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范玲玲"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國際海報設計競賽運作模式研究-以台灣國際海報設計獎為例(2009) 范玲玲; Ling-Ling Fan本研究探討國際海報設計競賽之運作模式,以系統方式依各相關因素探討其影響性。再藉此研究結果提供未來「台灣國際海報設計獎」或相似活動執行規劃之策略及辦理方式參考,以期能使辦理更具國際一致性與提高其執行之效益。 研究首先進行國際知名海報設計競賽之次級、初級資料收集,整理歸納辦理背景、方式、規章及現況,再藉由個案及專家訪談了解其組織架構及運作模式,細節包括辦理架構、評選運作機制、流程、推廣與後續運用等。 為有效探討「台灣國際海報設計獎」之運作模式,特別引用企業效益3P理論,即整體效益(Performance)= 經營與人員能力(People)x規則與管理流程(Process)x應用工具與電腦系統(Program),作為本研究的分析模型。試圖由現有運作架構與相似競賽的執行比較中,找出不足或會面對的重要事項,以作為規劃辦理、改善及修正的依據,以促進相關活動辦理效益的提升。本研究發現,國際海報設計競賽活動中有一些共通現象及要點,狀況如下: 1.在經營與人員能力方面 國際海報設計競賽主辦單位多屬文化及推廣性質組織,經費來源主要為政府補助或贊助,自主營運「商業」組織徵件以綜合類別為主,海報設計僅為其中一項;競賽大多申請國際平面設計社團協會(Icograda)認可,評審邀請領域跨國且具國際知名度專家擔任;舉辦目的為國際交流、促進產業發展、提升人員能量及推廣設計、藝術和文化;常設組織委員會及執行團隊,以作為競賽策略規劃與擬定、國際評審推薦及邀約。 2.在規則與管理流程方面 依主辦單位與舉辦目的不同,競賽主題類別集中為社會/環境議題、文化藝術、商業類或不限。多數不限參賽資格、以創作結果作評審依據;作品多有年份限制、部份單位有件數限制;評審標準多為簡述,採二審制;研究發現參賽國與總件數呈現相關性,而得獎率高低對收件數多寡相關性不明顯。 3.在應用工具與電腦系統方面 競賽知名度及得獎殊榮是參賽重要誘因;多數競賽為政府或是文化單位舉辦,不須繳交報名費,而商業組織辦理之競賽則收取報名費;廣宣主要藉國際平面設計社團協會(Icograda)、Rene Wanner's Poster Page網站及主辦單位資料庫推廣,或與國家性設計組織策略聯盟促進;研究發現獎金高低對收件數增減未呈現顯著關連性,國際競賽吸引參賽的誘因包括博物館作品典藏、辦理展覽、頒獎典禮、線上展覽及提供獎項標章;多數主辦單位在得獎作品有專門典藏(如博物館、美術館)及展覽;另商業類及墨西哥海報雙年展報名作業採用網路應用系統。 依研究結果顯示「台灣國際海報設計獎」在亞洲規模僅次於日本富山國際海報設計三年展,辦理3年已與國際相關性競賽規模相當,同時也是目前台灣唯一有延續性、專業人士參與之國際競賽,在促進我國設計的國際交流及知名度方面已具作為平台的條件,為促進執行力效益提升,建議創意執行如下: 1.在經營與人員能力創意建議 品牌經營、建立競賽特色、引進贊助機制、永續發展;朝商業性綜合設計類發展,逐步採報名者付費方式運作;建立常設執行推廣機構及組織委員會,以加強策略規劃能力,健全機制,使執行系統化、效益;繼續申請Icograda認可,加强與其他國家協會合作支持辦理。 2.在規則與管理流程創意建議 定位專業海報競賽、2年辦理1次,不限參賽資格、件數,但限為3年內、印刷作品;主題類別訂定為商業及推廣用途(含社會關懷議題)二類;建議評審流程分為二階三審制:第一階段資格審:由執行單位及國內專家審查,以節省評審時間。第二階段初審:國際與國內評審擔任,選出入圍或可作為展覽作品,可供立即辦理展覽和頒獎典禮。複審:可與初審同一批評審擔任,隔日或另評選出獲獎作品;未來朝增加參賽國努力,而獲獎比率建議調為10%-15%。 3.在應用工具與電腦系統創意建議 尋求專責單位典藏(如博物館、美術館)及安排常設展覽,以累積重要的文化資產及供後續研究;若難有實體單位典藏,則建置數位博物館及專門網站、資訊平台,以數位典藏競賽作品及規劃多元應用、交流及展示;建議採多項獎金以取代高額獎金,加強廣宣以提升知名度;建置競賽資訊(資料庫)作業、知識平台,導入線上報名管理、條碼(Barcode)系统,將報名、交件、收件整理、評審、公告及進度查詢、通報作業數位化,以提升效能、精進作業;規劃配套及加值措施,商品(如專刋、筆記本)開發等。 以上研究共通現象及創意建議將可作為未來繼續執行「台灣國際海報設計獎」及相關競賽推動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