞭解其內涵,以作為發展教材及教具的基礎,透過專家會議進行確認與 修正,接著藉由師資培訓營與國小學生體驗營進行課程教學,並利用問卷調查法,以平 均數、標準差、單一樣本t 考驗、相依樣本t 考驗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來檢視課程實施 之成效。最後,藉由節能減碳教育網與實體教學之結合,加強訊息交流與知識分享,用 來彌補實體教學之不足。Item 單一整合型計畫-建構節能減碳實作體驗課程研究( II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2-07-31) 徐昊杲; 林炎旦; 鄧敦平; 吳榕騟; 馮丹白Item 氧化鋁奈米流體應用於熱管熱性能研究(2011) 林柏谷; Bo-Gu Lin本研究使用二階合成法搭配水溶性幾丁聚醣分散劑製作出穩定懸浮的Al2O3/water奈米流體作為熱管的工作流體,並針對分散劑添加量對於Al2O3/water奈米流體的分散特性、熱傳導係數與流變等特性進行評估。最後再將最佳分散劑配製參數的Al2O3/water奈米流體實際應用於熱管之中,針對不同濃度、熱管長度、傾斜角、充填量與加熱功率的條件之下,探討各實驗參數對熱管熱性能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在分散劑用量選擇方面,考慮分散特性與熱傳導係數兼顧之下,選擇添加0.2 wt.%的幾丁聚醣作為後續熱管性能實驗的分散劑濃度。在熱管性能實驗方面,當熱管傾斜角度為30°與充填量為20~40%時,會獲得較佳的熱傳性能,並且在加熱功率越高的狀況下更趨於明顯。在熱管長度對於熱性能影響方面,在相同的散熱能力之下,熱管長度越短,熱管內部工作流體輸送速率較快且管壁阻力相對較小,造成熱管無法在冷凝端進行良好的熱交換,故顯示出熱管長度越長時,其單位長度的熱阻越小。在整體效率提升方面,30cm熱管約可提升熱性能18.72%~43.78%,45cm熱管約可提升熱性能13.13%~50.72%,而60cm因本身熱阻較低,故熱性能提升約7.44%~17.67%。研究結果顯示,使用Al2O3/water奈米流體作為熱管的工作流體能比去離子水擁有較佳的熱輸送性能,對於高性能熱管的開發具有相當的潛力。Item 氧化鎢薄膜沉積於ITO玻璃及SKD-11工具鋼上之特性分析研究(2018) 游証鈞; Yu, Cheng-Chun氧化鎢(Tungsten oxide,WO3)薄膜具有化學穩定性及數個過渡相,適當的控制氧化鎢的化學劑量比與組織、結構等,可以有利於提昇薄膜的機械性質,且有研究指出氧化鎢薄膜具抗磨耗特性,在機械工業上具有應用潛力。本研究利用電沉積法來製備氧化鎢薄膜。為了完整探討成長薄膜之製程、特性與應用,本研究首先將進行製程參數探討與特性分析,使用電沈積法分別在氧化銦錫 (ITO) 導電玻璃以及SKD-11工具鋼上沉積氧化鎢薄膜,經由控制沉積時間及熱處理條件獲得不同膜厚、表面粗糙度以及薄膜結晶性等物理特性,以求出薄膜製程的最佳化參數。接著再以SEM、XRD、奈米壓痕機、磨耗試驗機等儀器對薄膜進行表面形貌觀察、結晶分析、接觸角量測、奈米壓痕測試、磨耗實驗等量測分析,並針對薄膜的表面粗糙度、結晶性、硬度、楊氏係數與抗磨耗等特性探討。實驗結果顯示,熱處理溫度為影響氧化鎢薄膜結晶性的主要因素;以ITO為基板沉積的氧化鎢薄膜,在經過350℃退火後開始轉變為結晶相,並在經過500℃以上退火後出現明顯之氧化鎢(200)立方晶特徵峰;而以SKD-11為基板沉積的氧化鎢薄膜,在未經退火及400℃以下的熱處理條件,薄膜呈非晶態;在經過500℃以上的熱處理條件後結晶轉變形成立方晶結構。結晶性則影響了薄膜的表面粗糙度、硬度、楊氏係數等,非晶型態的薄膜表面並未生成明顯的晶粒結構,所以表粗較低,而經過熱處理之薄膜因晶粒逐漸成長而具有較大的表面粗糙度;而經過500℃以上熱處理後,氧化鎢薄膜具有規則排列之晶格結構,所以表面粗糙度反而些許下降;並從奈米壓痕實驗中可得知,經過熱處理後的氧化鎢薄膜,具有較佳的硬度及楊氏係數;而硬度及楊氏係數則會間接影響氧化鎢薄膜的耐磨耗性能,從磨耗實驗數據得知本研究之氧化鎢薄膜與單純母材試片相比,確實具有一定的抗磨耗特性,且其中經過熱處理的薄膜抗磨耗特性更是優於其他參數。綜合以上所述,本研究之電沉積氧化鎢薄膜經過適當的熱處理後,各項性質如硬度、楊氏係數及耐磨耗性等皆會提升。Item 汽車空調機冷媒換裝與性能提升裝置之開發與研究(2022) 謝祥楷; Hsieh, Hsiang-Kai隨著全球環境意識提升與法規的限制,用於汽車空調機的R-134a因為高GWP而必須面臨汰換。本研究採用R-600a與HR-12作為R-134a汽車空調機直接換裝的替代冷媒,以不同充填量之下的相關性能進行比較以決定最佳替代R-134a的冷媒以及充填量。此外,本研究進一步開發蒸發冷卻性能提升裝置去強化汽車空調機冷凝器的散熱能力,以提升汽車空調機的性能與效率。冷媒換裝的研究結果顯示,R-600a在飽和溫度及壓力與現有的R-134a熱力膨脹閥無法匹配會使得送風溫度升高,導致冷氣能力下降而不適合直接替代R-134a。HR-12則是在冷媒充填量247.5g時,其COP、冷氣能力及EER分別比R-134a高22.18%、5.44%以及72.17%。蒸發冷卻性能提升裝置的研究結果顯示,在E1(30℃)條件時,原機本身即可使冷凝器達到足夠的熱交換能力,因此在各個厚度的冷卻板,COP與EER並沒有明顯提升。在E2(35℃)條件時,愈厚的冷卻板因為可吸附之水量較高而能提升冷凝器散熱能力,故裝設THK3(7 cm)的COP與EER分別比原機提升3.58%與6.66%。THK3(7 cm)在E3(40℃)條件下,環境溫度的升高使得蒸發冷卻性能提升裝置的效益進一步地增加,因此COP與EER分別比原機提升7.76%與13.09%。Item 汽車空調系統換裝環保冷媒與運轉性能最佳化評估之研究(2024) 魏義家; Wei, Yi-Jia本研究選擇兩種低全球暖化潛勢(GWP)冷媒(R-152a、R-1234yf)作為R-134a汽車空調系統(MACS)的直接替代品,以R-134a原機充填量75%的 R-152a與110%的 R-1234yf 直接進行冷媒換裝。實驗時的環境溫度與壓縮機轉速均參考中華民國國家標準汽車空調檢驗法CNS 7897 - D3079所訂定之規範,並增設40 ℃與30 ℃的高、低溫室外條件,針對三種冷媒的系統性能指標進行分析與評估。研究結果顯示,在所有測試條件下,MACS使用 R-152a 時的能源效率比(EER)與性能係數(COP)相較於原機皆有顯著提升,且消耗電功率(W ̇_total)與壓縮比(CR)大幅降低。在環境溫度35 ℃且壓縮機轉速1800 rpm進行性能測試時,R-152a與R-1234yf的W ̇_total分別比原機低5.96%與5.04%,且EER分別比原機高11.26%與1.45%。此外,R-152a與R-1234yf的COP與原機的差異百分比分別為15.05%與-14.95%。換裝R-1234yf導致冷氣能力與COP下降的主要是因為相變熱與熱傳係數(thermal conductivity, k)較低所致。再者,R-152a在每日行駛里程超過4.9 hr以上時,其總當量暖化影響(TEWI)即可優於R-1234yf,顯示R-152a應用在長時間行駛的MACS更能達到節能與環保兼具的需求。Item 渦集式捕集法製備碳系奈米流體及其特性與應用研究(2019) 尤尚邦; Yu, Shang-Pang本研究旨在開發出屬於一階合成法的渦集式捕集法製造系統(MSVTM)去製備碳系奈米流體。針對製造系統的可行性、產出物的材質與形貌、基本理化性質以及實用性等方面進行深入的分析與探討。 本研究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使用自行開發之渦集式捕集法製造系統製備碳系奈米流體。此法是以氧乙炔火焰為碳源,並利用氣流導引燃燒產生含碳微粒的氣體進入渦集結構產生水霧與碳微粒的混合及收集而生成碳系奈米流體。接著再檢測產製材料的形貌、材質、粒徑、物理化學性質以及穩定性等基本性質以瞭解製程參數與碳系奈米流體各種基本性質之間的關係。本製造系統製備碳系奈米流體濃度可達0.055 wt%以上且平均粒徑約為20~50 nm。碳系奈米流體中所懸浮的奈米碳包含非晶碳、氧化石墨烯及還原氧化石墨烯等成份,且有良好的穩定性。 第二部為分散劑的選用評估。為了達到長期的穩定性以提高碳系奈米流體的實用性,本研究選用六種常用於奈米碳材的分散劑(CTAB、SDBS、SDS、CH、GA及PSS)加入碳系奈米流體中並進行穩定性測試及評估以尋求最佳穩定性的分散劑與濃度。實驗結果發現,含有分散劑的碳系奈米流體加熱到85℃後的穩定性明顯優於未加熱的樣本,且當分散劑濃度在0.4 wt%以上時,靜置35天以上仍然保持良好的穩定性。 最後分別選定SDBS及PSS作為機械(磨潤與切削)與能源領域(儲冷與熱交換)應用研究所使用的分散劑。結果顯示,含SDBS的碳系奈米油水混合液在磨潤實驗時可以比未加奈米碳系材料的油水混合液減少2.36倍以上的磨耗量。鑽削加工則顯示當碳系奈米材料濃度提升時,磨耗及表面粗糙度有降低的趨勢。在儲冷方面,使用含SDBS之碳系奈米流體的平均過冷卻度低於水0.93 ℃。含有PSS之碳系奈米流體使用在扁管及圓管氣冷式熱交換器進行熱交換性能評估時,碳系奈米流體在熱交換系統的效率因子之整體趨勢優於水。歸結上述研究結果顯示本系統製備之碳系奈米流體未來在相關應用領域應具有相當的發展潛力與實用性。Item 由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探討發現問題的機制(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01-04-??) 許育彰; 鄧敦平; Hsu, Yu-changTeng, Tun-pingItem 石墨烯奈米流體應用於電子晶片散熱之研究(2022) 黃家慶; Huang, Chia-Cing本研究因應電子晶片散熱需求越來越高而開發石墨烯奈米流體(GNNF)替代水作為水冷式系統的工作流體以提供更佳的散熱性能。本研究首先利用球磨機降低石墨烯(GN)的粒徑並且將其配製為石墨烯奈米流體(GNNF),並使用十二烷基硫酸鈉(SDS)做為分散劑,且SDS與GN濃度呈現1:2時會使GNNF具有最佳的穩定性。此外,諸如GNNF的密度、黏度、比熱與熱傳導係數等基本性質均進行量測以評估GNNF在熱交換領域應用的可行性。最後實際將GNNF應用於中央處理器(CPU)水冷系統進行散熱性能實驗以評估GNNF的熱交換性能。散熱性能實驗的實驗參數分別為四個GNNF濃度(0、0.05、0.1、0.2 wt%)、三個不同的加熱瓦數(50、100、150 W)以及三個不同的流量(2、3.5、5 LPM)。研究結果顯示環境溫度25℃時,GNNF具有最佳散熱能力的濃度為0.05 wt%,並且在高流量與低瓦數的參數下有最高的熱交換量提升率。0.05 wt% GNNF在50 W/5 LPM的熱交換量提升率比水高約13.9%。在環境溫度32℃時,GNNF具有最佳散熱能力的濃度為0.1 wt%。0.1 wt% GNNF在50 W/5 LPM的熱交換量提升率比水高約63.1%。Item 碳氫混合冷媒應用於冷凍系統之性能與最佳化研究(2013) 游朝傑; Chao-Chieh Yu本研究針對R600a/R290混合冷媒進行小型R-134a冷凍系統換裝之性能研究。R-600a/R-290冷媒混合比例分別為35/65(HC1)、50/50(HC2)與100/0(HC3),充填比例則是R-134a的冷媒充填量的30%、40%、50%與60%。各種HC冷媒在不更動毛細管長度的情況下以不同充填比例與環境溫度的進行冷凍系統性能實驗。本研究主要探討冷凍系統的性能係數、能源因數、庫內溫度、壓縮比、壓縮機外殼溫度與系統高、低壓壓力。由實驗結果分析各HC冷媒的最佳充填量並修正毛細管長度之後再依據CNS測試標準進行24小時的性能測試。 實驗結果顯示HC1、HC2與HC3的最佳充填量分別為40%、40%與40%。在最佳HC冷媒充填量之下大部分的實驗結果顯示HC冷凍系統的冷凍庫溫與消耗電力高於R134a冷凍系統。此外由低壓壓力可以發現所有HC冷凍系統的蒸發溫度均有過高的現象。這種現象代表毛細管所提供系統的高低壓力差不足。因此本研究以絕熱毛細管長計算公式搭配5℃過冷度的設定之下重新計算HC1、HC2與HC3冷媒的毛細管長度分別為5.0m、5.4m與5.6m。接著將冷凍系統換裝新的毛細管並根據CNS標準進行24hr的性能測試。實驗結果發現碳氫冷媒與R134a冷媒相比較最高能增加下拉溫度的斜率與能源因數分別為15%與12%;消耗電力方面最高可以節省22%。就整個研究結果而言,R134a冷凍系統要換裝碳氫冷媒必須重新設計毛細管。再者碳氫混合冷媒中的R600a所佔比例越高越能夠提升冷凍系統的EF與COP。此外HC冷媒的冷凍系統性能受到環境溫度上升的影響比R134a冷媒明顯,因此HC冷凍系統比較適合使用在環境溫度較低的場所。Item 窗型空調機的空氣分配器開發以及性能之研究(2017) 李政毅; Li, Jheng-Yi本研究針對蒸發器回風氣流與表面溫度的分佈狀態開發出可提升窗型空調機性能的空氣分配器,並進行不同配置參數對於窗型空調機性能影響的相關研究。窗型空調機的性能測試參照CNS 14464的T1標準實施。此外為瞭解外氣溫度對於窗型空調機性能的影響,本研究額外增加30 ℃與40 ℃的外氣溫度條件進行窗型空調機的性能實驗。 研究結果顯示,在所有測試條件之下,不同形式的空氣分配器均可明顯地提升窗型空調機的除濕能力且對於空調機的耗電量幾乎沒有影響。S3空氣分配器的冷氣能力、除濕能力以及能源效率比(EER)在外氣溫度30℃的提升率分別比原機高13.70%、59.63%與14.37%;在外氣溫度35℃的提升率分別比原機高6.19%、30.97%與6.75%;在外氣溫度40℃的提升率則分別比原機高5.57%、25.92%與5.84%。故本研究所提出最佳配置的窗型空調機空氣分配器(S3)確實能有效地提升窗型空調機的性能與用電效率。Item 紅外線塗料影響冰箱性能之研究(2016) 王韋評; Wang, Wei-Ping本研究旨在探討水性紅外線塗料( IWC )對於家用冰箱運轉性能的影響。利用傅立葉紅外線光譜儀( FTIR )檢測紅外線材料的光譜特性並選擇最適合紅外線共振的材料。首先選出二氧化鋯( ZrO2 )、多壁奈米碳管( MWCNTs )以及電氣石( tourmaline )作為添加材料。接著以二階合成法製成不同濃度的IWC,並以FTIR檢測決定最佳的添加濃度為5.0 wt.%。最後將5.0 wt.%的IWC噴塗於壓克力板,並放置於冰箱的層板之上進行IWC對於冰箱性能影響的研究。冰箱性能測試則包含無載下拉實驗與24加載循環實驗的每月耗電量( Wm )、能源因數( EF )、下拉斜率( SPD )、冷凍冷藏庫溫度以及溫度的均勻性。 研究結果顯示冰箱塗佈tourmaline-IWC具有最佳的Wm與EF,其Wm與EF分別比未塗佈IWC減少0.28 ~ 4.19%與提升0.67 ~4.33%。冰箱塗佈IWC在冷凍與冷藏庫的有載庫溫下拉斜率均低於未塗佈IWC。塗佈MWCNTs-IWC的冷凍庫負載下拉斜率高於未塗佈IWC冰箱0.18 ~ 0.55%,然而塗佈IWC的冰箱的冷藏庫負載下拉斜率則均低於未塗佈IWC。冷凍庫溫度均勻性以塗佈ZrO2-IWC最佳,冷藏庫則是以塗佈MWCNTs-IWC最佳。Item 紅外線奈米塗料提升R-600a冰箱性能之研究(2015) 徐有駿; Hsu, Yu-Chun本研究針對紅外線奈米塗料(IWNC)塗佈於異丁烷(R-600a)冰箱的冷凝器進行提升冰箱性能之可行性研究。首先利用複立葉紅外線光譜儀(FTIR)選擇出較高紅外線吸收值的三種紅外線材料,並使用二階合成法製作這三種材料的IWNC。接著經由FTIR、發射率、熱交換實驗的結果來篩選出最佳的紅外線材料與濃度。最後將IWNC塗佈於R-600a冰箱冷凝器上,並探討冷凝器有無塗佈IWNC在不同的環境溫度(26、30、34 ℃)下的無載下拉測試與環境溫度30℃的24小時加載運轉測試的性能係數(COP)、能源因數(EF)、庫內溫度、耗電量等相關參數,藉以評估IWNC對於冰箱性能的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IWNC最佳的添加材料為多壁奈米碳管(MWCNTs),最佳濃度為4 wt.%。與未塗佈MWCNTs/IWNC的R-600a冰箱測試數據相比較,冷凝器塗佈4 wt.%的MWCNTs/IWNC之後的高壓壓力可減低5.74%,EF提升7.89%,耗電量下降7.15%,COP則提升6.17%。相關研究結果顯示在R-600a 冰箱的冷凝器上塗佈MWCNTs/IWNC確實可提升冰箱的性能與降低耗電量,對於節能減碳將將能有所助益。Item 能源國家型人才培育自由導向整合型計畫---觀光旅遊之節能減碳教育研究及推廣(I)(2009/07-2010/05) 程金保; 鄧敦平; 李景峰; 呂有豐; 郭乃文; 王國川能源問題實為人類本世紀所面臨的重大挑戰,許多先進國家皆致力推動節能 減碳工作,而政策透過教育的轉化與推動方可收深遠之宏效。目前觀光旅遊顯已 成為國人生活項目之一,但觀光旅遊對環境產生的負面衝擊與影響也頗為可觀, 於是在節能減碳思維下,低碳旅遊模式的倡議與相關研究即顯得格外重要。 而在觀光旅遊活動進行期間,耗能最多者為交通載具及住宿兩類,環觀目前 節能減碳細節說明偏屬技術性資料,一般民眾不易理解或接受。因此,本計畫預 計將此類專業技術知識轉化成普及常識,以三年的期間對觀光旅遊活動以及交 通、住宿主題進行一系列的研究與教育宣導。除了對消費大眾展開全面性的推 廣,同時也規劃對業者與專業旅遊規劃者進行教育及輔導,務使旅遊鏈中的每一 個角色受到相等的提昇,節能減碳之推行方可落實執行。 本計畫首先將進行基礎的科技研究與資訊統整,針對國人旅遊選擇決策行 為、旅遊活動之能源消耗與碳排放等進行深入探究,並透過專業的資訊平台呈 現,輔以實物操作體驗導入節能減碳之核心價值,同時辦理研習訓練,經由全國 民宿協會等既有政府與民間組織系統,以生活化的方式灌輸正確的能源使用觀念 與確實可行之節能方法,期能為國內觀光旅遊的節能減碳領域建置完整的宣導模 式,影響旅遊選擇決策而達到實質節能減碳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