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裴恩"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非營利組織社區口譯之品質與倫理初探:以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與臺北市賽珍珠基金會為例(2011) 裴恩; Steve Pei在台灣,全國有13萬餘外籍配偶,他們離鄉背井來到台灣,語言成為他們與主流社會的隔閡。社區口譯是服務當地居民的一種口譯,台灣許多非營利組織從事社區口譯幫助新住民,克服語言不通的困難,使得新住民也能享有與一般國民相同的權利。不過,台灣的社區口譯研究仍在初始階段,相關研究十分稀少。台灣的非營利組織認為社區口譯是什麼?什麼樣的口譯才是好的社區口譯?社區口譯員(通譯)又需要遵守什麼規範? 本研究整理Bühler (1986)、Kurz (1993)、汝明麗(1996)、Mesa(1997,引自Pöchhacker,2001)、Pöchhacker(2000)、Kadric(2000,引自Pöchhacker,2001)、曾話晴(2009)等口譯品質研究,還有ICTY(1999)、AUSIT(2001)、NCIHC(2005)、NAJIT(2006)、ITI(2007)、JCC(2008)、Kelly(2008)、AACI(2011)、STIBC(2011)、ITS(2011)等口譯專業倫理準則,比較非營利組織社區口譯與過去研究的差異,並根據Salamon(1995)的第三者政府與志願失靈理論,對非營利組織與政府提出建議。研究採用問卷調查與半結構式訪談,調查財團法人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與財團法人賽珍珠基金會對於社區口譯的定義。研究結果發現: 1. 受訪單位對於社區口譯口譯品質的定義與過去口譯品質研究類似,最重視的口譯品質項目為忠實(fidelity)、完整(completeness)、可信賴(reliability)。 2. 受訪單位對於社區口譯的定義與口譯專業倫理準則類似。但受訪單位因為組織本身的社會福利背景特色,以社工專業倫理來定位社區口譯員的規範,認為口譯員有社工的角色和任務。另外,受訪單位也認為口譯員需有同理心、具有熱情的特質。 3. 受訪單位對於社區口譯的定義符合志願失靈中的三種現象。慈善的業餘性和特殊性反映在各組織以自身需要出發的訓練機制上,慈善的不足性則代表組織相關經費的不足。 本研究建議政府結合學術機關的力量,提供非營利組織社區口譯相關經費,並建立跨組織的訓練機制、認證方式,培育專業的社區口譯人才。政府也應協助制定台灣社區口譯的專業倫理規範。非營利組織也應加強組織內部對於員工的社區口譯相關教育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