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蘇芳儀"
Now showing 1 - 4 of 4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113婦幼保護專線運作成效評估研究(2006/03-2006/12) 游美貴; 鄭麗珍; 畢國蓮; 蘇芳儀113婦幼保護專線(以下簡稱113),主要提供全省民眾24小時保護的通報管道,近年來因為家庭暴力議題逐漸受到重視,中央與地方政府無不大力宣導113通報專線,有關113通報及相關資料的統計,也逐年不斷的建制且通報量亦不斷攀升。然究竟113的服務效能及品質,是否能回應及因應此一攀升的需求量呢?再者,各縣市目前在專線服務的模式不一,也可能影響113的運作與服務發展。故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有三:1.蒐集國內外有關專線運作模式的文獻及實證研究,並針對各國在被害人服務熱線及我國現行113之運作模式及服務內涵進行比較分析,以建議113之定位及服務內涵。2.分析113相關文件及錄音資料,以了解線上服務品質,進而發展線上服務成效評估方法及架構。3.針對各縣市政府現行113各種運作模式之人力、經費、成效等優缺點進行分析,以提出未來113運作模式之政策建議。 本研究以分析各縣市政府現行113運作模式之優缺點及發展113專線服務成效評估模式為目的,擬藉由蒐集到各縣市公私部門113專線運作方式資料,將其分類成為各項運作模式,並採質化與量化研究並行的研究方法。資料收集方式將採問卷調查、焦點團體及現有文件與錄音資料之內容分析等等。 關鍵字:113婦幼保護專線、家庭暴力Item 幼兒園美術老師教學實務之探討(2007) 蘇芳儀本研究旨在探討幼兒園美術教學實務,除了透過電話訪問調查的方式,瞭解目前台北市公私立幼兒園的美術教學概況;再以觀察、訪談、相關文件蒐集等方式,探究兩位幼兒園資深美術老師的美術教學實務,以及影響其教學實務之因素。以下將從「幼兒園美術教學概況」與「幼兒園美術老師之美術教學實務」兩部分來說明本研究之發現: 在幼兒園美術教學概況方面,目前台北市公私立幼兒園大約有61%外聘美術老師的情形,師資背景來源管道主要有四:「幼兒美術工作室」、「短期美術師資培訓班」、「美術相關科系」、「幼教相關背景」。幼兒園美術教學型態,主要分為「課內美術課」及「課外美術才藝課」,授課內容由美術老師自行設計,大多每週上課1次,每次上課為1小時,上課地點多在一般教室中進行。 而在幼兒園美術教學實務方面,本研究的兩位幼兒園美術老師在進行美術教學活動時,會因為彼此的美術教學觀之不同而呈現不同面貌的教學實務。其中一位幼兒園美術老師重視幼兒美術技巧的習得,會依照各班幼兒的能力調整指導的方式與內容,並且透過多變的課程主題,提昇幼兒的學習動機;而另一位幼兒園美術老師則重視幼兒在體驗多元素材後,充分展現個人的美術創作。她會依循幼兒的發展與學習特性來設計活動與教學引導,並且提供幼兒許多操作素材的機會。兩位幼兒園美術老師的教學實務會受到早期經驗、人格特質、學經歷背景,園所的時間與空間條件、家長觀點、同儕團體,以及家人等因素所影響。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對教育主管機關、師資培訓機構、幼兒園美術老師、幼兒園、家長,以及後續研究者提出建議。Item 從檔案評量看高低學習成就學生在視覺藝術之學習表現(2005) 蘇芳儀; Fang-I Su本研究目的為了解視覺藝術教學上實施檔案評量,對國小六年級高低學習成就學生學習表現的影響。期透過檔案評量的實施,促進國小視覺藝術適性教學的功效。本研究以「我的寫真集」為主題,設計多元化評量導向的視覺藝術課程,依據各單元中七項藝術行為的學習重點及具體目標,規劃評分規準與項目,作為量化分析的依據。另於課程各階段進行現場觀察,並個別訪談四位特殊表現學生。研究所獲致的重要結論如下: 一、應用檔案評量於國小六年級之視覺藝術課程,評量策略多元,教學活動與內容也隨之活潑、生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行為表現也多樣化,對於全班與高低學習成就學生的學習效果,都有正面影響。 二、國小六年級高低學習成就學生,七項藝術行為表現具有多元特性。高學習成就學生有些行為表現不如預期,而低學習成就學生某些行為表現超過預期。此一結果顯示,傳統以「作品評分」為主的單一評量方式,可能無法發展學生多方面的藝術能力。 三、高學習成就學生的七項藝術行為總表現,有些僅達「中表現」。而低學習成就學生的七項藝術行為總表現,有些可達「中表現」,甚有達到「高表現」,顯示檔案評量可能對低學習成就學生幫助較大。 最後根據研究發現,及研究過程中的限制,對視覺藝術教育及未來相關研究提出建議。Item 浮生‧若夢─蘇芳儀繪畫創作研究(2018) 蘇芳儀; Su, Fang-Yi本論文是以「浮生‧若夢」的思想為中心主題,進而區分出夢境、自我超越與自我實現的有關哲學思想及相關創作系列。哲學家托爾斯泰(Leo Tolstoy,1828-1910)曾說:「語言是用來傳遞思想的工具,而藝術是人間傳達情感的手段。」很多時候我們心裡感受的到,卻未必能用言語說出。筆者希望能將虛無飄渺的意境以畫作的方式表達出來,期盼作品可以用它的語言直接訴諸觀者一些更真實的感受。 藉由這個主題,筆者除了想提醒自己要時常檢視自己內心之外,並分享一些哲學思維,對於正在面臨難題及焦慮不安的朋友,可以憑藉自身內心的光芒破除霧霾籠罩的黑暗。作品呈現方式除了透過觀察周遭生活外,另輔以體會個人感受的方式去尋找更多創作靈感,並從分析文獻書籍中去汲取相關知識,探討中西方學術理論,以作為本論文的架構及論述。在實際創作部分,創作材料使用了壓克力及油畫等複合媒材,以各種表現技法作出多元化的呈現,以實驗性的方式決定創作的媒材及技法,進行各種不同的創作研究以決定是否採納該方式進行創作;輔以各種理論觀點:哲學、禪學及美學書籍,探討理論與作品間的關聯性,或以西方藝術史流派探討作品的表現形式,於畫作中加入具有象徵意涵的物件、表現技法或個人情感表達。 本研究探討主題即是「加深對自己的了解」,筆者在本次研究過程中,除了不斷與自己對話以外,更透過創作,沉澱、認識自己。在此同時,也期許筆者能將創作中的喜悅,透過系列作品傳遞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