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蕭瑩華"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中文讚美語、回應策略與感知辨識之中介語分析—以英語背景學習者為例(2011) 蕭瑩華; Ying-Hua, Hsiao讚美會因交際雙方文化背景的差異而產生語言形式、使用時機、話題內容及功能上的差別,過去針對讚美言語行為的分析,多為單語或雙語對比分析,較少從跨文化溝通與華語教學的角度,提供外籍學習者學習中文讚美語的具體內涵。本研究旨在研究中文讚美言語行為,分析中文讚美語的主題偏好、語言結構與讚美回應策略,並進行讚美感知與非讚美辨識的測驗,參與實驗的對象共兩組,一為中文母語者,一為以中文為標的語的英語背景學習者,本研究採取口說語篇測驗研究法與訪談方式,以蒐集受試者的中文讚美語料進行分析。 本實驗結果發現,中文母語者及英語背景學習者皆偏好「外貌」與「表現」的讚美主題,而中文讚美語的句型結構是以「人/物+(INT)+ADJ」為主,讚美的焦點在於對話的主體上,受到集體主義觀念影響,中文的語言形式也表現出重視群體和諧關係的特質,因此,中文母語者多以第二人稱「你/您」為主語,表達關心、尊重;反之,英語背景學習者受到個人主義觀念的影響,會傾向使用句首為第一人稱「我」的主語,來表達個人的評論與觀感。中文讚美句型中,以形容詞/狀態動詞為主要乘載正面讚美評價的詞類,另外由於高語境文化的特質,中文讚美語的語言形式靈活多元,詞彙的涵義有時隱晦委婉;相較之下,英語背景學習者受低語境文化特質的影響,使用含蓄讚美的比例較低,且傾向使用語言形式固定且意思明確的明示型讚美進行溝通。此外,中文讚美語根據使用情境與對象的不同,也會隨之衍生出「招呼」、「感謝」、「請求」與「鼓勵」不同的語用功能。 而在讚美回應部分,中文母語者使用的回應類型為「拒絕」,而英語背景學習者偏好使用「接受」的回應類型,中文母語者以貶抑拒絕的方式表示謙遜有禮的態度,而英語背景學習者視感謝接受的方式為符合社會禮儀規範的形式。除了因文化產生中、英回應策略的異同之外,中文母語者回應讚美的過程中,傾向使用合併策略與交際者做溝通與協調,而英語背景學習者使用合併策略的頻率較低,但研究結果也顯示,學習者的中文程度愈高,其語言表現也會愈接近中文母語者的情形。 至於讚美感知辨識的部分,研究發現,表面為讚美形式,但實表諷刺、請求語用功能的非讚美語,會對英語背景學生造成溝通理解上的難點;另外,含蓄型的讚美也因為無法從語言形式裡發現顯而易見的正面評價詞,所以無論是對於中文母語者或英語背景學習者來說,都會加深讚美感知辨識的困難性。在教學應用上,筆者根據實驗所觀察到的中文讚美言語結構、主題和形式,安排學習的程序,並依照初、中、高不同等級設計相關的讚美教學活動,以幫助培養學生實際進行讚美語言溝通的交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