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許志榮"
Now showing 1 - 4 of 4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博物館整合行銷傳播之研究-以國立歷史博物館50週年館慶展覽為例(2009) 許志榮; Hsu Chih Jung摘要 本研究基於觀察國內博物館普遍存在的行銷現況而產生研究的動機,博物館因運用良好的整合行銷傳播策略不僅能吸引更多觀眾、開發資源、籌募經費等利益,更幫博物館建立起其特定的形象。 觀察目前博物館參觀觀眾確有普遍下降之趨勢,博物館從業人員勢應更重視博物館行銷傳播等各方面資源整合之重要性;根據文獻資料得知:博物館的整合行銷傳播係以觀眾的觀點為出發點,在執行過程須整合所有可用的資源,運用觀眾可能接觸的傳播工具以傳送有效的訊息,方能達到最大的傳播效果,進而達到館方預期的行銷目標。 本研究以文獻探討方式提出思考博物館的「整合行銷傳播」研究架構更應做一跨領域的資源整合,以國立歷史博物館之行銷工作為個案研究之對象,瞭解其博物館行銷之現況與問題所在,進而以國立歷史博物館50週年館慶的兩個展覽-「台灣生活館-家具之美」與「王朝秘寶-古中原考古文物」做為研究、分析與比較的案例,以探討兩個展覽在宣傳方面的執行狀況與成效,並探討其改進與發展的空間。 本研究主要以訪談法與問卷調查法蒐集資料;在經過分析與探討之後,最後提出綜合的結論與相關建議,期望能作為國內博物館在進行博物館行銷策略工作及後續相關研究之參考。Item 氧化鈷在11原子鈷層/矽(111)上交換偏移相圖與鈷在銀(√3×√3)/矽(111)之磁性研究(2011) 許志榮整個論文架構分為三大主題:即「超高真空系統之搬遷與設置」、「y ML CoO/11 ML Co/Si(111)」和「y ML Co/Ag/Si(111)- √3 × √3」之研究。「超高真空系統之搬遷與設置」包括腔體拆解、組裝與表面物理實驗室的規劃以及採取各個步驟和設計流程的原因。在反鐵磁層與鐵磁層「y ML CoO/11 ML Co/Si(111)」研究當y = 5、10、15時,其交換偏移作用是屬於哪一種類型(HE不為零或者Hc變大),實驗的方法是採用「零場冷卻」與「場冷卻」兩種方式來對照,並期許能將實驗結果彙整成交換偏移相圖。「y ML Co/Ag/Si(111)- √3 × √3」先將Ag與Si(111)形成結構為√3 × √3的表面合金,之後再鍍上不同層數的Co膜,以磁光柯爾效應儀研究一系列磁性行為的變化。在反鐵磁層與鐵磁層系統「y ML CoO/11 ML Co/Si(111)」研究結果,在y ≤ 10時,是屬於Hc變大之交換偏移模型,其原因為低層數CoO以奈米顆粒的方式堆積,使得其磁異向性相較外加場來說是比較小,因此會讓柯爾訊號Hc增大。在y ≥ 15時,是屬於HE不為零之交換偏移模型,其原因為高層數CoO在11 ML Co/Si(111)上形成膜,使得其磁異向性相較外加場來說是比較大,因此會讓柯爾訊號HE不為零,最後,彙整交換偏移相圖,交換偏移相圖中分成三個相位,即HE不為零之交換偏移、Hc變大之交換偏移和沒發生交換偏移。「y ML Co/Ag/Si(111)- √3 × √3」研究結果,雖然在y<4.38時沒量測到縱向柯爾訊號,然而從4.38 ≤ y≤10.21之縱向柯爾訊號做線性推斷其通過原點,表示Ag與Si(111)形成Ag/Si(111)- √3 × √3表面合金之後,能有效消除死層,阻止Co與Si(111)形成矽化物。且在4.38≦y≦10.21時,鍍於表面合金Ag/Si(111)- √3 × √3上的Co膜其易磁化軸為水平方向。在其相轉變研究方面,3.65 ML Co/ Ag/Si(111)- √3 × √3 (Ag的殘存量0.48 ML)推估其居里溫度約在275 K到300 K之間,3.51 ML Co/ Ag/Si(111)- √3 × √3系統(其中Ag的殘存量為0.53 ML)中,3.51 ML Co的厚度仍然太薄,3.51 ML Co/ Ag/Si(111)- √3 × √3的居里溫度可以推估小於150 K。Item 胜肽包覆奈米粒子之合成及螢光免疫分析上之應用(2003) 許志榮我們利用能與硫化鋅晶體產生結合能力的生肽分子,來置換硒化鎘/硫化鋅奈米粒子表面的有機分子,而合成出具有高光學穩定性、水溶性的奈米粒子。不同尺寸的奈米粒子經由此官能基轉換之後仍保有其原本的吸收、螢光光學性質,且奈米粒子的粒徑大小並無明顯的增減,而粒子與粒子間的分散性亦相當良好,顯示出這樣的水溶性奈米粒子,非常適合於生物系統上的應用。最後我們將晶體表面上的生肽分子,利用生物連接試劑與抗體作進一步的結合,並將此標定有半導體奈米粒子的抗體進行螢光免疫檢測,實驗結果證實了該半導體奈米粒子對抗體活性並無明顯的影響,因此這樣的奈米粒子-抗體連結方式,可被期望作為一種生物檢測、標定的有效工具之一。Item 藉中文歌曲進行對外華語教學活動之設計(2007) 許志榮; HSU, CHIH JUNG藉中文歌曲進行對外華語教學活動之設計 中文摘要 關鍵字: 歌曲教學、華語文教學、教學活動、教學設計、音樂與語言 音樂是一種藝術的表現形式,在音樂當中附加上歌詞的歌曲拓展了音樂的表現向度,也提供了語言教學實踐的功能。本研究以發展研究法為研究方法,將歌曲與音樂的相關理論整理之後,以歌曲做為工具、增進語言能力為主要目的,設計並實施以歌曲為內容的教學活動。 整體研究的理論架構,為從音樂與歌曲的本質與作用對人的生理與心理影響開始討論,進而延伸到歌曲在語言課室中各方面的實際增益與華語的語言特色,建立研究的理論基礎;並且訪談曾使用歌曲教學的華語教師與學習者做為需求分析的根據,也從分析現行的華語教材使用歌曲的應用實例中發掘出一套歌曲教學活動設計與實行的原則,最後發展出一套可行的教學範例。 經過了文獻分析、需求分析與實際範例設計及實施後,本研究可以得知以下的幾個結論。第一,在理論方面,音樂與歌曲對於人的生理與心理均具正面效果,至少就具有放鬆學生心情、減少焦慮、提高動機等作用,若著眼於語言學習上也可促進語言能力的增進。第二,在課程設計方面,設計一套設計良善的歌曲教學活動範例,有助於課堂中的效能發揮,也確實能提升教師與學習者教與學的動機與成效。第三,在實作方面,歌曲的選擇應選擇歌詞難度程度適合學習者、發音歌詞沒有謬誤以及呼應教師的教學目標來選擇歌曲,華語歌曲也必須特別加強利用朗讀端正聲調的消失疑慮。第四,在教材發展方面,設計完整的歌曲教學活動文本教材是待期待與可行的未來發展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