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王玟迪"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舒曼《狂歡節》作品九之分析與詮釋
    (2016) 王玟迪; Wang, Wen-Di
    十八世紀末的歐洲社會動盪不安,風起雲湧的革命運動迫使人民在痛苦的環境下生存著,許多人轉而將個人情感寄託在藝術、文學上,而藝術正是一種表現人性的方式,不少音樂家更將音樂視為最能夠表達自我思想的方式,貝多芬 (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 就曾表示音樂是表達情感最好的工具。到了十九世紀,以表達情感為目標的藝術主張得到作曲家的共鳴,羅伯特.亞歷山大.舒曼 ( 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 1810-1856 ) 為十九世紀浪漫時期極具代表性與重要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中經常有情感的流露,在他與母親的書信中曾提到:音樂是表達靈魂最理想的語言, 對舒曼而言,音樂是一種語言,世上的情、物皆可作為創作思考的來源,內心的情感亦可全然訴諸於音樂之中。 在舒曼的作品當中,以鋼琴曲及聲樂曲佔多數,其中鋼琴曲又以個性小品 (character piece) 最具獨特性,《狂歡節》( Carnaval, 1835 ) 為舒曼早期作品,是由二十一首小曲所組成的個性小品,舒曼將當時的戀人艾妮絲汀娜 ( Ernestine von Fricken, 1816-1844 ) 之故鄉Asch四個字母轉換為音符,成為貫穿全曲的動機,同時受到當時著名的文學家尚.保羅 ( Johann Paul Friedrich Richter, 1763-1825 ) 的影響,在二十一首小曲中呈現各種幻想,藉假想的面容宣抒他暗藏的浪漫思想和情感暗示,樂曲中有許多象徵性人物的描繪,而這些也反映舒曼個人矛盾個性的隱喻–外向的「佛洛瑞斯坦」(Florestan) 以及內向的「優塞比斯」(Eusebius)。 本論文共分為六個章節,包含作曲家生平、文學涵養對於音樂創作的影響、樂曲的創作背景與結構分析……等,期望透過不同層面的研究瞭解,揣摩舒曼內心欲表達之意涵,在演奏詮釋時能更加掌握樂曲的特色與風格。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