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王欣宜"
Now showing 1 - 8 of 8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亞斯柏格症學生社會技能缺陷原因與訓練內涵之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1-12-??) 李俊賢; 王欣宜; Chun-Hsien Lee; Hsin-Yi Wang本文目的在探究亞斯柏格學生社會技能缺陷問題,並根據問題及相關文獻探討列出社會技能的訓練項目。其中,社會技能缺陷的問題包含缺乏主動或與人互動能力、情緒覺察或暸解他人意圖困難、語言溝通功能(語用)缺陷、感覺統合失調、畏懼改變及焦慮抑鬱等。訓練內涵則包括基本互動、與人互動、家庭、教室及工作技能五個向度,而訓練則應把握發展本士化課程、培訓相關專業人員等原則,期能提供亞斯柏格症學生社會技能訓練理論與實務之參考。Item 個人中心療法在現今國中學生輔導上的應用(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1998-06-??) 王欣宜Item 對殘障者的態度調查及二十年前後的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01-07-??) 吳武典; 簡明建; 王欣宜; 陳俊隆本研究旨在探討社會大眾對殘障者(身心障礙者)的態度相較於二十年前是否更趨積極正向,以及普通班教師、特殊搬教師、高中生對殘障者的態度是否有所差異。經選取普通班教師247人,特殊班教師186人,普通高中學生398人為研究樣本,以吳武典和梁能(民67)根據美國ATDP量表修訂而成的「對殘障者的態度問卷」甲、乙式為研究工具進行調查研究,研究結果顯示:一、在性別及類別的態度差異方面:兩性有顯著差異,且男性得分遠高於女性;普通班、特殊班教師的得分,顯著高於高中學生,而普通班、特殊班教師的得分差異不明顯。二、民(88)與民(67)樣本對殘障者態度之比較:二十年來,男教師對殘障者的接納態度有顯著的提高,女教師則未有顯著變化;高中學生對殘障者的接納態度則有顯著的降低,男女皆然。相較於二十年前,社會大眾對殘障者的瞭解應有增加,但對殘障者的接納程度,似乎並未全面提升,有待繼續努力,尤應透過大眾傳播與教育,加強對殘障者的瞭解、接納和關懷。Item 情境安排之同儕介入策略對自閉症幼兒社會技能表現影響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1-12-??) 王欣宜; 林巾凱; Hsin-Yi Wang; Chin-Kai Lin本文目的是探討情境安排之同儕介入策略對提升自閉症幼兒社會技能表現影響成效,情境安排包括融合的團體遊戲、同儕互動和團體取向改變等方法。根據文獻分析結果,研究者認為因一般幼兒與自閉症幼兒年紀尚小,因此進行社會技能訓練時,較佳的方式是實施情境安排的同儕介入策略,而相關的實徵研究也顯示情境安排之同儕策略對提升自閉症幼兒社會互動有正向影響。文未對情境安排策略提升自閉症幼兒社會技能教學提出相關之建議以供參考。Item 智能障礙學生之社交技巧訓練內涵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06-03-??) 王欣宜將社交技巧分成「教室學習技巧」、「與人溝通」、「與人相處-個人主動技巧」、「與人相處與他人互動技巧」、「工作社交技巧」等五大領域,並比較在這五大領域中,學者對一般社交技巧的訓練內容和智能障礙者的訓練內容看法之差異,其中以「工作社交技巧」的看法差異最大。最後建議在選擇訓練智障者社交技巧項目時,應考慮訓練成效與類化效果,以及日常生活上的需求。Item 智能障礙者的工作社會技能與工作適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1998-12-??) 王欣宜Item 輕度智能障礙就業青年工作社會技能訓練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99-10-??) 鈕文英; 王欣宜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二,一為評估輕度智能障礙就業青年和其同事,在接受「工作社會技能訓練方案」的訓練後,輕度智能障礙就業青年在工作情境中表現適當工作社會技能之成效;另一個目的為評估智能障礙就業青年的同事在接受工作社會技能訓練方案中「瞭解和支持智能障礙同事」的訓練後,對增進其「給予個案鼓勵與支持行為」之成效。 本研究對象是南部某鋼筆公司的兩名20多歲女性輕度智能障礙就業青年,和他們的三名同事。所用的研究設計,在兩名智障者部分,是採單一受試研究法之跨行為多基線設計,同事部分則採撤回設計。而本研究的工作社會技能訓練方案,分成智障者和同事兩部分,在智障者部分,是訓練四項工作社會技能:專心聽他人說話、服從指令、能在適當時機說「請、謝謝、對不起」、與他人打招呼;在同事部分,則是「瞭解與支持智能障礙同事」。 研究結果顯示:在兩名智障者部分,「專心聽他人說話」、「服從指令」、「能在適當時機說:『請、謝謝、對不起』」三項工作社會技能的訓練效果良好,「能與他人打招呼」的訓練結果是有進步,但成效並不穩定,這與研究者事先並未切實做好目標社會效度的評量有關。Item 高職階段智能障礙學生社交技巧課程綱要發展與應用成效之研究(2003) 王欣宜本研究共分為兩部分,一是建構高職階段智能障礙學生之社交技巧課程綱要,二是以本課程綱要及生態評量原則對高職特教班高一的學生進行社交技巧教學實驗。所得結果如下: 一、課程綱要建構及評鑑結果結果 接受問卷調查的188位高職特教班教師及10位受訪的高職特教班教師都認為特教班學生的社交技巧教學不受到重視、社交技巧教學時間不夠、教師無法運用多種方式評量學生的學習成效、教師沒有對自己的教學進行檢討、學生沒有足夠的練習時間,而最嚴重的問題是學生無法類化所學的社交技巧及缺乏適當的社交技巧教材依據。 學生在各領域的社交技巧課程需求是「教室學習」領域的「專心聽老師說話」、「服從教師指令」、「盡力完成工作」、「主動詢問教師」;「與人溝通」領域的「眼神接觸」、「傾聽」、「察言觀色」、「交談音量」、「與人交談」、「問問題」、「回答問題」、「輪流發言」、「正確復述事情」;「與人相處—個人主動」領域的「使用禮貌字眼」、「打招呼」、「主動協助他人」、「關心朋友」、「主動尋求協助」、「與他人維持適當的空間與身體接觸」、「稱讚他人」、「批評他人」、「表達自我的感受」、「為自己的行為道歉」、「控制自己的情緒」、「控制自己的物欲」;「與人相處—與他人互動」領域的「合作」、「接受他人讚美」、「加入他人活動」、「瞭解他人感受」、「接受他人批評」、「面對別人的嘲笑或憤怒」、「處理同儕給的壓力」、「拒絕別人」、「解決問題」、「與異性交談」;「工作社交技巧」領域的「主動自我介紹」、「服從督導指令」、「主動打招呼」、「主動發問」、「與同事交談」、「主動協助同事」、「主動尋求協助」。 十二位專家學者及高職特教班教師對本課程綱要的評鑑結果顯示,超過90%以上的意見都認為本課程綱要的各項目均為「適當」與「尚可」。 二、社交技巧教學實驗的結果 本教學實驗根據課程綱要及生態評量的結果,選取並編寫十九個教學單元,對國立沙鹿高工高一特教班的學生進行教學實驗,結果分為學生學習成效及類化成效兩部分探討。在學習成效方面,「與人交談」、「問問題」、「回答問題」、「輪流發言」、「使用禮貌字眼」、「打招呼」、「關心朋友」、「稱讚他人」、「批評他人」、「表達自我感受」、「加入他人活動」、「瞭解他人感受」、「接受他人批評」、「處理同儕給的壓力」、「解決問題」等單元學習成效較佳,而「主動詢問教師」、「主動協助他人」、「主動尋求協助」、「面對別人的嘲笑或憤怒」學習成效較差。 就類化成效而言,共評量十八個單元,除「面對別人的嘲笑或憤怒」、「處理同儕給的壓力」兩單元的類化成效較差之外,學生在其餘的十六個單元均有類化行為產生。研究者並根據研究結果做出相關之建議,以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