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許禕芳"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工作記憶作業中的干擾程度和干擾比例對 alpha 振盪之影響
    (2024) 杜家安; Tu, Chia-An
    alpha波為人類大腦8Hz至12Hz的神經振盪活動,其振盪的增強可能反映神經系統抑制無關訊息的歷程,同時也涉及對工作記憶的保護,故許多工作記憶研究常透過alpha波來切入(Jensen& Mazaheri, 2010; Pfurtscheller et al., 1996)。Bonnefond與Jensen(2012)為了瞭解alpha波抑制工作記憶中干擾的機制,透過視覺通道呈現改編的Sternberg範式,發現到強干擾的發生會伴隨alpha振盪的增強。但後續使用類似架構的研究,卻發現干擾程度對alpha波的影響不一致,強干擾的發生除了可能伴隨振盪的增強,卻也可能造成振盪的減弱(Weisz et al., 2020)或是無顯著影響(Sghirripa et al., 2021)。本研究推論可能是因為這些後續實驗設計在調整後出現干擾刺激和欲記憶刺激間的時間間隔,讓看似相同的實驗程序藏有潛在的混淆因素。除此之外,過去研究因干擾比例在操弄上的複雜性,而少去討論干擾比例對alpha波的影響。本研究欲從概念上改編Bonnefond與Jensen的Sternberg範式,操弄工作記憶作業中的干擾程度和干擾比例,提出一個新的實驗程序。本研究以登錄階段須忽略刺激的採樣點是否被打亂來操弄干擾程度(包含強干擾和弱干擾2個水準),利用登錄階段欲記憶刺激和須忽略刺激之比例來控制干擾比例(包含高干擾比例和低干擾比例2個水準),為一2×2二因子的實驗設計。22位參與者需記憶登錄階段的欲記憶刺激並忽略干擾,再於提取階段以按鍵判斷目標刺激是否為登錄階段的欲記憶刺激之一。結果發現在低干擾比例下,額葉、中央腦區、和枕葉的alpha波在強干擾出現前後增強,顯示出抑制強烈無關訊息時的alpha波可能同時反映了預備性抑制和反應性抑制。但該效果在高干擾比例下消失,推測是因高干擾比例促使alpha波變化達天花板效應,顯示出alpha波因應工作記憶作業中干擾時背後的複雜性。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擴散性思考與聚斂性思考的交會
    (國立臺灣師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9-12-??) 陳學志; 洪素蘋; 許禕芳; 邱皓政; 關秉寅; 詹志禹; Hsueh-Chin Chen; Su-Pin Hung; Yi-Fang Hsu; Haw-Jeng Chiou; Ping-Yin Kuan; Chih-Yu Chan
    本研究旨在編擬一套適用於臺灣高中職學生的創造認知能力測量工具。測驗的建置,融合擴散性思考與頓悟性思考兩種客觀測量工具的優勢並改善其缺失,同時利用中文方塊字富有變化的有限集合特性,編製「有限解答之擴散性思考測驗」。測驗內容要求學生在某中文字(例如「里」字)上,進行部分筆畫的刪減,以拆解出其他合法的中文字。依據學生作答反應的個數、類別與新奇性,分別評定其流暢力、變通力與獨創力。其優點:一、評量兼顧新奇性與適切性;二、評分簡便且指標多元。本研究以北臺灣地區的高中職學生為母群體進行抽樣與施測,取得效標關聯效度證據。最後,以1,200 位高中職學生為樣本建立測驗的獨創性常模,提供後續研究者一套合宜的評量工具。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樂觀訓練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樂觀信念之影響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8-08-??) 吳相儀; 陳學志; 邱發忠; 徐芝君; 許禕芳
    本研究是以正向心理學預防角度,深入探討樂觀的定義及理論,並設計一套適合國小高年級學童之樂觀訓練課程,探討課程對學生樂觀與悲觀信念的立即及追蹤效 果。以新竹市某國小五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兩班為實驗組共62 人,兩班為控制組共58 人,實驗組進行為期六週,每週二節課(80 分鐘)的實驗課程處理,控制組則未接受任何實驗課程處理。評量工具為「兒童樂觀-悲觀雙因子量表」,同時並分析「單元回饋表」、「課程總回饋表」做為輔佐 資料。結果發現:一、課程如預期能立即並持續提升學生的樂觀信念,但對於悲觀信念未有立即及持續減少的效果。二、課程教學符合學生學習需求。研究者歸納研 究結果提出未來在教育、輔導及研究上的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注意力對重複效果影響之事件相關電位研究
    (2023) 李思賢; Lee, Szu-Hsien
    當刺激重複出現時,會使神經活動減少,即重複抑制。這種現象最初被認為是由下而上的感覺訊息處理所引起,知覺的預期編碼模式則假設了重複效果反應由上而下產生的預期誤差的衰減。先前的事件相關電位研究顯示,這個衰減現象依序包含注意力獨立和注意力依賴的歷程,當出現單次重複刺激時,無論注意力的狀態如何,預期誤差的衰減都會出現在較早的事件相關電位成分上,但在較晚的事件相關電位成分上,只有在有注意時預期誤差的衰減會出現,不注意時的預期誤差衰減並不會出現。先前的研究通常基於重複一次刺激來研究這個問題。但當重複次數增加時,重複抑制和注意力之間的關係會如何隨時間演變,目前所知並不多。本研究欲使用腦電波技術瞭解在超過一次的重複刺激中,所引起注意力獨立和注意力依賴的效果之事件相關電位效果會如何變化。研究設計為每一個實驗區塊,有一組重複音流和填充音流,兩種音流交錯呈現。重複音流包含多組序列的聲音,每一序列為4個重複音調組成。填充音流則是不會馬上重複的隨機音調。為了能更好的呈現聽覺環境中隨時變化的特性,重複音流包含了連續和間歇兩種類型。受試者會被要求專注於重複音流或填充音流,以利分別測量在重複音流中注意和不注意的重複效果。本研究發現在N1的注意力依賴重複效果顯示快速下降,表示預測誤差的自動衰減的快速可塑性。然而,在連續重複音流中,注意和不注意兩種情況下,N1沒有呈現完全一致的重複抑制型態,但目前尚不清楚背後的原因。此結果僅在連續音流中發現,但沒有在間歇音流中發現,表示暫時性的干擾存在與否,會影響預期誤差衰減的容易度。而在本研究中,並沒有在P2發現注意力依賴的重複效果,這表示P2的注意力依賴重複效果可能是不穩定的現象。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節奏規律性對音高知覺判斷的影響
    (2023) 陳馨寧; Ting, Xin-Ning
    動態注意力理論指出,注意力並非固定不變,當外在環境的刺激具有規律性的時間節奏時,注意力會以動態振盪的方式與規律的刺激序列同步化,形成具有內部規律性的注意力節奏,而此同步化還可形成預期性注意,致使人們將注意力轉移到刺激出現的時間點上進而預期下一個刺激出現的時間。過去的實驗證實了節奏的規律性能夠影響人們對於聲音出現的時間點的判斷,當外在刺激為規律的時間節奏時,如果後續聲音出現的時間點符合節奏的預期,則我們判斷該聲音出現的時間點的反應正確率及反應時間都會較好,支持了動態注意力理論。本研究欲進一步了解若外在的規律刺激能夠導致注意力與之同步,節奏規律性對於人們在音高的判斷是否也會有一樣的促進效果。因此本研究複製了Jones等人(2002)的實驗一,但根據Bauer等人(2015)的實驗五進行修改。受試者聆聽包含標準音、內插音、與比較音的聲音序列,需要根據標準音來判斷比較音的音高是相同、較高、或較低。本研究從最後一個內插音與比較音之間的刺激出現時間差(包含可預期與不可預期的刺激出現時間差)及實驗段(包含四個實驗段)去分析受試者的反應正確率及反應時間,發現受試者對於比較音出現在可預期與不可預期的時間點的反應正確率與反應時間沒有任何的顯著差異,實驗結果與Jones等人的實驗結果不符,顯示節奏規律性無法促進人們的音高知覺判斷。然而,本研究發現受試者判斷比較音高的反應正確率與反應時間會隨著反覆的循環施測而逐漸進步,顯示無論外在刺激是否規律,反覆訓練都可以促進人們在音高判斷作業上的表現。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語文頓悟性問題索解的認知歷程
    (2007) 許禕芳; Hsu, Yi-Fang
    在創造力的軼事記錄當中,常見許多關於頓悟經驗的描述。為了探究頓悟的本質,許多研究皆曾提出假設,試圖說明頓悟性問題索解的認知歷程,而這些研究大致認同,表徵建構和提示運作在頓悟性問題索解的認知歷程當中皆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然而,我們發現,目前相關的研究結果仍然存有三個主要的限制。第一,這些研究對於提示運作如何影響頓悟性問題索解的詮釋歧異;第二,多數研究偏重探討提示運作,忽略表徵建構和提示運作兩者之間的交互作用;第三,多數研究採用空間頓悟性問題作為研究材料,忽略語文頓悟性問題索解的認知歷程。為了突破上述限制,我們同時操弄數個與表徵建構和提示運作有關的變項,嘗試探究這些變項的交互作用,以瞭解語文頓悟性問題索解的認知歷程。實驗一發現,關鍵的典型性與提示的顯明性這兩個變項之間存有顯著的交互作用;實驗二則發現,聯想作業的內容與提示的顯明性這兩個變項皆能分別影響個體的解題表現。研究結果顯示,表徵建構和提示運作兩者相互依存,而提示運作係透過限制搜尋的方式影響個體表徵轉換的歷程。我們進而據此提出語文頓悟性問題索解的雙路徑假設,主張語文頓悟性問題索解的認知歷程應該包含建構非典型表徵、辨識關鍵的因素、形成合適的表徵等三階段歷程。整體而言,研究結果能夠有效幫助我們釐清語文頓悟性問題索解的認知歷程。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