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蘇怡如"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Bi-directional Transfer in Chinese EFL Learners' Apologizing Behavior
    (英語學系, 2012-11-??) 蘇怡如; I-Ru Su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the apologizing behavior of Chinese EFL learners in their first language (L1) and second language (L2) to address the issue of bidirectional language transfer (from L1 to L2 and from L2 to L1)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Data were collected via the instrument of a written discourse completion test Traces of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from both directions were found. As regards L1 influence on the L2, when apologizing in the L2, the intermediate EFL learners were more status-sensitive than the English native controls in their apology realizations. The advanced EFL learners were more prone to acknowledge responsibility to strangers and offer more repairs to acquaintances than the English native controls. Effects of the L2 on the L1 were less noticeable than from the other direction and were mainly observed in the advanced EFL learners. The advanced EFL learners did not vary their apology realization patterns according to the interlocutor's relative power as Chinese native controls did when apologizing in the Ll. Taken together,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crosslinguisticinfluence can occur bi-directionally at the pragmatic level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Bi-directional Transfer in EFL Users' Requesting Behavior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2004-10-??) 蘇怡如
    過去外語習得裏語言移轉的研究多是單向的,也就是只探討學習者的母語如何干擾其外語的學習(正向移轉) ,而忽略外語的知識也可能反過來影響其母語的表現(反向移轉)。過去的一些研究已發現反向的干擾也會產生,但受試者多是在英語系國家學習或使用英語的第二語言學習者,本研究探討語言的雙向移轉現象是否也會在外語習得的環境中產生,以語用行為中的譯法為測試目標。本實驗的受試者為在台灣學習或使用英語的中、高級中/英雙語人。研究結果發現兩組雙語人的請求行為表現和中、英語的單語者有些差別,但這些差別不能歸因於正、反向的語言移轉。兩組的雙語人在英語與中語的請求行為明顯不同,他們在英語的請求中使用較多的語法修飾和外在說明。換句話說兩組的雙語人在英語的請求表現比在中文有禮貌。本研究的結論是外語學習者在語用層次上可能將母語與外語區隔間,但其中、英語的語周知識可能和中、英語的單語人不同。本研究讓我們對外語學習者其母語與外語的互動有更進一步的暸解。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小資源共享計劃
    (社教雙月刊雜誌社, 1997-10-??) 蘇怡如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急診護理人員與緊急醫療救護人員交班完整性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2022) 蘇怡如; Su, Yi-Ju
    完整且準確的交班為病人安全非常重要的一環。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瞭解急診護理人員與緊急醫療救護人員交班時社會人口學特質、交班系統與相關訓練、病人及病情狀況對交班完整性的影響及相關性,期許未來雙方能夠理解彼此作業流程與交班共識,建立統一交班格式,減少衝突,提升護理救護品質,保障病人安全。本研究對象為2022年全台急救責任醫院急診護理人員為母體群,因無法取得確切母體數,以G-power統計軟體做主要樣本數計算。採便利取樣方式,取雙北市急救責任醫院急診護理人員為樣本,並自編結構式調查問卷線上進行資料收集,以單因子變異數、皮爾森積分相關、多元回歸模式進行分析,共得樣本數為101份。本研究結果如下:一、研究對象的交班系統與相關訓練、病人及病情狀況平均得分均屬中高程度認同。 二、交班完整性以ISBAR(Introduction、Situation、Background、Assessment、Recommendation英文字母的縮寫)內容重要性之認知為依據,其中非常重要項目佔所有比例36%。 三、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學在交班系統與相關訓練、病人及病情狀況、交班完整性無顯著差異。 四、研究對象的交班系統與相關訓練、病人及病情狀況與交班完整性有顯著相關,表示交班系統與相關訓練越完善、病人參與度越高及病情狀況越複雜嚴重,影響交班完整性越高。 五、研究對象的交班系統與相關訓練對交班完整性為主要重要預測因子,可解釋總變異量的51.8%。 結論:交班系統與相關訓練是交班完整性主要的重要預測因素,建議可共同辦理相關在職教育及技術訓練課程、同步改變交班方式及作業系統、制定交班格式口訣,找出問題提出解方,期待提升病人安全品質。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杜甫成都草堂詩之隱逸書寫析探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3-06-??) 蘇怡如; Su, Yi-ju
    杜甫成都詩每以隱逸書寫建構自己的閒居生活。杜公雖因避亂而不得不暫時離開仕宦生涯,但當他嘗試建構自己閒居成都的生活狀貌時,卻往往挪借典型隱逸符號來描寫其棲居空間、生活狀態,並塑造自我形象。本文即從「隱逸空間之建構」與「隱逸者的自我塑造」兩個向度,展開對於草堂詩之隱逸書寫的討論。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正負促發效果如何影響消費者品牌形象
    (2016) 蘇怡如; Su, Yi-Ju
    市面上商品銷售的過程中,剛推出或即將推出但尚未被大眾所熟知的品牌及商品,要怎麼讓消費者注意到並做出購買行為是非常關鍵的點,這是因為大眾還未對這樣的品牌產生過多的連結、品牌知識更甚至於刻板印象,可塑性較高。研究中以虛擬餐廳品牌「Forest Aurant」,作為本研究實驗中的目標物,探討的現象來自於現實活中人們購買商品的決策是由不同的外來因素影響所組成,其中有部分影響因素並沒有讓受測者察覺,若能不經意地操弄這些因素使人們認為自己是在理性的情況下選擇購買商品,將能使該商品或品牌更容易讓我們從記憶中提取並且使用。(Higgins, Rholes,& Jonees,1977;Srull & Wyer,1979) 本研究主要探討兩個促發物與目標物間三者互相影響的效果,為解釋範圍重疊模型 (Dimensional Range Overlap Model) 的擴充,雖然實驗的結果並沒有成功,但過程中發現在問卷的設計上廣告與品牌標誌影響效果不同,評價標準的廣度、給予受測者的清單和問題都是影響受測者評價的關鍵所在。 在生活中消費者每次在決定是否購買商品的當下,都會有相似的現象發生,商家若能讓自家的品牌標誌或給予受測者的廣告時盡可能排除這些外在因素,就能使其所要操弄的效果更為顯著。而未來相關的研究建議盡可能地使受測者在每次填寫問卷時的情境相同,將整體問卷設計得更直觀,使受測者在每次評價問卷時的思考方式更一致,才能凸顯由實驗所產生的促發效果。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藝文記者眼中的博物館
    (社教雙月刊雜誌社, 1997-12-??) 蘇怡如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飲料茶產業與名間鄉茶葉產銷體系的變遷
    (2011) 蘇怡如
    本文以名間鄉西側台地面上的茶葉種植地區為研究區,試圖透過「農業糧食鍊(agro-food chain)」探討名間鄉地區茶業發展的狀態,以及飲料茶產業興起後對於名間鄉茶葉產銷所帶來的影響。 以名間鄉地區的生產體系而言,民國74年(1985)以前,仍是小型茶作戶林立的狀態,後來由於栽種面積日增,出現專業分工現象,加工製造體系逐步走向大型化、機械化。民國74年(1985)以後,飲料茶產業的興起,具體展現於加工體系上,出現專做飲料茶的製茶廠,亦有許多製茶廠開始在夏秋兼做飲料茶,或是製茶的次級品流入飲料茶市場,也順利的解決名間鄉夏茶滯銷的問題。 以名間鄉地區的運銷體系而言,民國74年(1985)以前,已有轉售茶菁的茶菁販,以及收購粗製茶精製茶的茶商出現;當時名間鄉尚未成為臺灣主要茶葉產區,外地茶商到此收購的比例不高。民國74年(1985)以後,茶作戶逐漸消失在茶葉生產體系中,生產體系趨於專業分工,純茶農委託茶菁販代為銷售茶菁的比例日增,加上名間鄉茶葉產量增加,外地茶商到此收購的比例增加,此地成為全台茶葉重要的集散地,茶葉副產品的數量增加,亦成為大量袋茶的原料來源。 飲料茶的興起,使得名間鄉當地夏茶秋茶茶菁價格趨於穩定,多數的飲料加工廠至此收購的成品以粗製茶階段為主,茶葉副產品亦成為飲料茶原料之一。名間鄉的茶葉生產體系龐大,茶葉從業人員甚多,對於市場反應相當靈敏,如今不再僅製作烏龍茶式的茶乾,亦製作綠茶紅茶等各式產品,隨著飲料茶產業的興起,消費者的年齡層向下延伸。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