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王昱峰"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從「社會對體」(social dyad)看「第六倫」的普遍主義取向:一個本土視域的嘗試(2006) 王昱峰中文摘要 本論文旨在研究中國文化何以缺乏「公共性」,呈現一種無「公民」狀態,並討論一九三○年代及一九八○年代的兩波有關「第六倫」的討論,最後對目前國內缺乏對「公民性」的適當教育的狀況,而希望藉著這個研究強調應在適當課程中發展本土公民教育。 社會學家韋伯在他的《中國宗教》中強調中國是一個特殊主義的文化,而社會心理學家威爾森(R. W. Wilson),也有一個困惑,即中國顯然是一個「特殊主義的文化」,但何以中國人始終認為自己是一個「普遍主義的文化」,本論文即以此為始點,試著探討究竟上述論點是否站得住腳。 在本論文中我借用齊美爾(G. Simmel)的一個觀念dyad作為分析的概念。齊美爾說「dyad」是一種一對一的封閉狀態。在中國傳統的倫理思考中,因過度注意一對一的關係,故忽略了對法人、陌生人或其他與公共領域有關的事務,因此基本上是以「五倫」為核心思維的「宗法性的私民」,缺乏公共性的思維同時也形成了「無公民狀態」,而由「宗法性的私民」到「公共性的公民」是人倫特殊主義到道德普遍主義,是前現代宗法單子到現代國家主權者的差異。 本論文的後半部則討論了一九三○年代與一九八○年代的「第六倫運動」,在一九三二年,何永佶提出了掙脫傳統「五倫」思維的「第六倫」思維。不過,何永佶的文章在當時並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到了一九八○年代,李國鼎則提出了「第六倫運動」,這個運動的提出,正值臺灣經濟起飛,社會急遽改變,傳統的五倫關係已經無法充份維繫人心之時,所以一方面是整個運動有鮮明的針對性,另一方面在那樣的情況之下,這個運動的訴求也很快得到各方面的呼應。關於這兩波有關「第六倫」的運動,我在論文中有比較詳細的探討,我認為它們代表一種本土式的公民意識的萌芽。 最後,本論文也指出,臺灣的教育普遍欠缺普遍主義式的公民教養,這是今後朝野上下所應當努力的目標。