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花翊筑"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中央山脈南段地震偵測與分析:利用山區臨時地震偵測網(2020) 花翊筑; Hua, Yi-Chu中央山脈南段的地震活動由近幾年的研究結果可以發現,該區域不僅是群震頻繁發生的地點,亦在孕震帶更深部( > 20公里)發現有長微震的存在,而這些快、慢地震除了空間相近、其時間的演化也具高度相關。因此這個區域的地震觀測,可能可以解答:不同滑移型態的地震特性為何?其對應到的構造特性是什麼?受什麼物理過程所控制?然而,過去對此區的深部構造和地震物理行為的理解,卻局限於較為稀疏的地震網。 因此,為進一步理解淺部地震活動和深部長微震活動的關係,本研究擬透過利用本研究室與中央大學顏宏元老師、臺灣大學陳勁吾老師一起布設的中央山脈南段臨時地震網(資料時間為2015/12/28至2016/08/18),佐以台灣寬頻地震觀測網(BATS)進行整合地震偵測,期望能建立該區域較為完整的微震目錄,並對其進行時空特徵之分析和討論。利用架設期間的資料,我們以STA/LTA初步篩選可能地震、續以目視確認,一共偵測出4229個地震,其中有648未被由氣象局所記錄。以雙差分地震定位法重新定位後,可發現美濃地震過後,地震數量及地震發生率明顯的增加,且震前震後半年內的地震數量變化指示可能的地震靜止期。在空間上,美濃地震前近主震震源的地震數量稀少且較分散,震後多數餘震發生在中央山脈南段的長微震震源位置上方,並在震後一個月內有明顯向東、北方向遷移的情況,與速度剖面結合能推測地震成因與含水量的多寡有關。此外在地震偵測時亦有發現一明顯的地震空區的存在,推測與此區高熱的板塊擠壓環境有關。而長微震及地震間於研究期間內的相依性低,但在俯視圖上兩者高度重疊分布緊密,且在深度15公里有明顯的分界,兩者不同的孕震構造說明此區控制淺部地殼地震和孕震帶下方長微震的主應力方向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