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紀天惠"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1992-2005中國崑劇團體來臺演出之《牡丹亭》音樂研究(2008) 紀天惠本論文為崑劇音樂之研究,以1992年至2005年中國崑劇團體來臺演出次數最多的劇目-《牡丹亭》為主要對象,從劇本、唱腔及後場三個方面切入,藉由探討各個演出的異與同,瞭解不同劇團為適應現代觀眾於崑劇音樂所做的應變與調適,試圖窺究崑劇音樂於時代變遷下的演變軌跡。此外,對於不同演員的演唱詮釋也有討論。研究範疇含括上海崑劇團、浙江崑劇團、江蘇省崑劇院及蘇州市崑劇院,共四個劇團、六次演出。 本論文章節架構及摘要內容如下: 序論-概述中國崑劇團體來臺演出與臺灣崑劇影音資料出版的情形,從中映現了臺灣崑劇研究資源的豐富;說明本論文的相關研究概況、研究範疇及研究方法。第一章從崑劇演出的骨架-劇本著手,敘述各個演出在齣目、曲牌等內容的安排改動上,有何根本的異同。第二章透過劇本為基礎,歸納各個演出於唱腔的採譜分析結果,提出其中顯現的改編創作特點;另一方面,由演員的演唱詮釋分析,歸結不同劇團、不同演員的演唱特色。第三章則經由後場音樂的採譜分析,說明各個演出的樂隊編制大小、樂器使用特色、樂隊配器與和聲運用等,藉以審視後場樂隊於《牡丹亭》舞台演出的不同戲曲烘托效果;點示出崑劇後場的豐富變化,至今仍不斷地持續發展。結論係歸納各個演出的總體特點,劇本與唱腔方面以浙崑改動最少、江蘇省崑劇院和蘇崑次之、上崑改動最多。後場方面,配器較之和聲於崑劇的舞台搬演,有更豐富的變化運用。前者以浙崑較簡單,其他劇團均很豐富;後者以2005年江蘇省崑劇院與2004年蘇崑最有變化(運用不協和音程),1997年浙崑最傳統(齊奏),其他介於二者之間(多使用四、五度和聲音)。大致而言,近年來崑劇《牡丹亭》的舞台搬演,其劇本、唱腔逐漸傾向忠於原著(或《集成曲譜》);反之,後場音樂則是不斷地豐富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