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胡馨月"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變動的圖像:插畫書的再定義——以《巴黎愛湊熱鬧者:聚集, 街道的群像》為例
    (2017) 胡馨月; Hu, Hsin-Yueh
    本論文旨在探討《巴黎的愛湊熱鬧者:聚集,街道的群像》一書,在法國插畫書歷史中的時代意涵。 此本書內容是以藏書家Octave Uzanne邀請畫家Félix Vallotton製作三十幅描繪巴黎當代街道的生態景象版畫作為主軸,並伴隨著受Vallotton版畫所啟發的十五位《白雜誌》(La Revue Blanche)作家所創作的三十個短文故事及版畫家François Courboin超過百幅的插畫。在此圖先於文的情況下,此本書的圖像已不再像傳統般隸屬於文字之下,而是它自身賦予自身的意義。再者,Uzanne在此書序文中表示,此本書中的圖樣是「過往圖樣與未來圖樣的轉捩點」,本論文便是基於上述的脈絡,透過「圖像風格」、「主題呈現」、以及「圖文關係」的三重脈絡分析,意欲論證《巴黎的愛湊熱鬧者:聚集,街道的群像》具有重新定義插圖書的意圖,收錄於此書的圖像亦因此具備變動的性質。 本論文分三章。第一章「圖像風格」一開始探討Uzanne邀請Vallotton製作群眾版畫的動機,接著比較Vallotton及Courboin 在此插畫書中的插畫風格的差異,進而理解這兩位插畫家分別代表了傳統及現代的藝術風格。在比較兩者差異之後,突顯了此本書的圖像在插畫書歷史中有承先啟後的效果,進而理解Uzanne雇用兩位插畫家的意圖。再者,藉由討論次本書的插畫技法,確立不僅是在圖像視覺表現上,而在圖像技法運用上也都有著承先啟後的意圖。 第二章是「主題呈現」分成兩個部分來討論。第一部分研究Vallotton的群眾圖像,研究Vallotton替此書製作的書皮及三十幅版畫,並比較之前作品,討論Vallotton的藝術風格,進而帶出此本書的主角—群眾。在十九世紀末,社會學有關群眾的理論到達高峰,第二部分便在群眾研究脈絡下,藉由研究十九世紀法國報紙社會新聞欄的圖像 (Fait divers) 討論愛湊熱鬧者(Badaud)是如何在十九世紀末被視覺化,並比較相對概念的漫遊者(Flâneur)之間的關係。此章藉由爬梳愛湊熱鬧者(Badaud)的視覺形塑轉變,確立Vallotton的群眾圖像的時代意涵。 第三章「圖文關係」研究在十九世紀插畫書的圖文關係中,插畫的地位漸漸地超越了文字,而由於此本書的圖先於文之前,在插畫書的歷史中是相當獨特的,而在這樣圖文關係之下,揭示了藝術家之書(Artist’s Book)的出現。透過此三重脈絡分析,檢視此本插畫書展現出的時代變動性質。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