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許硯晴"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以中文為母語的兒童詮釋稱代詞「人家」之 實證研究(2013) 許硯晴; Yen-ching Abbie Hsu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的兒童對稱代詞「人家」之第一語言習得。相較於中文的其它代名詞,「人家」的語意相對複雜,兒童在習得過程可能較為困難。本研究主要探討指涉歧義、指涉方向、指涉對象、題型及年齡是否會影響兒童對稱代詞「人家」的語意詮釋及表達。針對指涉歧義,本研究將句型分成兩大類:單指句與複指句。在這兩大類句型下,分別加入前指/後指,定指/非定指兩控制變因。為了避免潛在的實驗效應,本研究採用兩種測驗題型:圖片選擇測驗題與模仿測驗題。研究對象包含實驗組的八十位兒童,依平均年齡四歲到八歲分成五組,每組十六人,以及對照組的十六位成人。 實驗結果顯示,指涉歧異、指涉對象、指涉方向、題型、年齡皆會影響兒童對稱代詞「人家」之詮釋及表達。首先,受試者對於單指句表現優於複指句,印證了歧義句的困難度較高之假設。在指涉方向方面,研究對象皆能接受後指句,雖然兒童在前指句的表現仍優於後指句,但他們對後指句的理解與表達,隨著年齡而增長。在指涉對象方面,受試者在定指句表現得比非定指句好,呼應文獻中兒童對於名詞的認知發展為具體先於非具體。題型效應顯示,兒童在圖片選擇測驗的表現較模仿測驗佳,說明此稱代詞的習得是理解先於表達。此外,在模仿測驗的句型分析中,錯誤句型大多反映受試者對於複指、後指以及非定指句之理解度較低,因而使用省略或代替策略來完成表達。最後,在年齡效應方面發現,七歲兒童之整體表現優於四~五歲受試者,因此六至七歲期間應是兒童習得中文稱代詞「人家」的關鍵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